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1 18:38:27

预防接种工作总结

预防接种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省疾控中心:

为全面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以及国家卫生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的通知》,切实做好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加强托幼机构和学校的传染病控制,保护儿童身体健康,按照省疾控中心《关于开展全省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的通知》【疾控传防发〔〕18号】文件要求。定于9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秋季托幼儿童和新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查验对象:

全市托幼机构儿童和新入学儿童,包括外地儿童在本市借托借读或转入学生。

二、组织实施:

为保证工作顺利实施,市卫生局和中心领导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周密安排,要求各级把学校及幼儿园接种证查验作为控制学校传染病的一项重要工作,按时按要求完成,并纳入常规常年开展,市疾控中心下文对此项工作进行专门安排部署,各县(市、区)卫生局、疾控中心按照通知要求专题安排了接种证查验及补证补种工作。

如瓜州县卫生局会同教育局结合实际制定了具体培训计划,利用幼儿园和学校开学之际对家长开展了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的宣传,对各托幼机构和学校负责预防接种证查验的工作人员及各乡镇计划免疫专干进行了以《预防接种规范》、《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甘肃省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实施方案》为主的培训。教育局将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纳入儿童入托、入学报名程序,保证查验接种证工作顺利实施。肃州区、玉门市、敦煌市、金塔县、阿克塞县、肃北县卫生局和教育局联合下发文件,制定查验接种证实施方案,确保接种证查验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查验结果:

我市查验接种证工作从9月1日开始至10月10日结束,对全市363所小学和311个幼儿园开展了接种证查验工作,查验覆盖率为99.7%。应查验儿童22276人,实查验儿童21595人;持接种证人数19913人,应补证人数1682人,漏种儿童人数1871人,应补种人数1871人,实际补种人数1871人。

四、工作评价:

预防接种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一、项目目标

1、通过对未接种乙肝疫苗的在校大学生、高中生进行乙肝疫苗的接种,且全程接种率需达到以上。

2、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乙肝防治知识,有效预防乙肝病毒的传播,进一步降低该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和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

二、项目实施时间、范围和内容

(一)项目实施时间

年月至年月。

(二)项目实施范围

全辖区所高等院校、所高级中学。

(三)项目内容

对未完成剂次乙肝疫苗接种的在校大学生和高中生进行乙肝疫苗的接种;并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提高大学生乙肝防治知识水平。

三、项目组织实施技术要求

(一)组织领导

两镇、各街道办事处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要配合卫生部门开展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宣传、教育及接种对象的摸底调查等工作,并组织居民、村民及时接种乙肝疫苗。要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开展乙肝疫苗接种宣传,使乙肝疫苗接种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接种工作的社会氛围。

区卫生局

负责乙肝疫苗接种项目的组织实施,技术培训与指导,督导和评估;卫生局负责指导下负责学校学生摸底调查、登记、接种通知单发放及协助接种组织工作。

区教育局

负责做好对学校实施查漏接种工作的管理,指导和督促学校落实查漏接种责任,组织学校查漏接种责任人参加培训,将该项工作纳入对学校卫生工作的考评内容,并加强督导检查。

区财政局

根据《大学生和高中生乙肝健康教育和疫苗接种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加大对乙肝疫苗接种经费的投入,为落实接种工作提供保障。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根据《区大学生和高中生乙肝健康教育和疫苗接种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下发技术实施方案,按照相关技术方案开展工作。加强对接种单位和学校的技术指导,成立技术指导小组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处理小组。

(二)社会动员和宣传

1.社会动员

各责任单位与辖区预防接种单位围绕在校大学生和高中生接种乙肝疫苗项目工作,落实人人享有公共卫生服务的惠民政策为目的进行广泛社会宣传活动,动员全社会参与,营造良好的接种服务氛围。可利用广播、社区通知等方式开展宣传。

2.学生宣传教育

通过健康教育课堂、宣传栏、宣传单、展板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有效措施,在学校开展乙肝防治知识专题宣传活动。大学生可利用宣传手册、学校网站和广播宣传肝炎防治知识,并结合“世界肝炎日”开展乙肝防治宣传活动。通过宣传,提高学生预防乙肝知识知晓率,促进学生从自身做起,积极投身于预防乙肝的活动当中来。

