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近视眼相关因素与症状调查及其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

时间:2022-10-20 02:13:03

儿童近视眼相关因素与症状调查及其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

摘要 目的:研究儿童近视眼患者发病相关因素及症状,探索其与中医证候分型的关系。方法:对43例儿童近视眼患者验光检查,确诊后采用问卷的方式,填写调查表,并分析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本组儿童近视眼的发病先天因素以父、母双亲患近视眼为主(父27.91%;母32.56%),环境因素以用眼过长(79.07%)、写字姿势不良(72.09%)、长时间看电视(67.44%)、营养不均衡(挑食)(62.79%)、常吃甜食为主(51.16%);而脾虚气弱则是其主要的证型。结论:儿童近视眼患者发病相关因素有主次之分,其中医证型以脾虚气弱型为主。

关键词 儿童近视眼 相关因素 症状 中医证型 治未病

儿童近视眼发病因素很多,防治缺乏针对性,发病率不断上升,已严重影响到儿童的身心健康,为此,我科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在采用多途径综合治疗儿童近视眼的同时,做了如下调查和分析。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及方法:随机调查本院诊治的儿童近视眼患者43例,其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6~14岁,平均10.5岁;所有调查对象均根据国际标准视力表及NIDEK AR-600A电脑验光仪配合睫状肌麻痹下检影验光进行检查,并作裂隙灯显微镜、检眼镜等检查,除外圆锥角膜、斜弱视、早期白内障、眼底异常等眼部疾患而确诊为单纯儿童近视眼。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眼科学》[1]。筛选标准为:年龄14岁以下(小学~初一阶段);屈光度数小于-3.0D者;视力减退半年内开始出现临床症状者。确定后采用问卷的方式,填写调查表,进行相关因素与症状的调查,并分析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1.2 调查内容:分相关因素调查及症状问诊二部分进行。相关因素又分为先天因素、环境因素二部分,共15个子项目;症状分为视疲劳症状、知觉不适症状、全身症状三部分,共14个子项目。其它设计了2项与影响学习有关的内容。总共31个项目。

2 结果

2.1 儿童近视眼与先天因素的关系:见表1。在先天因素中,平均发生率为20.93%,而父、母双亲患近视眼,其子女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它因素。

2.2 儿童近视眼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见表2。表2示,在环境因素各项目中,平均发生率为50.69%,而用眼过长、写字姿势不良、长时间看电视、营养不均衡(挑食)、喜欢吃甜食是引发近视眼的极其重要的原因,提示家长、教师及医生等相关人员在预防近视眼上要讲究策略,抓重点,有的放矢,防止已患近视眼的患儿近视度数的进一步加深。

2.3 儿童近视眼与视疲劳症状的关系:见表3。表3示,近视眼的视觉疲劳症状十分突出。

2.4 儿童近视眼与知觉不适症状的关系:见表4。表4示,有近一半的近视眼患者出现知觉不适症状,提示家长如发现孩子有一过性视物模糊、眯眼、眼胀酸痛等应及时就诊,查明原因。

2.5 儿童近视眼与全身症状的关系:见表5。表5 与全身表现症状的关系

从中医角度认识,近视眼属“能近怯远”,参照《中医眼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将儿童近视眼证型归纳为心阳不足、脾虚气弱、肝肾亏虚等3个证型。心阳不足型,全身症状可见神疲乏力、健忘心烦;脾虚气弱型,表现为多汗、偏食消瘦、食欲不振;肝肾亏虚型,全身症状可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失眠多梦。从表5可知,心阳不足型及肝肾亏虚型出现全身症状比脾虚气弱型为少,提示儿童近视眼以脾虚气弱型为主。

2.6 儿童近视眼与影响学习的关系:见表6。表6示,儿童近视眼因其视力下降而造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耐性,而部分孩子可直接导致成绩下降,提示早期发现儿童近视眼,并进行及时防治,不仅对控制视力不良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重要意义。

3 体会

儿童近视眼发病的相关因素很多,在防治近视眼过程中,针对相关因素的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地加强用眼卫生指导及饮食卫生指导,消除不利因素,摈弃那种仅从眼局部考虑的治疗思想,多从整体观、局部与全身相结合来防治,多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来防治,提高儿童近视眼的防治水平。另外,有的教科书上对近视眼的分型只有心阳不足型和肝肾两虚型

[3],缺少脾虚气弱型,我们理解可能是考虑成人近视眼。而儿童近视眼与成人近视眼是有一定区别的,以往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我们在这方面作了一些研究,结果发现儿童近视眼的中医证型以脾虚气弱型为主,对临床治疗上有一定参考价值。

4 参考文献

[1]葛坚主编.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24.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眼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1994-06-28颁布,1995-01-01实施.

[3]张梅芳主编.中西医结合眼科学(面向21世纪高等医学院校教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94-296.

收稿日期 2008-08-11

上一篇:参麦注射液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32例 下一篇:二陈汤加味治疗高脂血症9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