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铜矿企业对外投资现状、风险因素与策略选择

时间:2022-10-20 08:49:03

中国铜矿企业对外投资现状、风险因素与策略选择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对于铜矿的需求也与日俱增,2010年精铜消费达到781万吨,占全球总需求的41%。目前我国铜冶炼原料的对外依存度已达70%,为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要就要获得安全、持续、低廉的铜矿石原料。同购买铜矿原料相比,中国铜矿企业走出去控制国外铜矿山,就更符合国内对铜矿石的需求。

一、中国铜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截至2011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达4247.8亿美元,位居全球第13位,较上年末提升4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仅相当于美国对外投资存量的9.4%。2002 - 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速度为44.6%。据商务部统计,2011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85.8亿美元,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2%,在发展中国家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五。截至 2010 年底采矿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57.1亿美元,累计投资达446.61亿美元。

智利、秘鲁、美国、中国以及印尼是世界铜矿山生产的超级大国,这五国2009年的铜矿产量合计占世界总产量的61.32%;铜矿产量的前12个国家的产量之和是世界总产量的86.19%。从2000 年开始,我国开始积极地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鼓励并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国外铜资源丰富地区进行投资开发。在扶持政策以及自给率下降等因素的推动下,我国铜矿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步伐不断加快。

我国的铜矿企业:包括江西铜业、铜陵有色、云南铜业、大冶有色、甘肃白银、中国铝业、中矿集团、中国五矿、紫金矿业等,近年境外获得投资权益铜资源储量超过4000万吨。其中中国五矿、紫金矿业海外铜资源控制量约2780万,计划产能60万吨/年。但由于海外投资环境相对复杂,这些项目能否顺利按时投产还有待进一步确认(见表1)。

二、铜矿产业投资特点

(一)铜矿产业投资的高风险性

铜矿产业投资的高风险性不仅体现在勘察阶段,找矿成本高,找矿难度大尤其是找到可供经济开采的铜矿难,勘察效果一般较差。而且其后期开发的风险与油田企业相比要高,随着地质工作的深入,未知的因素会大量涌现,加大投资风险。铜矿资源是铜矿企业投资的核心,一般只有1%左右可以发现一座经济可采的矿床。

紫金矿业于2007年4月与铜陵有色和厦门建发公司合资设立一个投资公司,紫金在该投资公司中占有股份最多,随后对英国蒙特里科公司收购获得成功。这家公司下属的秘鲁MaJoz矿业公司控制 Rio Blaneo的大部分铜矿。收购虽已获秘鲁官方批准,但因为拆迁和补偿及社区建设等问题而迟迟未能开发。

(二)投资大、时间长及退出成本高

铜资源开发项目投资大,其开发投资都是论多少亿美元计。且多数铜矿深埋地下,赋存隐蔽、成分复杂多变。这个过程需要经历勘察、探矿、开发环节,所以在项目开采利用上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使在最后的开发环节也需要经历长时间的地表及地下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渐试生产直至最后达产。后期还需要向与深部找矿,获得更多接替资源,保证矿山持续生产,所以持续时间长。

铜矿企业的投资在经过基础建设、购买开采设备后,90%为固定资产,如果企业选择退出,这些固定资产是无法带走的,而在海外,退出门槛与成本更高。

(三)铜矿资源综合利用的高价值性

铜矿资源成分复杂,多伴生有其他矿物如金、硫等,如果能够综合回收有用矿产成分、充分利用副产品,则将为铜矿资源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四)铜矿产业效益的后续性

铜矿产品由于其良好的延展性和导电性,不仅本身有其使用价值,而且对后续加工工业有很强的效益传递功能和广泛的经济辐射效应。如能有效带动下游产业电力、建筑、家电、交通、电子等产业发展,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开发铜矿产业与投资一般加工制造业不一样,其特性迥然不同,无法用制造业的管理方法来对待铜矿产业的投资尤其是海外投资。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应尊重铜矿产业的特性,直面各种特殊问题和风险。

三、我国铜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风险因素

(一)政治风险

在对外直接投资领域政治风险是最具有不确定性,而且最容易造成巨大损失的风险。政治风险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战争和内乱的风险。这类事件在近年内发生较普遍,且主要发生在中东、西非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