(三)人员培训

采用逐级培训原则,举办两期培训班。

1、对教育局及辖区各高校、中学、小学校专人进行培训,教育部门组织本单位人员的二级培训。

2、对辖区预防接种单位进行培训。

3、对抽调的临时接种人员培训后发放预防接种人员上岗证。

4、培训应于宣传和摸底前完成。

5、培训内容主要包括:①本项目的目的、意义;②接种乙肝疫苗的对象、时间、目标;③组织实施;④宣传动员方法;⑤应种目标人群的摸底登记、要求和效果评价;⑥疫苗及相关物资的分发和储存运输;⑦接种现场的安排、人员配置、组织管理、接种禁忌症、接种技术和安全注射等;⑧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⑨各种表格的填写和上报;⑩督导、评价与总结要求。

(四)目标人群摸底

1.摸底人员

调查摸底工作由教育部门相关人员组成;调查摸底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指导由疾控中心和辖区预防接种单位负责。

2.摸底时间

①摸底登记工作:年月日---月日

②摸底汇总结果上报:

学校月日前上报辖区预防接种单位。(附表、附表)

辖区接种单位月日前上报疾控中心。(附表、附表、附表)

3.摸底登记

学校负责摸底工作,摸底人员向学生发放《大学生和高中生乙肝健康教育和疫苗接种项目学生信息调查表》(附表1),由学生或家长填写表内相关信息,填写后或监护人签字认可后收回。然后由摸底人员根据附表1填写的信息,参照《大学生和高中生乙肝健康教育和疫苗接种项目判断标准》(附表2)将需要补种学生登记在《大学生和高中生乙肝健康教育和疫苗接种项目补种登记表》(附表3)(摸底情况部分),同时在附表1“判断结果”中打“√”并签字;

将附表(按需接种/不需接种)和附表3按班级、年级、学校/村、乡分类装订交辖区接种单位,接种单位再将附表1上报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摸底汇总

各接种单位将上报的附表1录入epidata数据库,及时统计汇总至《大学生和高中生乙肝健康教育和疫苗接种项目补种汇总表》(附表4)和《大学生和高中生乙肝健康教育和疫苗接种项目不予补种汇总表》(附表5)。

各接种单位对需要补种的目标人群填写《大学生和高中生乙肝健康教育和疫苗接种项目补种通知单》(附表6),将补种通知单交校方,由学校再发放给需要补种的学生,告知学生需要补种乙肝疫苗应接种的剂次、接种的时间和地点等信息。

执行项目的各相关单位在项目活动期间,应定期统计《大学生和高中生乙肝健康教育和疫苗接种项目组织及人员情况统计表》(附表7)和《大学生和高中生乙肝健康教育和疫苗接种项目活动实施情况统计表》(附表8),按要求定期上报。

5.摸底注意事项

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史应结合接种证、学校集中接种登记册、以及学生本人回忆情况综合判断。首先以接种证为准,其次以接种册登记为准,无证、无册者以回忆为准,能明确乙肝疫苗接种史者视为接种,否则视为未接种。

如遇中途转学入校新生,在项目实施期间仍纳入摸底调查登记的目标人群范围,属于补种人群,按0、1、6的免疫程序原则实施补种。

对于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接种:

①既往有乙肝病史者;②既往乙肝血清标志物(HBsAg、抗-HBs、抗-HBc、HBeAg、抗-HBe)检测指标中有1项及以上阳性者(如既往未检测,即视为全部阴性);③已完成乙肝3剂次接种者;④有接种乙肝疫苗禁忌症者。

(五)疫苗和注射器管理

1、分发

疾控中心负责疫苗的分发和管理,各预防接种单位要根据摸底结果提前做好各种物资的分配计划,保证疫苗、注射器和相关材料的合理分发,避免浪费。

2.账目管理

各预防接种单位要建立真实、完整的免疫接种用乙肝疫苗和注射器的出入库记录,要求设立专账管理,上下级之间账目吻合,加强相关资料的收集与归档工作。

3.注意事项

疾控中心在每轮接种工作前将疫苗、注射器等物资下发至接种单位。接种单位应在每轮接种前2日做好疫苗、注射器、表格等物资的接收和储存工作,并记录收、况。

(六)接种实施

1.接种原则

根据既往接种史,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对既往未完成免疫剂次的人群,只需补种未完成的剂次。

