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时间:2022-10-20 06:56:07

浅谈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摘 要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在新课改背景下,减负成了共识,初中历史与社会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了摆在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从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分层递进教学、合理加工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等四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历史教学 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036-02

当前,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堂教学存在两个误区:一些观念保守的老师始终难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总想从教材中寻找出所谓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课堂沉闷没有生气,学生虽然记住了知识,却不会答题。有一些课堂为“活”而“活”,形式上热热闹闹,实际上乱乱哄哄,该讲的没有讲清楚,该听的没有听清楚,该学的知识没有学会,课堂秩序失控,失去了教学目标。这两种教法都使课堂效率不高,那么,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少教多学,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

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益。传统课堂教学是以固定的时间单位组织教学的制度化体系,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教师应科学地分配好教与学的时间,在如何使“教”尽可能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学”方面下功夫,少教多学的原则应该是比较切实可行的。即在教学中讲授的内容要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进行大量地活动和自主学习。平时常说的“精讲多练”“少讲多练”就是少教多学,强调教学中要追求“精”而不是“广”,不要做无用功,教师的主要精力集中于基本学习方法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的脉络,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现在的历史教材,一课都由正文和专题探究两部分构成,正文字数很少,探究的内容比较多,其中穿插了很多问题,很适合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应相信学生,时间更多的交把给学生。教师只需用少量的时间帮助学生释疑,理理思路,强调教材包含的知识点即可。

除了少教多学,教师还应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一堂课的思维活动的发展过程来优化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一般来说学生一节课的思维活动大致可分三个阶段:课堂初期五分钟的思维逐渐集中阶段、中期五分到三十五分钟思维处于高度集中阶段、最后十分钟思维活动逐渐转为疲劳阶段。

根据这一规律,在开始教学的五分钟内,教师应用贴切而精炼的语言、教具及生动夸张的事例等等,把处于思维离散、迟缓、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引导到学习中来,并激发出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他们愉快的主动进入到学习之中。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好学生的最佳学习期,教师应利用地图、插图、多媒体等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能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掌握课本知识。在最后十分钟内,由于学生思维活动开始疲劳,因此这一阶段应安排一些能够调整学生思维活动,灵活运用新知识的内容,使学生在变换的活动方式中多动脑、多动手、多动口、积极的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知识的巩固中来。

二、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实施分层递进教学

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班级教学中学生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同一目标发展,对困难生来说时间不够,对优秀生来说,学习时间的浪费十分明显。因此,如何让优秀生吃饱、让学困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对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课时,要自觉运用分层目标教学法上课,在教师的心中将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划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不同层次的问题。积极鼓励每个学生达标。使每个同学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而有所得。当然布置作业也要因层制宜,应在紧扣教材的同时,针对各层学生的目标要求和具体情况,适当设计一些难易不一、梯度不一的习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如,对反映教材基本要求的基础型习题,要求全体学生特别是低层次的学生要做好;对反映教材一般要求的典型习题,要求中、高层次特别是中层次的学生要做好;对反映教材较高要求的灵活型习题,重点要求学习成绩较好层次的学生去做好,当然也鼓励其他层次的学生量力而行去试一试。

这里的“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应用,对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合理加工整合教学内容

首先,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的编排体系,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即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准备。

其次,要对教材内容作出合理的整合,这种整合包括历史和思想品德学科间的整合,也包括单科内容上的重组。现在的教材编排从总体上说有其科学性,但在局部地方也有不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比如在上九年级的时候,我就把第四单元第一课“美国经济的发展”和第二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第七单元第二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放在一起来上,让学生对战后的世界形势有一个总体印象。因为历史比较强调延续性,为了给学生展示一幅完美的历史画卷,我们可以将八年级的世界史和中国史剥离开来;也可以将其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等若干个专题进行教学。再如,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有许多交叉的内容,我们可以做适当的整合,既节省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又理清了学生的思路。

再次、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有弹性。现在的新教材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而更多的安排了一些学生自我探究的内容,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所有有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国际国内大事等方面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因此,教师除了事先设计一些预备内容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及时捕捉课堂上的有效信息来调整教学内容。

四、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我们经常强调,教师备课的时候,要注意备学生。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考虑教什么,怎样教。而对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却缺乏必要的理解与关注。建构主义理论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已经成为我们开展历史与社会教学的重要前提。关于这一点,目前尽管已得到同行们的认同,但在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把握不准,对他们的生活经验积累认识模糊、把握不透,对他们的学习心理等更是知之甚少,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教学有效开展的瓶颈。现在的思想品德教材所取案例非常贴近学生实际,而历史与社会有些并不吻合,尤其是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缺失,生活面不够广,因此老师要关注班级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对于学生有生活经验的可以少讲、略讲,对于经验缺乏的,我们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符合乡土的教学案例,屏弃书本案例。比如在讲和平与发展的时候,农村学生由于接受信息的渠道不多,对当前发生的国际国内大事了解甚少,教师就有义务利用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讲讲国际局势。所以,我们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减负成为共识的今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如何提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我们的思维放得开,敢于自由、大胆地创造,敢于相信学生,善于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多一些激情,多一些灵动,学生就会和我们一起幸福愉快地学习,课堂的效率也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上一篇:一种基于云计算的电子错题本设计及实现 下一篇:高中数学新课导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