二是政府信用风险。目标国政府的信用问题是国际矿业公司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进行矿业投资时感到非常头疼的问题之一。政府信用风险问题主要为:投资与开发管辖的问题、官僚腐败与寻租问题、政府的效率低下和违约问题。

三是政策风险。如:秘鲁的税收体制比较复杂,企业的税收成本较高。比如矿业企业,秘鲁法律规定企业需缴纳超额利润税和3-5%的浮动税,以此保证矿业企业对社区做出应有贡献。但也有一些区域性的免税措施,比如在雨林区的企业,所得税可以享受10%的税率减免,有些产品还享受5%的出口退税。

四是生态、社会状况风险。以秘鲁为例:如果中国企业在秘鲁投资设厂,除必须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外,还要注意处理好与工会的关系。目前,在秘鲁投资设厂的中国企业主要涉足矿业,而这些企业在运转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工会的影响,这是因为秘鲁法律对矿工等高风险职业的从业人员给予很多优惠政策,但对这些工会组织却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约束。一旦劳资双方发生矛盾,工会就会组织工人罢工,而政府却很难在短时间内调和矛盾,致使企业蒙受损失。

(二)商业风险

商业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铜业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铜矿产品市场短期波动因素带来的风险,如:2003年伦敦金属交易所铜价(即LME)从2003年1780美元/吨一路飙升至2008年上半年的8800美元/吨。但是2008年下半年,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LME铜价年底迅速暴跌到2850美元/吨的最低点。

二是项目资源品质、勘查、开采技术条件风险。铜矿资源是铜矿企业投资的核心,在铜矿资源勘查上的误判,严重时会直接造成投资的失败。一方面由于铜矿资源赋存隐蔽、成分复杂多变,难以准确估量;另外一方面关于资源量的计算存在着地区差异性和主观误差。

三是开采技术条件风险。开采技术风险主要是由复杂或极端地质环境下开采所带来的风险。这是由于目前技术水平所限导致还有许多待解的课题,或在理论上可行但是在经济上由于成本太高而无法运用的风险。如澳大利亚(Murrin Murrin)红土镍矿项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项目采用了最新的高压酸浸技术,但是造成项目建设投资超预算以及后期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并持续出现技术问题使项目投产后一直无法达产。

(三)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海外铜矿项目投资决策风险。管理者在做决策时因为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决策失误,投资入不敷出、低于预期收益而造成亏损。

二是项目经营管理风险。海外项目经营管理经常忽视同样重要的生产经营要素,如生产成本、生产技术、物流、电力、交通条件等,而过分关注公司的控股权。

三是企业对海外铜矿项目管理风险。对海外子公司监管制度和母子公司信息沟通机制的不完善,均可能导致项目发展失控。如2011年中国铝业“兵败”澳大利亚铝土矿项目。在2006年,中铝通过竞标击败对手,耗资29.2亿澳元获得6.5亿吨铝土矿项目的开发权。值得注意的是《开发协议》是一揽子协议构成的,包括有矿山协议、氧化铝厂协议、基础设施建设协议、土著社区建设协议。可是在后期开发过程中,中铝发现投资单位成本日益增加,自己力不从心了。因为项目附近并没有经济的电力来源,企业被迫自建火力电厂,火电厂需要煤炭作为能源,但煤炭价格却一直居高不下。算下来与最初的预期相比,该项目的开发成本比最初多了一半,可以说预期投资收益为零,融资过程中过高的利息存在着巨大的还款、付息的压力。2011年6月中铝宣布终止奥鲁昆铝土矿项目,前期的投资成了学费。

(四)非产品市场竞争风险

与国内状况不同,企业进行海外矿业投资面临的竞争更多,竞争既可能来自企业,也可能来自目标国政府或者议会。

在21世纪初,蒙古逐步放开矿产资源准入政策,一石激起千层浪,众多矿业巨头眼红蒙古优质的铜矿资源。想分一块属于自己的蛋糕,最大的一块蛋糕是奥尤陶勒盖铜矿项目。该矿是全亚洲最大的铜金矿之一,包括中国铝业、紫金矿业在内的六七家中国公司都想从中分一杯羹,但结果却无一成功。原因是当时的媒体报道过于自信,过于炫耀,突出政治主题一味吸引眼球。