2.免疫程序

按照月的免疫程序实施接种,即:无乙肝疫苗免疫史者,补种剂次;免疫史不足剂次者,补足剂次;免疫史不详者视为未接种,补种剂次;有免疫史,但剂次不详者,补种剂次。

3.补种程序注意事项

需要补种剂次的时间安排为:第一针年月日,第二针年月日,第三针年月日。

需要补种剂次的时间安排为:如摸底调查时与已接种过的第一针乙肝疫苗间隔时间大于或等于天者,则需在年月日补种第一针,在年月日补种第二针;如小于天者,则按照月的免疫程序推算日期实施接种;不清楚间隔时间者,在年月日补种第一针,在年月日补种第二针。

需要补种剂次的时间安排为:如摸底调查时与已接种过的第二针乙肝疫苗间隔时间大于或等于个月者,则需在年月日补种剂次;如小于个月者,则按照月的免疫程序推算日期实施接种;不清楚间隔时间者,在年月日补种剂次。

4.现场接种

为保证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工作的接种质量和较高的全程接种率,采用定点接种的接种方式。各地可根据目标人数,考虑适当增设临时接种点,或延长接种门诊和接种点的服务时间。

接种点设置数量应根据目标人群的情况合理安排。学校设立临时接种点,负责在校目标人群的免疫接种工作。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做好接种对象核实、接种前告知、健康状况询问、接种和登记等工作,(登记在摸底与接种登记表上),并正确掌握接种禁忌证。

5.接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接种前登记手续和准备工作应接种前全部到位。查看疫苗性状,安瓿有无破裂、标识是否清晰。疫苗过期或有摇不散的凝结块等情况不得使用;疫苗不得冻结,冻融后的疫苗不得使用。疫苗使用前要摇均匀。

(2)严格执行安全注射制度,注意无菌操作。接种一律使用配发的自毁型注射器,使用后的注射器投入安全盒集中无害化处理。

(3)接种现场配备过敏反应急救药品,接种后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出现异常反应立即处理并及时报告县疾控中心。

(4)学校师生做好接种前后宣传,为防止群体型癔病的发生,各学校要安排专门的接种场所,不得在教室进行接种。

(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和处理

在开展该项目活动过程中,一旦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AEFI),应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等法规规范规定,及时报告,由县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开展调查、诊断和处理工作,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调查表》和或《疑似群体性AEFI事件登记表》(由县级CDC自备),同时网络报告系统录入。

四、项目督导与评估

卫生局督导项目工作的组织、管理、实施计划、实施进度、疫苗储存、运输、发放和使用等情况。根据督导检查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办法。

为了保证宣传教育和免疫接种工作的有效性,疾控中心将不定期进行次督导检查。通过查验资料、现场观察、调查、与被督导对象访谈等多种方式进行。

接种率快速评估结果,高中生以县(区)为单位,大学生以高校为单位,对没有接种乙肝疫苗学生乙肝疫苗补种覆盖率以上。考核评估结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中。

五、时间进度安排

(一)准备阶段

年月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年9月12日前完成相关人员的培训。9月23日前完成学校摸底调查登记汇总,上报至疾控中心。

(二)实施补种工作安排

年月日前疾控中心做好疫苗、注射器和宣传材料的分发工作;各单位做好接种耗材的筹备工作。

年月 日对目标人群进行第一针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各级对辖区内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年月日对目标人群进行第二针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各级对辖区内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年月日对目标人群进行第三轮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各级对辖区内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四)资料结工作安排

年月日前将第一阶段活动的工作总结,包括附表的数据库(.rec文件)、附表(文字和电子版),上报至疾控中心。总结主要为该阶段开展的宣传、摸底和接种工作内容。

年月日前将第二阶段活动的工作总结,包括附表(文字和电子版),逐级上报至疾控中心。总结主要该阶段开展的宣传和接种工作内容。

预防接种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一、工作目标

以乡镇为单位,托幼机构、学校开展儿童查验证工作普及率达100%;儿童建证、建卡率分别达100%;儿童补种后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率≥95%。

二、职责和分工

县教育局、县卫生局建立合作机制,加强对入托、入学儿童查验证工作的领导。依据本《规范》共同制定工作方案、管理制度及培训计划,并按照职责分工组织实施,定期组织督查考核。

县教育局负责对托幼机构、学校实施查验证工作的管理,指导托幼机构、学校建立和落实查验证责任制及其具体措施;组织托幼机构和学校查验证责任人参加培训;将该项工作纳入对托幼机构和学校卫生工作的考评内容,加强督导检查。

