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大城市的纠结

时间:2022-07-02 06:07:19

我们对大城市的纠结

北漂有四类:好体力加好脑力,好体力加差脑力、坏体力加好脑力、坏体力加坏脑力,第一类能混出个人样,第二类是民工,第三、第四类基本可以自行放弃了。

蚁族与民工荒同时并存,这就是中国的魔幻现实主义。

新浪网最新调查:你愿意回二三线城市发展吗?这里是基本结论:一线城市的“围城效应”,已进来的想出去,六成人选择回流;未进的想进,那里发展空间大。留在一线城市的理由:社会资源丰富、机会多、生活多彩。不留在一线城市的理由:高房价、高生活费、无归属感。

在一线城市打拼,你需要有狮子雄心,狐狸的狡猾,骆驼的忍耐,以及猪的好脾气。大致将北漂分一下类,可分好体力加好脑力,好体力加差脑力,坏体力加好脑力。坏体力加坏脑力,这四类人群中,只有第一类能混出个人样,第二类是民工,挣钱回家娶媳妇,第三、第四类基本可以自行放弃了。

在大城市石屎森林里要有斩获,你需要一些运气,需要一些贵人,更需要一些自信与魄力,走过山重水复疑无路,直至柳暗花明又一村。当然,在坚硬的中国户籍制度面前,什么力和气都可能被撞得灰飞烟灭。

以下是对此次新浪调查的简短分析,本调查共计6280人参加,采取网上作答,回答者基本上是二三线城市网民或已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奋斗者。

问题1:身处二三线城市的你,愿意去往一线城市发展吗?

1 不愿意37.2% 2 愿意36.5 3 剩下的观望

愿意、不愿意及观望三三分,一股脑拥向一线城市的热潮正在冷却,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或孔雀东南飞的大规模人才潮的现象不再。国家控制一线城市规模势在必行。资源是有限的,生活是现实的。但机遇每天都在发生。没准第二天,你就跋涉在进军大城市的旅程。

问题2:对于在一线城市生活的你来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已经:

1 让我身心俱疲54% 2 还挺得住33.7% 3 其他

这是个典型的“围城效应”,进来的想出去,在外面的想进去。在一线城市打拼的二三线同胞过半已身心俱疲,还挺得住的也不知能挺多久。有句老话,压力产生动力。但长期的压力只会导致崩溃。对于坚持者,我们只能在此祝他们好运。

问题3:你是愿意留守,还是回流?

1 回流62.0% 2 留守 38.0%

六成人选择回流,想起了80年代费翔老歌: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当然,没有远走他乡的人尽可以先挂留守,二三线城市占据中国城市人口的多数,现代生活不必言必称北上广深,各有各活法。

问题4:如果选择回流,你愿意回到:

1 离家9近的二三线城市44.8% 2 省会级别的二三线城市 32.1% 3 剩下的选地市县城市

专家称“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很好解决,边远地区以及农村需要他们”,听盐业对,但仔细一想又不对。不可能让大学生都去当村官。而且村官也不是好当的。除北上广深外,二三线城市作为中间地带,提供了某种兼顾优点。如果年届三十,还没混出个模样来,不如归去。

问题5:你离开一线城市的原因主要是:

1 房价高企22.3% 2 生活成本过高19.7%

3 没有归属感18.5% 4 生存竞争的残酷12.1%

5 交通的拥堵9.7% 6 人际关系的冷漠9.6%

7 中小城市更宜居8.1%

地产商及某些专家回应人们对高房价的批判,他们报怨新世代过早要房,提倡人到四十才适合购房。成语叫安居乐业,无法安居,怎能乐业?更不用提“丈母娘需求”了。没有归属感是个要命的东西,在一座城市如果还未找到感觉,无三两知己,都好离开。城市与你,有时像一种恋爱关系,关键看感觉对不对。人是要接地气的,接地气方能兴旺发达。卦象上说,宜南,宜北,宜动迁。如果地气衰,此地不旺我,就会远走他乡。

问题6:如果你选择留守,哪些成为吸引你继续留在大城市的原因:

