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划分N线城市?

时间:2022-10-20 04:22:59

如何划分N线城市?

城市就像一个操作系统,它由各个组件构成,这个城市是几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喜欢哪种界面。

以线来划分城市算是中国特色,实际上,除了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战备建设有着明确的省别划分之外,中国当代城市的划分一直是模糊的。

一般来讲,京沪穗深算是一线中的一线,众多的省会城市算是二线城市,而更多的地级市则是三线城市。就我们的体验而言,直辖市并不一定一线,地级市也不一定就二线,而一些有着特殊魅力和能量的城市则在一二线间徘徊,它们也许可算是1.5线城市。

每个人对城市的理解都有不同,但毫无疑问,有这么几种东西是城市这种居住形态必须有的:

一、陌生人社会。这是构成城市的基本前提,人们在这里就学、工作、生活、娱乐,彼此都是陌生人,倚靠公认的交换法则来沟通。只有在陌生人的城市里才会有波谲云诡的机会,在熟人社会里人生都是可知的。

二、多元的生活方式和职业。这是让陌生人能够彼此相安无事的办法,他们各自从事着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信仰、价值观和生活习惯,即使不能互相尊重,也要做到彼此无视、互不干扰。

三、公共服务设施和场所。在这一指标里,公交车、出租车、地铁、BRT、图书馆、广场都成为硬件,而更重要的它们是否便宜、快捷、整洁、不拥挤。

四、文化娱乐方式。其实城市里的娱乐方式并不比乡村更丰富,你一只手就可以数得过来:K房酒吧、剧场影院、体育馆、美术馆……

五、商业形态。有人认为城市最好的地方是有Mall,这种大到变态、无所不包的商业怪兽:有人认为城市最好之处在于有便利店,24小时、365天无休,每到夜晚用来慰藉失眠人和加班者的心灵。

六、房价。这是中国特色,也是所有中国城市人心中永远的痛。你不买房,总要租房,房价很大程度决定这座城市的经济状况,也决定着你是否能待下去。

七、美食。好吃不好吃是一个指标,吃得方不方便是另一个指标,需要用两个小时来赴饭局的城市永远都不是好城市。

城市就像一个操作系统,它由各个组件构成,不同的组合带给城市人不同的用户体验。这个城市是几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喜欢哪种界面。

一线城市

北京 毫无疑问,北京是中国最大的机会城市。它吸引了来自全国的各色人等,所有你想得到的行业人士统统在这里寻找机会。北京的陌生度不算最大,但多元化程度可算最高,任何一种少见的职业、奇怪的生活状态在这里都可以生存下去。

北京的商业形态、公共服务硬件也堪称全国最多、最好,文化形态和娱乐方式都极为丰富,这些生活上的多元反过来又成为一种产业推动,使得北京成为商业、媒体和文化产业的高地。人人都知道,要想达到某种高度,你必须要去北京。

可是你在这儿待得下去吗?北京的餐厅也算丰富,但便利程度却不敢恭维,拜庞大城市体量和糟糕的交通状况所赐,饭局永远都是跋涉。重要的是,你必须习惯这里的营业时间,小心晚上饿肚子。

至于房价,不说也罢。

上海 上海是全中国城市中自我认同感最强烈的城市,没有之一。这一点让外来者融入这座城市变得相当困难,但它的多元化依然相当丰富,只要你不去想你是不是上海人这个问题,你就可以在这生活得相当愉快。

公共服务、文化娱乐方式、商业形态,在这座城市里都有着最高端、最丰富的呈现。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地铁依然拥挤,但出租车的用户体验堪称全中国最好,它们永远干净整洁、司机安静礼貌而且从不打探你的隐私。这是上海的范儿,也许它不喜欢你,但它不会干扰你。

美食相当有品位,而且秉承。贯以来的上海式的洋气,商场、便利店、娱乐场所等等你都不需要担心。

房价,也还是不说了吧。

广州 对广州的第一印象,基本上都是负面的,外来者还没来就听说了这里的饮食习惯,以为这里是人间屠场。其实这都是骗你的。广州人经常说,我们不喜欢争这些虚名,由得你们说。所以广州可算是最任人摆布的城市,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虽然广州人的第一职业理想都是做生意,不过这里的职业类型相当丰富,外来者不愁没有自己的上升渠道。作为改革开放前沿以及和香港的地缘关系,这里和香港有关的资讯、商业、文化都相当丰富,香港爱好者一定在这里有共鸣。