县卫生局负责对查验证工作的技术指导及补证、补种工作的管理,组织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卫生院和乡镇卫生院落实指导措施,开展培训工作,实施补证、补种工作,并组织开展技术评估。

托幼机构、学校负责入托入学儿童查验证工作的具体实施。要建立健全责任制,明确专人负责查验证工作;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及时向需补证补种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发放《补证补种联系单》(附件6),督促无证和漏种儿童及时补证、补种,及时收集查验证资料和上报有关报表。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托幼机构、学校和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进行技术指导,承担预防接种证查验的培训工作,提供查验预防接种证有关登记、统计和宣传资料,指导各中心卫生院和乡镇卫生院开展补证、补种工作;定期汇总工作情况和数据资料并上报。

各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负责指导、协助本乡镇辖区内托幼机构和学校开展查验证工作;实施儿童补证、补种工作;及时收集补证、补种资料和上报有关报表。

三、查验对象及判定标准

(一)查验对象

1.全县托幼机构、小学和初级中学每年新入托、入学和学期中转学的儿童。

2.在校在托未查验预防接种证的儿童。

(二)判断标准

我省纳入国家儿童免疫规划的为百白破疫苗、卡介苗、脊灰糖丸、乙肝疫苗、麻疹疫苗、流脑疫苗和乙脑疫苗等7种疫苗,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中规定的免疫程序,根据查验对象的预防接种证,未完成全部规定剂次疫苗接种的儿童,即为需补种的儿童。

四、查验工作的实施

(一)县教育局、卫生局定期组织开展入托入学儿童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的培训,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卫生院和乡镇卫生院承担培训任务,托幼机构、学校查验证责任人和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参与补证补种工作人员均应当参加培训。

(二)托幼机构和学校在招生信息时,告知新生报名须携带预防接种证以备查验;并在9月7日前将新入学儿童接种信息录入《托幼机构(学校)入托、入学儿童免疫状况登记表》(附件1),于9月10日前报当地中心卫生院或乡镇卫生院。对已全程接种的儿童将预防接种证复印件归入学生健康档案;同时书面通知需补证、补种儿童的家长或其监护人,督促儿童在12月25日前完成补证补种。

(三)中心卫生院和乡镇卫生院在9-12月的27日前将《入托入学儿童补证补种登记表》(附件2)反馈给托幼机构和学校。托幼机构和学校收齐需补证补种儿童的接种证后,将补证补种信息填入《托幼机构(学校)入托、入学儿童免疫状况登记表》,同时将全程接种儿童的预防接种证复印件归入学生健康档案。

(四)县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实施补种、补证进行技术指导;在每年查验证工作结束后,汇总全县托幼机构、学校开展查验证工作及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补证补种工作情况,进行技术评估,并将有关资料报县教育局、县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五、报表的汇总上报

(1)托幼机构、学校填写《托幼机构(学校)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情况汇总表》(附件3),于12月31日前报所属学区和所在地的中心卫生院或乡镇卫生院;

(2)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填写《乡镇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情况汇总表》(附件4),并和工作总结一起于次年的1月5日前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1月15日前将《浙江省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情况汇总表》(附件5)和工作总结报县教育局和县卫生局,同时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六、督导检查

预防接种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为了能将今年的宣传工作深入实际,xx市采取了发放宣传单、横幅、宣传板面、设立咨询台、开展讲座、利用村医宣传等多种形式,并及时讲解传单的内容,大力宣传卫生政策及预防接种的好处,着重讲解传染病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危害。

元宝区疾控中心在活动期间通过电子屏幕滚动字幕宣传了国家免疫规划接种程序和今年宣传主题,广泛宣传接种疫苗对于预防疾病的重要意义,并组织预防接种工作人员走乡入户,深入人口密集地区、市场、流动人口聚集区等预防接种工作相对薄弱的地方,加强对村级重点人群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对及时和全程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国家免疫规划政策的认识。各医疗接种单位采用在单位门口张贴宣传画、悬挂横幅、板报、分发免疫规划宣传手册,并设立预防接种咨询台等形式,向儿童家长讲解有关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实施情况和疫苗相关知识,使家长对计划免疫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医务人员还深入辖区内的社区街道、托幼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加大宣传的深度和广度,将预防接种知识送到千家万户,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关注预防接种工作,普及了免疫规划知识,营造了全社会参与支持的氛围。

