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城市内涝治理一期工程设计与思考

时间:2022-10-20 11:09:55

合肥市城市内涝治理一期工程设计与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合肥市城区局部地区内涝成因,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并对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与管理提出建议。

关键词:城市内涝,成因分析,解决措施

Abstract:Relevant solutions for urban waterlogging we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cause analysis of that in some areas in Hefei. Suggestions on the 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urban sewerage system were also proposed.

Key Words:urban water logging;cause analysis;solutions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项目概况

合肥市现有的排水系统虽经多年建设已初显成效,但由于部分地区建设标准低、排水设施不完善、缺乏有效管理等原因造成局部地区暴雨时出现内涝现象。同时,随着合肥高强度短历时暴雨天气越来越频繁,城市内涝已成为合肥市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为改善城市环境,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合肥市发改委于2008年8月和9月批准了该项目立项及可行性研究报告。合肥市城市内涝治理一期工程总投资为25324.2万元,工程内容包括28处积涝点整治及四座排涝泵站建设,同时,利用污水截流工程,削减排入城市河道的污染物总量。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原积涝点暴雨时期排水基本顺畅,合肥市城区内涝问题大大改观。

2内涝成因分析

通过现场踏勘,我们对合肥市局部地区出现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分析归纳如下:

1)系统不完善。排水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时序应该是先下游,再上游,但限于合肥市城市发展的特点,往往是上游支管建成了,下游干管由于位于城市建成区外等原因却尚未建设。上游排水没有出路只能临时排入附近的明渠、冲沟中,这些临时排水沟渠往往断面较小,无法满足设计要求,甚至部分出水渠底高于上游管底高程,造成排水不畅。随着上游城市的建设,雨水径流增加,排水压力日益凸显,造成积涝。同时,部分规划排涝泵站未建,洪水季节外河水位高,涝水无法及时排出。

2)建设标准低。合肥市部分雨水主渠道已建成超过二十年,受当时经济限制,前期排水工程设计标准普遍较低。设计暴雨重现期均采用1年,并且计算降雨历时仍采用了前苏联空隙容积利用法暗管折减系数m=2,设计标准远远低于国际标准。近年来由于受“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影响,我国大部城市均遭遇了“百年一遇”等特大暴雨灾害,合肥市也是超标准暴雨频发,而现有排水设施建设标准低,排涝能力不足,局部低洼区积涝严重。

3)缺乏有效管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渠道淤积严重,清淘养护不及时

本次设计积涝点出水渠道多位于市郊或城中村等偏僻地段,存在违章建筑侵占、垃圾倾倒现象,环境恶劣,造成清通养护困难,淤积严重,排水不畅。部分排水通道位于开发商用地范围内,没有及时进行保护,被人为破坏。

二、雨污混接频繁,监督管理不到位

合肥市目前绝大部分区域按照分流制建设,但是由于监督管理不到位,分流制区域仍无法实现彻底的雨污分流,特别是小区源头雨污混接现象较为严重。污水错接雨水管道污染地表水体,雨水错接污水管道则暴雨时导致小区内涝。

另外,内涝的产生还与设计、施工质量有关,如立交泵站外水考虑不周、施工时由于和电力等管道高程交叉而随意改变设计值等等。

合肥市城市内涝的产生往往是上述一种或几种原因共同产生作用的结果。例如,合裕路、淝河路等发生内涝比较频繁的地段就是由于出水渠道淤积、下游排涝泵站未建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工程设计

本项目设计基本原则是 “完善系统,注重减排”。主要是依据规划,采用新的设计标准,改变过去临时出水带来的一系列弊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规划路网,对现有一些主要出水渠进行彻底改造,建设排涝泵站,并考虑污染物减排问题。对于一些街区、单位的内涝问题,应首先进行内部排水管网改建,然后接入市政排水管网的预留管道,彻底解决积涝问题。在解决城区内涝的同时,注重从综合治理的角度出发,与污水处理工程同步考虑,在出水口或泵站考虑截流旱季污水,从而达到削减排放量的目的。

本项目点多面广,28处积涝点积涝原因繁杂,具体情况需具体分析。设计采用的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提高设计标准,对上游积涝影响较大的排水主干管涵依据路网及排水规划布局先行建设至出口,设计时应重点考虑管线定位,便于将来道路建设的衔接。