中国所有城市都忘了,但广州没有忘――广州有着中国城市中最传统的生活方式,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等几大传统节日都是外来者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再教育的好机会。

房价勉强可以接受,租房的价格还算人道。

深圳 深圳的陌生人指数高企,它认第二,没有哪座城市敢认第一。没人知道你是哪儿人,没人关心你从哪儿来,因为所有人都是外地人。打工者与老板同样都是来深圳搏一搏,公务员和老百姓都是在深圳找机会。

正因为如此,相对其他城市而言,职业生涯中找关系的成本要小很多。作为经济特区,它有着相当强的经济和文化开放度,和香港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经济机会多,文化传统少,商业设施、公共服务、美食满足所需而已,房价毋庸多言。

这里就是工厂、办公室。

一点五线城市

苏州 苏州算是全国少有的地级城市比省会城市能量更大的一个,它的人均GDP在长三角排名第一,在全国也挤入三甲。民营企业以及新加坡工业园区是苏州的骄傲,高科技产业人才在苏州应有用武之地。

苏州也是一个旧城保护得相当不错的城市,园区、新区与旧城各自独立,各自的环境都堪称一流。公共服务、文化娱乐、商业和美食,这里都不欠缺,唯一遗憾的是,这里的房价并不可爱,不过这里离上海相当近,可作为上海退出者的首选。

杭州 不用多说,这是所有中国人最向往居住的城市。这里有美景、美食、美女,商业机会、职业选择都算丰富,文化娱乐、生活便利都有质量,杭州对西湖的管理方法也值得外来者为之倾慕。

只要不过马路,这里一切都好。还有一点,在1.5线城市中,杭州的房价可以用可怕来形容。

天津 天津的光芒被掩盖得最厉害,但它依然是性格最突出的城市。这里有着最鲜明的市民生活,有着最多的欧式建筑群。这座城市新旧融合、环境出色,工作、生活的各项指标都算不错。唯一的问题是离北京太近,你经常会想:为什么我不去北京?

滨海新区的建设,也许会让天津重新找到定位,它也许会成为中国下一个“关键城市”。

重庆 最年轻的直辖市,行政面积最大的城市,农村人口最多的城市。无论从政策还是建设态势上看,重庆都将成为西南地区的新贵。这里的城市面貌刷新速度超快,公共服务、生活便利等各项指标虽欠完善,但在不断进步。难得的是,这里房价可算仁慈,欲定居者请从速。它就是未来之城。

二线城市

成都 成都显然不是中国城市文明最喧嚣的一块,它的魅力在于慢生活。经济形态、职业选择、公共服务、文化娱乐、房价等等方面,成都

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可以把每一种细节做成生活模式。你只要进入它,你就会随着它的节奏慢下来。

你来这里不是来做大生意的,是来过小日子的。

长沙 长沙是娱乐之都,这里有芒果台,有歌厅文化,有美食美女,在这里生活绝对不会虚度。长沙坐拥中部地区经济龙头的地位,经济发展日渐活跃,在二线城市中也算是职业选择和上升空间值得一提的地方。更何况因为武广高铁,从长沙到广州也不过个把小时。

武汉 武汉是老工业城市,武汉也是商业通衢,但这都是过去。现在的武汉淹没在中部地区的众多副省级城市中,既不活跃,也不算低落。在这里生活和工作都是泼辣的经历,市民生活和大江性格都自会有它的倾慕者。或许,中部崛起会给这里带来更多的职业选择和更多元的生活方式。

长三角地级城市群 这里包括了无锡、常州、宁波、温州、台州等众多地级城市,它们的能量不可小觑。它们有着中国最繁荣的民营经济,在这里做生意是最常见的职业选择。它们的城市建设不输内地的副省级城市,交通、娱乐等各项设施都能让你的生活舒适度相当不错。更重要的是,它们不是大城市,会让你找到小巧的角度去展开人生,而它们又不逊于大城市,它们的经济形态让职业生涯变得十分活跃,也许不知哪里就会有一次让你改变人生的机会。

杨子慧:中国需要局部逆城市化

所有的人才都集中在大城市并不是一件太好的事情。于是在中国历史上,官府会派新科状元们到地方去当官,这叫“放外任”。这至少能说明,在古代的君王之术中就已经有很明确的中央与地区人才资源分配的基本原则:让青年人才离开大城市,有利于城市资源的扩散,也能改善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这几年大城市的压力可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年代要严峻得多。最近,我参加了北京市政协一个讨论会,议题就是如何解决北京市的人口剧增与资源、环境矛盾的问题。北京市现在已经1750多万人了,北京市农村进来的人就有400多万。已经处于有点失控的状态了。

这样的问题在每个大城市都有。交通压力、就业压力都变得异常严重。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发展交通系统,但路建得再快,没有汽车增加得快,解决就业问题,开辟的岗位再多,没有进来的人多。

人进来以后,城市管理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从城市中心到边缘,是一个管理半径,半径越长越管不好,到城乡结合部就没有管理了,很多乱子都出现在这些地方。像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六环都出来的,你说这个大饼还能摊多大?