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xx市办公室,创建国家卫生城市xx市办公室,xx市卫生局,xx市疾控中心,xx市卫生监督所,xx市中医院,xx市中心医院,大东卫生院,xx市妇幼保健院为主办单位分别在中医院大厅、中心医院大厅、新华街等地点开展以“接种疫苗,保障健康”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活动共出动参与人员20人,设咨询台4处,出展板6块,标语4幅,现场咨询50人次,免费测量血压80人次,共发放预防接种相关知识宣传单、小折页、小册子、小读本、健康教育处方等2000余份,多个大型电子屏幕反复播放宣传主题和相关信息,新闻媒体在现场采访并进行了新闻报道,受教育人数达2万余人次。

凤城市于3月26日在凤城市疾控中心会议室召开了由各镇预防保健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人员参加的会议。会议上,计划免疫科于风艳科长对计免宣传日宣传活动工作也做了详细安排,市疾控中心王庆忠主任作了总结发言,并对计划免疫宣传日宣传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使得计划免疫宣传活动的开展得到了有力保障。宣传活动期间各镇预防保健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张贴宣传标语48张,宣传板(墙)276块,发放各种宣传资料2300余份,设立咨询台24处。

宽甸县疾控中心在门前用LED屏播放活动宣传标语,设立免费咨询台,向群众宣传国家免疫规划政策、疫苗相关疾病的预防、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预防接种注意事项等。

预防接种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一、领导高度重视,积极组织

院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布署关于脊灰疫苗强化免疫工作。在此项活动实施过程中,领导深入疫苗强化现场进行指导和监督。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精心组织,为开展好此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活动顺利开展

根据xx区开展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保障宣传培训、冷链运转、摸底调查、督导与评估及接种。

三、强化技术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根据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详细的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参加强化免疫活动相关人员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强化免疫目标人群,时间工作指标,宣传动员方法,目标人群摸底登记疫苗及相关物资的分发和储存运输,接种现场的安排、人员配置、组织管理,接种禁忌症和接种技术规范,疑似预防接种反应的处理等。

四、加强疫苗管理,保证疫苗质量

我院高度重视此项活动的疫苗质量,本次强化免疫所需的脊灰疫苗由区疾控中心统一供应,配备了各种冷藏设备,以保证疫苗在-4—-20℃的条件下运输和储存。按照要求做好疫苗保存记录和领发记录,全部疫苗必须保证按规定贮运,保证了疫苗的质量。

五、宣传形式各样化,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针对此项活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会宣传活动,如告家长通知书、宣传单、横幅、墙报及其他。各级领导亲自参加此项宣传活动,积极向公众宣传强化免疫的目的和意义,使公众了解脊灰的危害与预防。

六、认真贯彻落实《2011黑龙江省脊灰疫苗强化免疫的技术方案》要求,开展逐门逐户进行调查接种对象,并登记入册,并填写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接种通知单,全辖区内目标应接种人群摸底数人,现将完成实接种人数人,拒绝接种0人,禁忌症0人,强化免疫接种率达99%。

七、督导

疾控中心对我院的接种分别派督导员进行督导检查,确保强化免疫活动的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立即解决。

八、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

按照《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报告,并制定脊灰强化免疫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方案,及时发现、及时报告的原则,做到早期、正规、系统的治疗。

九、接种率快速评估

对xx辖区内的2008年1月1日后出生的儿童进行快速评估,抽取90名儿童,接种率达100%,未有发现漏种儿童。

十、主要存在问题

1、流动儿童不定期外出和返回,给这次强化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十一、下一步工作建议

预防接种工作总结范文第6篇

为加速消除麻疹工作进程,贯彻落实《-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实现年麻疹发病率控制在百万分之一以下的目标,根据区、市的统一部署,决定于年月在范围内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并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人群、时间和工作指标

(一)目标人群:辖区内所有月龄~周岁儿童即年月日至年月日出生的儿童(包括流入儿童),无论既往有无麻疹疫苗免疫史或麻疹患病史,凡无麻疹疫苗接种禁忌症的儿童均需接种剂次()麻疹疫苗。

