浅谈课内知识在课外阅读中的迁移

时间:2022-10-20 10:15:31

浅谈课内知识在课外阅读中的迁移

一、课内知识迁移的重要性

现在的学生,大都死磕书本的知识,尤其是高校中的大学生们,普遍都是考试完后,就变得什么都不记得了,这就是知识没有同化吸收的结果,故其也就不能做到课内知识的外延。如果我们可以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建立课内引导知识迁移机制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灵活地进行知识点的转换,形成知识更加宽广的知识组织架构,从而形成广的知识网。在最近的研究表明,要想新旧知识能相互融合、迁移,必须建立起认知结构,然后形成一个知识的广域网,在课外获得知识和课内所学的就知识中建立起联系,同化吸收,建立完整的架构体系。这样新的认知,就会变成对老问题的重新思考,二者就不再是孤立的,就不会像原先那样每个知识都不再是独立的;二是可以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将新的知识建构建立在旧架构的基础上。这对学生无疑是智力的再开发和提高。

若能将旧有的课内学习的知识,迁移到课外阅读上,二者能做到有机的结合,学生能举一反三,那么课外阅读必定能够成为课内知识的延展和巩固,真正做到培养学的学习能力,反过来又会大大提高课内教学效果,使学生们能深刻地挖掘知识间的联系,这必定为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供了保障。通过课内知识的迁移,培养了学生洞察世事、社会的能力,这远比课堂上老师的满堂灌效果好得多。当然,自己去讲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也比老师虚白的讲述课外知识点,社会的实事问题,来得更加有说服力。

学生一旦有了知识迁移的能力,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被大幅调动起来,在主动牢牢掌握课内知识的同时,又去积极拓展课外知识,比学校强制要求,效果会更好,知识的灵活性、开放性也就能显现出来。

二、课内知识向课外阅读迁移机制的建立

学习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通过外部的学习,获得新知识,新技能,新经验等;二是将我们学会懂得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三是将知识融会贯通后,迁移到课外中,自我获得新的知识。其实第三点就是知识迁移机制的建立,若要使得我们从课内获取的知识消化,必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将知识筛选、获得、内化,从而实现第三个目标,知识迁移。

(一)学生知识无法迁移的原因

我们学生通常知识不能很好地由课内向课外迁移,可能有两种情况,如果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属于同一范畴,若是产生了知识迁移的矛盾,就不能直接转化,同化吸收,二者就必须重新架构,需要更多地去重新认知旧有知识,第二种课外知识是全新领域的,此时学生们想要直接拓展原有知识不太可能,这就需要抽丝剥茧,梳理知识内部结构,在原理上进行新老的知识融合,这将是变革性的知识架构的重组,就不仅是迁移这么简单,可以说是知识的全方位的扩展和融汇。

(二)实践训练法建立迁移机制

实践训练法,既要做到增强学生探究知识的意识,又要做到活跃课堂。让课堂的教学更加纵深,可由教师查找资料,将知识点归纳,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模仿练习,并通过两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通过不断的强化、练习、模仿,形成自己的知识架构,此时学生的知识也就渐趋扎实,便可以自己活学活用,做到将旧有知识迁移到新的课外知识中。

三、小结

大力发展教育,知识呈爆炸式增长,世界总是很多新鲜的事物,如果只被动地去接受这些信息、知识,那我们就只能做学习的奴隶,并不能从学习中感到乐趣,因为不能将知识有效的迁移,我们总是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也就不能面对知识爆炸式增长带来的巨大挑战,我们要做综合型人才。■

上一篇: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监管平台的研究与应用 下一篇:一双脚,两兄弟,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