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使用教材 课堂充满活力

时间:2022-10-20 12:25:39

创造性使用教材 课堂充满活力

【摘要】教材的优势需要教师去挖掘和拓展,教材的不足、空白更需要教师去弥补。因此,教师更应深入研读《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创造性使用教材,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打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策略;创造性;课堂活力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多年来,“以本为本”是处理教材的基本原理,它限制了教师的思想,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制约了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几点浅见。

一、填补空白,放飞想象

所谓“空白”,是指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许多地方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填补空白,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把握文本、感悟文本,而且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很好的培养,使他们的创新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对文本空白处的补白。如在课文《蟋蟀的住宅》中,作者详细地描写了蟋蟀盖房子的经过,是那样的具体、生动,这些深入理解都是作者仔细观察的结果,渗透教育学生平时一定要仔细观察,但课文中却只字未提作者是如何观察的。课文旁有一个小提示:我好像看到了作者认真观察的情境。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小提示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的情境,对这一情境进行补白,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还能让他们结合自己平时是如何观察的进行描述,对那些不知如何观察的学生帮助最大。那么以后大家就可以运用所学的观察方法仔细观察。这对于写作也是非常有益的。

对文本简约处的补白。如《圆明园的毁灭》课文第三自然段中只写:“圆明园内收藏着无数奇珍异宝。”园内到底有哪些奇珍异宝,课文没有具体描述,这就是文中的简约处。有位教师这样处理:先出示圆明园“国宝四首”(牛首、虎首、猴首和猪首)图,再叙述“四首”的回国历程,让学生了解四首的价值,接着加上这样一段描述,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栏杆上面,每隔三十米的地方,都放着美丽的景泰蓝花瓶,插着珊瑚、玛瑙、碧玉和其他宝石所仿制的花朵,周围的桌子和茶几上,摆着最精美的景泰蓝瓷器、珐琅质的瓶子和杯盏,镀金的和纯金的钟......你能想到的东西,这里应有尽有。”当老师说到这里时,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从中感受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学生高昂的爱国热情被激发出来。

二、有效整合,升华情感

“整合”就是教师把课文中的词语不按照常规一个一个地组织教学,而是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将课文中具有共同特性的词、句、段重新组合,作为一个整体呈现,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升华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如张祖庆老师在《我盼春天的芥菜》字词教学片断中,将“嫩蔷薇枝、才开放的映山红、青豌豆、青枣、青玉米棒、马齿苋、野葱、荠菜”等同样表示植物的词语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文本情境中反复涵咏这些词,用自己的心灵、情感、思想去触摸、湿润、感悟这些词语,使他们成为一幅鲜活的画面进入孩子的精神世界中。

三、内化迁移,学以致用

所谓“迁移”,就是知识的“举一反三”。也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堂上所积累的好词佳句、所习得的学习方法和写作方法运用于实际学习和生活之中,使听说读写的训练融于一体,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 学习方法的迁移。古人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可见方法的重要性。而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渗透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常讲常用,学生慢慢就会迁移,学以致用。如在识字教学中,我强调识字方法,要求掌握。特别是在字形教学方面,我常用加一加的方法:香(禾+日)、闲(门+木);换一换的方法:桥-轿(轿车)、底-低(低头);减一减的方法:票(飘-风)、故(做-人)、昌(唱-口)。在进行形声字教学的时候,就让学生明白形声字是由形旁、声旁两部分组成,其中形旁表示字义,声旁表示字音。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这些识字方法之后,就能迁移运用进行自主识字,从而扩大识字量。

2. 知识技能的迁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积累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好语文,更要让学生学会用语文。《庐山的云雾》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在结构上采用中心句起头,然后用围绕中心具体描写庐山云雾的美,语言精练,条理清晰。教完此文,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仿照文章的写作特点描写一处景色,这是写作方法的迁移。学了《猫》一文后,让学生仿写自己喜爱的一种小动物……在仿写中,学生逐步掌握写作技巧,学会了阅读写作相结合,并逐渐找到习作方法,真正做到了“知其意而得其用”。

四、质疑求异,发散思维

“学起于思而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源泉,是创新的基石。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求异,让学生敝开心屝、认真思考、大胆质疑,让其创新思维在质疑求异中激活。

1.激励学生揭疑。教会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就激励学生在重点和难点中提出自己阅读时不清楚的、有疑问的、不会解答的问题,然后进行课堂讨论,解决心中的疑问。

2.鼓励挑战权威。多年来的常规教学,使学生产生唯书本是从,唯教师是听的迷信思想。为破除迷信,可以利用最新教学杂志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课本的质疑性的文章,让学生明白,课本也有不足之处。如读完《我的战友》这篇课文后,学生就提出了质疑:人在烈火中,身体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发生本能地扭动。而课文却写: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学生会疑问:这可能吗?除非早就被炸死了。课文不是文学,真实是第一生命。而课文和主流媒体,以及亲历者的回忆有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确实令人感到困惑。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文本“挑刺”,并寄给编辑部。

五、拓展阅读,开阔视野

大阅读语文教学观指出: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突出全方位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指导与训练,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突出学生文化背景的积淀,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对教材相关的知识进行适度地拓展延伸,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同时,也可以让孩子们的视野开阔起来。

1.同一领域的知识拓展。如我在教《太阳》一文时,和学生一起探讨有关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的问题后,提了一个小问题:大家还想对太阳说些什么?学生讨论激烈、各抒己见,有的说太阳光过于强烈会得皮肤癌,有的说太阳黑子爆发会扰乱信号等。这样的课堂促成了教材内容向课外知识的延伸,学生将在一次次的求知探索中,从课内走向课外,充分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使学生在情感和经历上得到愉悦的成功体验。

2.同一作家的作品拓展。教到某作家作品时,同时出示已学过的或未学过的与本课相关联的一个知识点,同时阅读。这样能使作家的作品内涵得到有效拓展和升华,巧妙地处理“走进文本”和“走出文本”的关系,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相同主题的内容拓展。通过对相同情感和主题的文章的对比学习,学生会有更深的体会和感悟。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后,我以“送别”为主题,引导学生阅读《赠汪伦》《别董大》等古诗,让学生在阅读中比较,在比较中感悟出同样是“送别”诗,却有着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

总之,教材的优势需要教师去挖掘和拓展,教材的不足、空白更需要教师去弥补。随着课程生成意识的增强和课程资源视域的扩展,创造性地使用好现行的教材,就能架好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桥梁,让课堂充满活力,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敎育科学出版社,1980.

上一篇:通过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下一篇:浅谈非智力因素与数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