(二)时间:年月-日。

1.接种实施阶段:年月-日。

2.快速评估阶段:年月-日。

具体活动时间见附表。

(三)工作指标:1、以镇、街道为单位,各目标年龄组应种对象的强化免疫接种率≥;2、以托幼机构为单位,应种对象的强化免疫接种率≥。

二、强化免疫活动组织与实施

(一)组织领导与相关部门职责。在区政府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实施方案要求,明确职责和任务,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强化免疫工作。

卫生行政部门职责:负责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工作的具体实施,制定《区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处置方案》、《区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督导方案》、《区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评估方案》、《区 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数据管理方案》、《区 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工作总结》等技术方案,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实施接种,开展接种质量监督和评价,做好各部门的衔接和协调工作。

教育部门职责:负责组织辖区托幼机构开展强化免疫的宣传教育,做好适龄儿童的摸底、登记工作,发放、回收、保存《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接种通知单》,安排接种所需场所,组织托幼机构适龄儿童开展接种,配合卫生部门共同完成在托幼机构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

财政部门职责:负责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所需工作经费,加强经费的监管,确保专款专用。

妇联、计生部门:负责妇女人群宣传动员,督促家长支持配合强化免疫工作。

疾控机构职责:负责现场技术指导、监督评价及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总结等具体工作,监测和处理接种不良反应,做好人员培训、宣传动员、麻疹疫苗和注射器等物资的分发、储存等工作。

卫生监督机构职责:负责强化免疫工作的现场监督检查和督导评估,确保依法接种、安全接种、有效接种。

接种单位职责:负责做好辖区内目标儿童的摸底、登记、现场接种等工作,并做好接种数据汇总上报、疑似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逐级报告及一般反应的处置。

各镇、各街道办事处职责: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负责辖区内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领导、组织协调、宣传动员,负责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期间辖区人群的摸底工作,做好非在托幼机构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的宣传,并发放《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接种通知单》,做好接种对象的摸底调查等工作。

(二)人员培训和社会宣传。要高度重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业务培训,按照逐级培训的原则,在强化免疫正式实施前,必须按照本实施方案的要求,完成对镇(街道)、村(社区)两级所有参加强化免疫活动工作人员的培训。内容包括:目标人群、时间、工作指标,目标人群摸底登记、评估方法及要求,疫苗及相关物资的分发和储存运输,接种现场的安排、人员配置、组织管理,接种禁忌症和接种技术,免疫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风险沟通,督导、评价与总结要求等。

各镇、各街道办事处、各成员单位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向公众宣传强化免疫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消除麻疹的策略和措施,使公众了解麻疹的危害、传播途径与预防方法,强化公众对强化免疫的理性认识,增强主动参与的意识,为强化免疫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目标人群摸底调查。各镇、各街道办事处、各成员单位要提前做好辖区内目标人群的摸底调查工作,全面掌握目标儿童人数。摸底调查时应重视流动儿童、计划外生育儿童以及边远地区儿童,对发现未建卡、未完成常规免疫接种的儿童,应予以补建接种卡、接种证,并纳入常规免疫管理。

1、摸底登记方法:

(1)入户调查:农村和城市社区的月龄~岁儿童应在镇、街道的领导和组织下,安排村或社区人员分别组成摸底登记队伍挨家挨户进行拉网式摸底调查,将适龄儿童分自然村(社区、街道或楼群)、分年龄组填写《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摸底与接种情况登记表》(附表),同时给家长发放《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知情同意与接种通知单》(附表),告知家长接种时间和接种地点,告知家长接种时携带接种证。

(2)托幼机构摸底:在托幼机构儿童由幼儿园老师提供名单,填写《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摸底与接种情况登记表》(附表),由托幼机构将《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知情同意与接种通知单》统一发放给学生或家长,告知其接种时携带接种证。

(3)人口流动聚集地区(如西马营、炮营及各农场)是调查摸底的重点地区,所在镇、街道应加强领导和组织,确保不留死角,彻底摸清现住址流动儿童情况。

2、各免疫规划门诊应对摸底登记结果进行核查、汇总,填写《区 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应种与实际接种情况汇总统计表》(附表),并根据摸底儿童数计算各接种点每日可接种儿童数,以工作日为单位制定详细的接种实施时间表,上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督导人员要对摸底调查质量进行评估,对未达到要求的地方进行补充调查或重新摸底登记。