二、建设排涝泵站,还历史欠账。在南淝河两岸建设红旗、枞阳路、陆小郢、胡浅四座排涝泵站,总排涝规模40.6m3/s。实际配泵按该排水系统内城镇道路的积水深度不超过15cm进行校核(超过15cm小汽车将不能正常行驶,影响城镇交通),考虑到超标准暴雨时路面的排水能力(相当于明渠),排涝泵站相对管涵约增加20%的排水能力。

三、对近期仍需利用的临时排水出口进行清淤,局部拓宽断面,提高排水能力。

四、对永久排水通道进行清淤整治,拆除违建。部分明渠段加盖,建设检修通道。

五、改造易涝街区内部排水系统,部分老旧小区加设雨水管涵,将原有合流制排水管或错接管涵改造为污水管。

六、对出水口增加截流设施,作为最后一道屏障,确保污水不进入城市水体,并截流部分初期雨水。

只靠工程措施不能解决全部内涝问题,必须考虑非工程措施的结合。非工程措施包括出台关于城市排水设计、建设、维护的政策文件,对市政和街区自建排水设施的设计、建设、管理等提出要求,建立定期检修排水管涵的相关制度,引导居民参与保护排水管涵,禁止居民倾倒垃圾,侵占渠道断面的行为等。

4设计思考与探讨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特别是近十年来,合肥市在“大建设”的整体带动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而作为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的排水设施建设却相对落后,较低的设计与建设标准也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随着城市的扩张与发展,居民对交通工具的依赖程度和私家车的普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导致公众对内涝的敏感程度越来越高,城市内涝治理已深入人心,势在必行。

通过对合肥市内涝治理一期工程的研究分析和设计建设,我们在城市排水系统设计与管理方面得到以下启示:

一、不能再延续摊大饼的老路子――城市开发到哪里排水设施就配到哪里。排水工程一定要科学规划、合理建设,使其成为一套完善的排水系统。合肥市很多内涝问题的产生都是因为下游至水体出口排水管涵一般规划沿道路建设,道路工程暂不实施,先期建设排水管涵牵涉到临时征地、投资等因素令建设方望而却步,往往退而求其次,采取临时措施排水,系统不完善进而导致暴雨时低洼区内涝。建议今后对下游排水主干管涵尤其是对上游有较大影响的管涵和排涝泵站的设施应超前建设。

二、应加强排水设施日常管理。城市排水设施管理是设施效能的重要保证,城市排水管沟要正常运行,经常性的维护清理必不可少。合肥市多数内涝区域积涝原因都或多或少与管理有关,甚至有的积涝原因仅仅是出口被垃圾堵塞。

三、通过法律、行政、工程等综合性手段彻底改变城市建设重地上、轻地下的局面,加强宣传、引导,确立其应有的地位,在法律、资金投入、运行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一个较为均衡的机制。

四、提高排水设施设计建设标准。欧美日本等国一直采用最大径流量法(m=1),不考虑管道容积调蓄作用,方法安全。且重现期取值一般为5~10年,主管重现期达50~100年,我国标准远远低于国际标准。排水工程是地下工程,管径、埋深大,一旦建成改造难度和影响极大,一定要慎重选取设计参数,尽量提高设计标准,合肥市取国家规范标准的低值是不合适的。

五、按照低影响开发(LID)理念进行雨水综合管理,通过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控制面源污染、防治内涝灾害、提高雨水利用程度。工程措施包括充分利用城市荒地、劣质地、湿地等区域进行雨水综合管理和利用,屋顶绿化、雨水渗透、下凹式绿地、透水路面等。

六、提高排水应急处置能力。由于受城市自然条件和经济等因素制约,排水建设标准不可能按极端降雨情况设定。为避免强降雨侵害城市,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应对策略,提前做好强降雨应对准备。通过信息,将降雨预报、道路积水、交通拥堵的情况及时通知到市民,让公众尽可能避开受灾地段,减少因暴雨带来的社会问题;加强低洼易涝地段的排水巡护,预备一定数量的机动排涝设备,随时调用。

参考文献

(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2)朱思诚 任希岩 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思考 《行政管理改革》2011年11期

上一篇:尼勒克县乡土木本植物在城市园林中应用 下一篇:浅析煤矿不稳定巷道条件下锚杆支护参数的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