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怡平:有些梦只能擦肩而过

时间:2022-08-01 06:29:57

职业:大学英语老师 年龄:30岁 籍贯:江苏常州

城市轨迹:1998年赴南京读书,2004年8月飘至北京工作,2006年回到家乡常州

回家这几年,江怡平最强烈的感觉是“如鱼得水”,安心而又从容。

在南京读电影专业的江怡平曾经是一个梦想着北漂的文艺青年,她和导师说如果去北京,她只要在一个电影剧组呆着,干什么工作都可以,她只想亲近电影,为日后自己的电影梦想做铺垫。才到北京和同学一起住600元一个月的地下室,江怡平说她不介意,北漂的人第一步都是从地下室起步的。在北京呆了短暂的两年,她很喜欢这里的闲散的生活气氛――她爱听北京人说话、爱去看北海公园的京剧票友聚会、爱了解北京方方面面的演出信息……最初的北漂目的倒显得不重要了。她凭借自己的专业和爱好,找了份与文化有关工作,谈不上喜欢,只是有了收人来源,能搬离地下室,租好一点的房子。而江怡平记得她有一次去一个做纪录片的女朋友家玩,看到对方来北京数年了,依旧住地下室,家徒四壁,依旧全身心地体验着拍电影带给自己的快乐,她内心会有一些触动,她在那一刻知道自己不是一个可以为电影牺牲一切的人。

母亲生病,让江怡平错过了许鞍华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剧组,而母亲的离开也让她慢慢萌发了回乡之念。2006年,江怡平回家乡常州,在一所大学教英语。至今没有换过职业和住处,每天的生活规律而安逸。今年,江怡平买了一套60万的小房子,视野很好,望出去永远是青山绿水的公园景致。她终于意识到回家乡并不是暂时的选择,30岁了,她没有勇气再出外。而她觉得人生有些梦想总是要错过的。回家这几年,江怡平最强烈的感觉是“如鱼得水”,总觉得常州是自己的地盘,比较安心和从容。而在北京,记得最多的情绪还是寂寞和被排外的不舒服。江怡平记忆中的北京确实纷繁、嘈杂,机会很多,朋友很多。但是,她觉得因为有了网络,所以,在常州她也同样能交到有共同精神追求的朋友,同样有文艺的生活圈,《立春》中落寞的一幕在现实中已经被消解。当然,有所不同的是大都市的文艺青年谈论的艺术话题更注重实操,比如谁拍了部什么片子,拍这类片子的技术性问题该如何解决……因为大都市充满了实践的、在现场的机会;而小城文艺青年谈论的话题永远是:我要看多少部碟片,我能写怎么牛的影评,我怎么分析一个导演……因为小城永远只能培养远远的围观者。在江怡平眼中,这只是关注点的不同,而没有高下之分。

在常州呆着,看着大都市的演出信息,有时江怡平会想,我在北京多好。可是她很清楚地知道,在北京她也未必会高兴出门去折腾复杂的地铁线路去看演出,也许周末还是在家看碟度过的。

(图/沈煜 采访/朱慧憬)

上一篇:我们对大城市的纠结 下一篇:如何划分N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