(四)物资准备与后勤保障。疫苗的储存、运输要严格执行《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做好出入库记录。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做好各种物资的分配,保证疫苗、注射器合理分配和相关材料的分发,避免浪费。应在强化免疫活动前,将疫苗、注射器等物资下发至各免疫规划单位,各个接种点做好急救设施、药品、报表等物资储备,以保证应急之需。

(五)强化免疫现场接种实施。

1、现场接种:以定点接种为主,城市儿童可以采取到免疫规划门诊提前预约接种的方式;农村可以利用村医开展入户接种方式;责任区的免疫规划门诊负责在托幼机构内设置接种点,为在托幼机构的适龄儿童进行接种。对于未到接种点接种的儿童,要采取再通知、再动员等措施,确保所有应种儿童到指定地点接种。接种期间如发现未登记在册的目标儿童,应作为应种儿童进行登记、接种,并计入应种汇总数。

托幼机构内设置接种点要在疾控中心指导下选择适宜的、符合预防接种条件的、能保证接种安全有效的场所,如托幼机构医务室、办公室、空教室等设置接种点,禁止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室内开展接种。各接种点应合理设置等候、登记、接种、观察、疑似异常反应处理等功能分区,按要求配备接种工作所需的消毒器材、体检器材、肾上腺素等急救药品、安全注射器材等;要有醒目的标记,张贴强化免疫宣传画、横幅、接种禁忌告知等;托幼机构要加强领导,切实维持好接种现场秩序,为工作开展提供切实保障(如必要的桌椅、茶水设施等)。

2、接种点人员配备:每个接种点应配备现场组织员、现场记录员和现场接种员等类工作人员,现场工作人员数量要根据每天预约的接种对象数量进行适当调整。现场组织员一般由村(居)委会干部、学校班主任或校医担任,负责应接种儿童的通知、接待及接种现场的组织工作,并负责在现场向儿童家长宣传强化免疫相关政策和知识。现场记录员由乡村医生或防保医生担任,负责询问儿童健康状况、有无禁忌症,对可疑发热儿童测量体温,对无禁忌症的应种儿童进行核实和接种登记;对已接种儿童进行记录。现场接种员必须经过培训且考核合格,具备预防接种人员资质的医护人员担任,负责对应种儿童进行接种,并在接种前再次询问儿童禁忌症情况。接种现场还必须备有急救药品,配备1-2名临床医生负责疑似异常反应的处理。

(六)设立巡回搜索组

在农村或城市社区,根据人口数量设立巡回搜索组,在强化免疫集中接种的后期,分片包干负责搜索所辖区内的适龄儿童。在集贸市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车站等公共场所都要设立巡回搜索组,反复巡回搜索未接种的适龄儿童,通知其到指定地点接种。

预防接种要严格掌握麻疹疫苗接种禁忌症及缓种原则,强化免疫接种与最后一剂注射的减毒活疫苗间隔应在个月以上。对于暂缓接种的儿童,应在本次强化免疫活动后的条件适宜时机及时予以补种。

(七)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和处理

在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过程中,一旦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的要求,及时进行报告、调查、诊断和处理。如出现群体性心因性反应或其它不良反应的,应按照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立即进行报告和应急处理。对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遵照“先临床救治、后调查诊断”的原则,做到早期、正规、系统的治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种单位应向受种者或其监护人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沟通解释工作。

三、强化免疫督导

按照上级要求,政府将成立多部门联合的工作督导组,采取巡回和定点督导相结合的方法,对强化免疫活动逐级进行全程督导,以确保强化免疫质量。督导内容包括强化免疫活动的组织实施、社会宣传、人员培训、后勤保障、摸底调查以及现场接种质量等。在接种前进行督导时,应重点督导应种儿童摸底登记、宣传、培训、物资和接种的准备情况;现场接种阶段督导时,重点了解摸底调查质量、现场接种工作组织情况、知晓率等情况;强化免疫后期评估阶段督导时,重点进行接种率快速调查、资料整理、汇总和报告质量等情况。督导组应在督导活动过程中,将督导结果及时反馈被督导单位,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妥善解决,并填写《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督导表》。

四、强化免疫评估

强化免疫现场接种前,督导员应对前期宣传动员、摸底登记进行评估,开展家长知晓率调查和儿童摸底调查质量评价。

强化免疫现场接种完成后,开展强化免疫接种率快速评估。快速评估的重点是容易被漏种的人群和区域,如流动人口聚居地和常规免疫管理薄弱的区域如城乡结合部、农场等。

如遇有儿童在强化免疫现场接种期间不在本地,也要调查但不计入统计结果。接种结果的判定以儿童或者儿童家长回忆,并核查接种记录为准。评估中发现未按要求接种的儿童,应进行登记并通知其家长或老师送其到指定地点进行补种。