现在有趣的现象是,流动人口一走,城市里的保姆就没有了。其实城市里还有很多失业人口,但他们不愿意当保姆,也不愿意做搞卫生的,不愿意卖早点。

现在中国的城市化走法,是在走别人走过的老路,像孟买、墨西哥城和伦敦,人口都往城市集中。我感觉这不是一个办法。有人说,北京是首都,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份,但十几亿人都跑到北京来,那可能吗?我们看到二线城市没有大城市的工资高,生活条件和职业前景也差一些,而且差额比较大。这种差额正是青年留在大城市的拉力。当然,城市里面房太责、人太多也会把人往外推,中央政策应该做的事情,就是给离开特大城市的知识青年增加一点福利,让这样的福利成为一个拉力,使两个力更加均衡。

我不主张都往大城市跑,都往大城市跑并不是一条很好的路。把小城市小城镇发展起来,就能减轻大城市的负担,这是中国城市化的必由之路。我从来都主张,城市化应该严格控制特大城市,着力发展中小城市,重点发展农村城镇建设。这是我们中国应该选择的城市化道路。

(采访/邝新华)

曾苗:纠结之后,我决定回家

职业:媒体从业者 年龄:28岁 籍贯:四川富顺

城市轨迹:2000年到成都读大学,2004年赴北京,2005年转战上海,2010年计划回成都

“我想得到生活的滋养而不是生活的磨损,我想这是北京和上海所不能给我的。”

曾苗说她的家乡在四川富顺,“就是那个出产富顺豆花和郭敬明的地方”。出来7年,每年过完年她都要从家乡带一罐吃豆花的调料来体验家乡的味道,无论她在北京,还是在上海。曾苗大学学的设计,2004年毕业后莫名其妙去了北京,第一份工作却跟设计毫不相干,是卖健身卡的。“拿着经理给你的号码挨个打过去问别人要不要办健身卡。我们有什么优惠之类。这样卖力销售了段时间后,我发现自己变得特别能说。”在北京度过的第一个冬天,曾苗第一次看到早上5点就亮堂的天空了,第一次看到结冰的河、第一次走在零下十几度的冷风中感觉下半身似乎没穿东西般的冰冷……有时候曾苗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缺少所谓的移动力?看到城市博客的楼书上写着一句广告语一找一个电波相通的城市,跨越时空,与之相爱。”这句话她觉得在北京的生活像幻觉。

2005年的春天,曾苗觉得北京生活不靠谱,刚好看到一份娱乐杂志在招人,从小对港台明星八卦着迷的她就投了份简历,跟着这份工作去了上海。“来上海的6年,有好多同学考研又毕业又再考博、有好多同学结婚又离婚又结婚,谁都忙着变化,只有我的生活好像没有变化。许多人认为做媒体很光鲜、生活丰富,其实做媒体编辑是个枯燥甚至刻板的工作。”来上海这么多年,曾苗似乎总觉得生活很飘忽,只有每年回家才真正感觉安心。但当爸妈一旦直接间接地说到相亲话题,她又恨不得马上逃回上海,即使去加班去工作……

“我不知道是不是工作也有七年之痒。但刚好是今年我下了要回去的决心。”曾苗清晰记得自己最初因为采访王菲而兴奋不已,当时她还发了条彩信给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分享兴奋。毕竟,以前她们每次去KTV,都会把王菲的歌唱个遍。慢慢的,采访了很多明星,曾苗就再也兴奋不起来了。而在她决定回家乡之前,公司告诉她打算升她做主编。“还是纠结过的,我询问过朋友,也整整思考了一个晚上。最后还是自己突然想通了。我最近在看王尔德,他说,一个人的心灵,还有和朋友之间的感情,才是生活最重要的东西。所以我决定回去。我想得到生活的滋养而不是生活的磨损,我想这是北京和上海所不能给我的。”

(图-赵钢/新周刊 采访/白瑞燕)

上一篇:江怡平:有些梦只能擦肩而过 下一篇:唐家岭的蚁族:在北京,却感受不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