这让蒙古方面觉得该项目不是商业行为而是政府行为,让蒙方感到反感,也伤害了其自尊心。最后奥尤陶勒盖铜金矿工程被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公司拿到。中国目前比较成功的几个收购案例,都是在属于第三世界的亚非国家完成的,亦是传统上对中国友好的国家。

(五)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资金使用不合理或盈利无法汇出或汇率大幅变动而造成项目盈利能力下降的风险。对外投资铜矿项目资金方面的风险不仅仅与资金使用和偿还过程中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有关,也跟矿业资本市场规范程度以及企业自身的融资能力有密切联系。例如投资决策失误、投资预算误差导致入不敷出,过高的融资成本、过大的汇率与利率变动、企业现金流紧张导致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等问题都有可能导致项目的亏损或失败。

下面我们看看五矿的启示。诺兰达是全球知名矿业企业,其2003年的总资产是82亿美元。五矿2004年总资产只有40.1亿美元,资产负债率接近70%。五矿欲通过组建一个SPV(special purposed vehicle)公司来提供总计38亿美元的贷款,收购诺兰达矿业。资金有以下三个来源:一是27亿的自有资金;二是通过国内银行贷款23亿美元;三是取得15亿美元的国外银行贷款。国内银行与国外银行的贷款共计38亿美元。

这是目前最和国际接轨、也最流行的收购融资方案,但是因为五矿自身资产负债率过高,国外银行拒绝贷款,于是五矿所需的38亿美元贷款全部都是通过国内银行获得的,而这又为加拿大舆论认为五矿收购有中国政府在后支持而不断质疑留下了伏笔,加上诺兰达工会抵制变卖公司的行为,最后并购谈判竹篮打水一场空。

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策略选择

近几年,我国开始积极地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鼓励并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国外铜资源丰富地区进行投资开发。现在针对我国企业的资源投资,国际上已刮起一股“中国资源”的警觉之风,如何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增信释疑,已成为我国企业面临的战略选择和突破焦点。

第一,中国铜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对象遍布世界各地。企业选择海外投资对象时多选在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基础设施完备、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同时,南美洲的智利、秘鲁和非洲的赞比亚、刚果等也是我国铜企投资开发的目标国。从未来发展趋势看,资源合作还可以瞄准俄罗斯远东和蒙古国。

第二, 对投资目标国进行投资的方式主要是横向并购。由于价格和原材料需求原因,我国企业更多的采取同行业内的横向并购,国际主流的矿业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的交易中,横向并购占整个并购的 89%,纵向并购、联合并购分别只占 9%和2%。

第三,手段上多采用参股形式,不追求控股。矿业企业一般涉及目标国的矿产资源,其并购容易牵涉政治问题,如果仅收购少数股权,不与控股,这样便消弱了投资企业的对抗性。

第四,进行海外投资时,投资主要以现金收购为主,其他收购方式为辅。并购时的支付方式多采用现金支付,这是由于国内有着足额的外汇储备,同时国内证券市场发展不完善,且程序最为简单。

第五, 投资中出现了联合并购。联合并购有利于共担风险、共享技术、共享资源,增强收购的竞争力。如江西铜业与中国冶金科工集团联合收购阿富汗艾娜克铜矿、五矿集团与江西铜业联合收购北秘鲁铜矿等。

注重双赢是我国铜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的首要考虑,一方面从投资角度,企业要考虑到拥有一定规模的资源储量,在铜矿资源开发上继续向政策较为宽松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另一方面要让资源开发国和当地社区感觉到实惠,投资开发过程惠及当地基础设施与教育,惠及当地民众。通过对外投资实现互惠双赢,进一步升级我国铜矿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2011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简明统计.

[2]谢杰,刘任余. 基于空间视角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与贸易效应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6)..

[3]曲伟:《中国———东北亚国家年鉴》(2011)[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11.

[4]国别投资指南. http:///gbzn/gobiezhinan.shtml. 2012.2

[5]刘冰川,祁世兵. 中国企业投资开发海外铜矿资源现状及建议[J].中国金属通报2011(42).

上一篇:小型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与金融监管 下一篇:刘集样本 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