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佳节的盘活大法

时间:2022-10-20 05:47:55

传统佳节的盘活大法

10月31日是万圣节。如果你对这个节日和那天该做什么了解不多也不甚敏感,第二天早上一如往常在睁眼后或者刷牙时打开朋友圈,你大概会呆住。第二天更新的好友状态,基本就是cosplay大会的街拍大全,从花仙子到钢铁侠,还有插着獠牙的血盆大口,以及几乎把外框画到嘴角的僵尸黑眼圈。就算连蒙带猜,你也很难辨认出照片里张牙舞爪的是坐你隔壁桌的Rebecca,还是欠过你很多钱的小王。

各位看到本文的时候,在北美地区的地位相当于国内节日大boss春节的感恩节,应该正在席卷你的社交圈。肯定有那么一拨人会像转锦鲤一样地表达“今天我们要感谢×××,还要感谢×××,请向他们说声谢谢。”火鸡也有可能成为网上的爆款―如果双11秒杀失败,那不妨给“黑色星期五”留点期待。虽然那原本是歪果仁的双11,但中国的这些商家才不会放弃每一个引诱你买东西、还让你觉得自己赚到了的商机。

再接下去,一大波节日在年底涌来。过不了多久,各大餐饮娱乐场所的服务员就都会戴上圣诞帽,所有mall的门口都长出了圣诞树,等到了平安夜和圣诞节那就更不必多说了,会有人花高价买苹果,特意穿上有圣诞元素的衣服―即使帽子是绿色的。还会聚集在某个公共场合,等着领礼物,或者等时间到了冲着陌生人说“Merry Christmas”,连袜子的销量都激增了。

相比之下,除了会放假的春节、端午和中秋,其他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还真是有点受冷落。二月初二的春耕节、三月初三的上巳节、清明之前的寒食节,还有重阳节、腊八节和小年,有些时候不是一些营销账号提醒,你都很难记起来它们究竟是在哪一天,更别说在这一天像模像样地过节。就连现在新造的节看上去也比传统节日热闹:双11的手感还在,6・18的时候不少人也凑过热闹,甚至连10月10日,也变身“萌”节,成了晒猫狗和扮萌自拍的日子。

为什么会如此远香近臭呢?当然免不了会有人站出来说这是崇洋,是“忘本”,但真用得着那么上纲上线吗?我们认真想了一下,现在外国的节日总是比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过得更热闹,最终原因可能还是和它们截然不同的打开方式有关。

换句话说,我们对很多传统佳节是有阴影的,它们往往都和长途跋涉、礼数周到、看无聊晚会、回答长辈问题以及分发血汗钱直接相关,要么让人在心理上直接就有点儿抗拒,要么就是有的节日即便道德、情感包袱比较小,但从技术上来说过起来也很麻烦。中华民族好像历来追求意义,撒开了就让人傻吃傻乐的节日真的比较少。至于新意,在过传统节日时用起来还得反复斟酌。前几年星巴克刚开始做洋月饼时,就有好事者评价它中不中西不西的,不像样―总有人给传统节日人为地加上太多条条框框,觉得不按既定的套路来,或者加一点风格迥异的新意,就是不尊重传统。

而西洋节就是另一回事了。就算它们在发源地还有意义可言,到了我们这里也再不会是包袱,大伙儿只汲取表面上的好吃好玩这种感官体验就行。中老年人普遍不参与,也让这事儿更好操作。

关于被冷落的传统节日,还得给它们找一条欢脱一点的路呀。怎么盘活?大家有什么好点子吗?

如果要盘活传统佳节

千万不能再高冷了

如果传统节日也是一个行业的话,它应该和现在的很多行业一样,不创新就可能狗带吧。所以一些并不是太必要的包袱,能扔下就扔下。那些节日,能做成party的就做成party,能推出熊本熊一样的吉祥物的(注意是熊本熊不是喜羊羊)就推出,能卖萌的当然也可以卖把萌。如果重阳节能像故宫一样做个官微,画一些老爷爷老奶奶的歪脖子像,或者拿茱萸和枸杞做做对比扫盲,多少也能有点人气吧。

找鲜肉腊肉还有所谓的CP分别为节日带盐

鹿晗说他为冬至日代言,李易峰说爱我就陪我过腊八,明家三兄弟说重阳节和我们一起插茱萸吧……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粉丝的力量从来都能创造奇迹,再冷僻的节日都不用担心没人过了。

古装剧和古装游戏多装点墨水

《琅琊榜》火了后,不是有人把里面的服饰、食物和礼仪都考究了一遍么?如果下一部剧情好、颜值高、最好还有凯凯王的剧能多提几句传统节日,总会加深人们对它们的印象吧,cosplay的时候连节日场景一同cos下来,也不是没可能。

放假才是正经事

在没有确立法定传统节日之前,并没有多少人能记着并企盼着端午和中秋快点来。与其说是传统节日的魅力,还不如说是放假的魅力。放假让节日的存在感呈几何式增长。至少,得给人们一个机会,让他们感激感激因为这些节日他们才能有假期。不用上班的日子,不也正好可以好好过节么?