1 良好的社会资源26.4% 2 更多的机会24.9%

3 丰富多彩的生活17.9% 4 证明自己的价值15.9% 5 更快的生活节奏和富有挑战性的生活10.1% 6 找一个更高素质的配偶4.7%

人毕竟是往高处走的。在中国现阶段,优势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资源与机会基本都被垄断,这是中国最大的不平等。有点雄心壮志的人,想开眼界者,非大城市莫选。当然,你可以直接选择出国留洋。

到大城市打拼,自我实现是第一需求。社会学家郑也夫提出,人生追求的三种状态即舒服、牛逼、刺激。大城市让野心家从打工仔到老板。二三线城市消磨意志,所谓少不入蜀,成都不成事。北漂们最大理想就是追求刺激和牛逼,因为北京一点儿也不舒服。但人总量需要认同感、归属感的。有时候忽然发现:回老家的感觉一定好!这就是北上广深“漂族”们的纠结吧。

世界之大,最终要找到你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你的地盘你作主。不知通过以上分析,你明白一点儿没有。

陈祥:比起外面的世界,绍兴弱了些

职业:媒体从业人员 年龄:25岁 籍贯:浙江绍兴

城市轨迹:2004年赴沈阳读大学,2008年毕业后到上海工作,2009年辞职到东莞

“十多年后,自己回绍兴本地媒体,找一份养老的工作,还是可以的吧。”

理想主义并非意味着清贫。对于25岁的陈祥来说,从上海来到东莞,原因并非是人们常言的“逃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一半是理想,另一半则是物质。“我在这边拿的工资是上海的3倍,而且从事的是媒体工作,这比我在上海好多了。”

陈祥是浙江绍兴人,在沈阳读大学,在上海从事的工作与建筑有关。这个行业常见的丰厚薪资,陈祥并没有见识到。他的年薪在4万元左右,在上海生活得还是有些紧巴巴,“平时都要靠写书评之类的来挣一些外快。”更让他不安的是,自己干不了几年,就顶到天花板了。“即便到40岁,其实每年也是挣那么多钱而已。”

事实上,上海在陈祥看来是一座颇符合自己标准的城市。它距离绍兴老家不太远,陈祥可以经常回去看看自己的女朋友。绍兴话和上海话十分相似,他在这座城市没有太多的距离感,也没有“异乡人”的感觉。更重要的一点是,这座城市能找到一些志同道台的人。从大学时候开始的阅读兴趣,让他在上海认识了很多朋友,这让他建立了自己的圈子。这种兴趣也让他有了自己所喜欢的生活方式一一很多时候都能到福州路那些书店去逛逛,淘一些自己喜欢的老书。

在上海,陈祥唯一要解决的问题是职业。微薄工资不会影响兴趣,但直接影响自己的未来――最重要的是自己和女朋友两个人今后的生活质量,相恋多年的女朋友为了他,把留学的机会都给推掉了。今年3月份,接到东莞一家都市报的录用通知,陈祥马上辞掉了上海的工作。“辞职之后,我在中山公园里散步,真是前所未有的舒服。”与上海相比,二线城市媒体的优势在于,它的薪资待遇并不差。同时,门槛也不会像广州和上海那么高。而媒体更加自由的生活方式也着实契合了他的内心要求――每周花一天时间做版,其他的时间都可以自由支配。事实上,和在上海生活相比,他并没有太多的不适感。“主要是朋友都不在这儿,而且买书不太方便,但这两点也不算什么事。可以在网上买书,实在买不到的那些旧书,可以让上海的朋友寄给我。”

先后在上海和东莞工作的陈祥,已经觉得老家绍兴不可避免地多了一些庸俗的色彩。“大家都把公务员当成最好的职业,整座城市都没什么活力。很多年轻人也很有钱,但是都是父母的。”过年回家,和自己的老同学聊天,陈祥也难得找到共同的话题。“我不可能跟他们谈论我文章里写的那些问题,所以都是说黄色笑话为主。”陈祥内心的矛盾之处在于对比外面的世界,绍兴的确弱了一些,但自己在绍兴长大,亲人和朋友都在这儿,真正断了根本就不可能。和故乡这种血缘般的联系时常牵扯着他。他时常有着这样的幻想,“十多年后,自己回绍兴本地媒体,找一份养老的工作,还是可以的吧。” (图―阿灿/新周刊 采访/张坚)

上一篇:二线城市肖像 下一篇:江怡平:有些梦只能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