不妨让每一个节日都好吃起来

如果每个节日都能对应一个食物,有人指导如何把食物做得推陈出新―《今日食谱:西式寒食》;有人指点怎样让这个食物变成像火鸡那样的聚会必备―《如何做一碗狂欢榴莲腊八粥》,就不愁没有人对它们感兴趣,也不愁没有人放到网上做二次传播了。

所以嘛,仔细想想,大家为什么那么爱凑外国节日的热闹?

公司抓住机会体现人文关怀

如果要显得整个公司的氛围团结友爱严肃活泼,在特定的节日里在办公室弄点小装饰、发点小礼物错不了。万一传统节日不够用,或者某些传统节日因为含义太过凝重不适合调节气氛,过欢乐的洋节算是个好办法。如果一栋写字楼里每家公司都在感恩节里分火鸡、在圣诞节搭圣诞树,要想路人对洋节无动于衷也难吧。

这是难得high一次的借口

外国人过洋节大概也都有一些习俗和规矩,但传到中国来就只剩了玩、聚和吃。如果整整一个月boss都在对你摆臭脸,或者为一个项目忙活了好几周脑子都快不转了,过一次洋节也就成了换换脑子释放一下的借口。至少街边blingbling的灯饰,和看上去都很傻乐的行人,会让心情舒畅起来。

大概是遗传了外国人天生奔放的基因吧,你还能在洋节里做点奔放出格的事不是?在愚人节的时候捉弄领导或者试探女神,抑或是在万圣节那天假装胆小然后找心仪的小伙子一起参加主题活动。退一万步说了,如果你要叫一个活动范围长期在松江的朋友跑到浦东来聚一下,“一起来过万圣节啊”或许会比“我想你了”更能让他有动力。

商家的包装阵仗太大

双11前的一个月,打开电脑连上互联网看到各种热闹的广告,全都红彤彤亮闪闪的,那真是有一种盛世的感觉啊对不对,再铁石心肠的人也很难做到无动于衷的。特别是当前,商家都怕流失了年轻消费者,抛出一些新奇的、甚至自己都不知道到底是啥的节,正好也是图让大家开心开心。恩,就跟从前过年这些商家想方设法卖年货一样,他们恨不得也把每个洋节做隆重了卖“节货”呢。

给自己找个花钱的借口

上述造起来的欢乐气氛,无非是想让人花钱更豁得出去而已―“今天过节买买买”。这也是为啥外国公司老把自己财报的起伏跟那段时间的节日联系在一起。只是此处需要擦亮双眼,什么黑五折扣日、双11购物节,看起来省钱的背后,都是花的比省的多,以及比价抢货留下的殚精竭虑呢。

其他的生活方式都被西化了,洋节只是其中之一

说到底,洋节只是我们被西化的一方面而已,并不算特别爱,只是尝鲜凑热闹罢了。连吃饭不吃葱姜蒜的都能接受九层塔、迷迭香,在传统节日的空档拿洋节找找乐子,也就慢慢成了自然的事。

另外我们的传统佳节是不是该检讨自己的市场策略了?

农历真的不好记

二月初二、三月初三、九月初九、腊月初八,如果只是在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过节还算好,但现实是不管是什么节日,时间组成的数列都能够杀掉不少记忆细胞。更何况这些时间都是农历,有些时候还得加上闰年闰月一起算。在年轻人都用公历记时间、连一些手机自带日历都不再附加农历之后,要记住这些节日难度还是蛮大 的。

传统太重,不敢过度操作

传统多少总有一些文化遗留的包袱。想要用羊角豆或者洋蓟这些看起来很酷炫的东西代替茱萸过重阳也许会被诟病不尊重习俗,自然也不敢开清明和中元节的玩笑,更别想着要拿这些节日来搞些创意了。不能变着花样地过节,节日晚会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宣传又是十数年来一成不变,久而久之,这些太过古老的节日,也就和年轻人产生了距离感。

太讲文明的后遗症

虽然传统节日里有些习俗不能被侵犯,但另外一些已经被淡化得差不多了。清明和中元节提倡不烧纸钱文明扫墓,春节提倡不放鞭炮文明过年。尽管这些都是为了环保不得不做的事情,但不是已经有人在谈论,不放烟花爆竹,连年味都开始变淡了么?

习俗复杂了也不好办

“龙抬头”之前不能剪头发,上巳节姑娘要回娘家,寒食节要禁烟火吃凉的食物……听上去都是有趣的习俗,但“急国”现在的生活节奏那么快,总不能在“龙抬头”之前顶着一堆杂草见客户,或者硬逼加班8天的广告文案用凉食果腹吧?无奈摊手,这些太过繁琐的习俗和节日,也只有搁一搁了。

上一篇: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与效用的平衡 下一篇:宫内义彦:要敢于面对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