完成快速评估后,要及时汇总分析资料,强化免疫接种率低于的单位,要认真分析原因,并及时进行查漏补种,确保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

五、资料收集、总结和报告

预防接种工作总结范文第7篇

一、加强组织领导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是消除麻疹病例的重要措施,关系儿童的身体健康,关系到我国是否能在20*年如期实现消除麻疹目标。此次疫苗接种人数多、任务重,接种质量要求高,接种范围覆盖面广,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本次麻疹强化免疫活动,要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及宣传、卫生、教育、财政、公安、妇联等单位领导组成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领导小组,组织、协调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明确工作目标责任,落实各项措施,保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顺利实施。

卫生行政部门要全面负责当地强化免疫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协调和督导评价工作,对参与接种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供所需的人力、物资、车辆等保障;成立专家技术指导小组,负责现场技术指导、现场监督评价及强化免疫工作总结等工作。各级教育部门负责督促各托幼机构、中、小学校做好在校学生的摸底造册工作,与卫生部门配合做好组织现场接种工作,参与对强化免疫工作的督导。各级财政部门要为强化免疫活动提供必需的经费支持。各级宣传部门和单位要为强化免疫活动提供宣传教育平台,以各种形式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各级公安部门在发生群体性异常反应时负责维持秩序,维护接种和救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具体负责强化免疫活动的业务指导、技术培训、疫苗及注射器的分发、现场督导和资料汇总等各项工作。各级医疗部门负责接种现场可能出现的异常反应和突发事件的诊断和治疗。各接种单位负责实施本次活动的宣传动员、摸底调查、接种登记、资料上报以及对辖区接种对象开展安全有效的麻疹疫苗预防接种。

二、工作目标和要求

(一)工作目标:以县为单位,目标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95%;分年龄组的接种率≥95%。2009年以县为单位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

(二)实施时间和接种对象

1、实施时间:摸底时间:2月20-28日,现场接种:3月1-10日。

2、接种对象:全市各县(市、区)所有1995年3月1日~20*年6月30日出生儿童均进行强化免疫,除28天内有明确麻疹疫苗接种史外,无论以往免疫接种史如何,不论居住地与出生地,所有无麻疹疫苗禁忌症者全部在2009年3月1-10日内免费接种一针次麻疹疫苗。

三、具体实施步骤

(一)动员和宣传(2月20日至3月10日)

各地应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调广电、报社、妇联、卫生、教育等部门,于2月20日至3月10日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方式,大力宣传,使大众充分理解强化免疫活动的意义,积极参与强化免疫工作。

(二)专业技术培训(2月20日前)

各地必须高度重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培训工作。对接种人员进行培训,规范接种技术,提高接种质量。

(三)摸底登记和通知(2月20—28日)

掌握目标儿童人数,提前登记所有应种儿童,是保证高接种率,搞好全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前提。各地要精心组织,做好学校(托幼机构)、城乡家庭、部队营地等目标儿童的摸底登记工作。农村地区由乡村医生会同村干部和其他村民委员,城市由各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医疗、疾控、社区卫生等人员会同社区(居委)干部开展摸底登记工作;学校(托幼机构)由班主任老师承担。特别要做好免疫规划工作基础较薄弱、流动人口较聚集地区、交通不便边远山区、计划外生育儿童及福利院、孤儿院、收容所、聋哑和盲人等残疾儿童学校殊人群的摸底登记工作。摸底登记工作务必在2月28日前完成。

(四)实施安全接种(3月1—10日)

接种方式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定点接种、入户接种和巡回接种等不同方式。接种工作要严格按照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组织实施,确保安全接种。接种人员必须经培训合格后并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方能参加本次强化免疫接种工作,按规范的接种步骤,核实接种对象、登记预检(掌握禁忌症)、接种疫苗(严格操作规范)、记录、留观等。

为保证接种实施的安全和便于统一安排,在强化免疫接种前后1个月(即2月1日—4月8日)全市不安排其他注射类减毒活疫苗的接种工作,2月20日—3月10日全市将停止所有其他疫苗的接种(狂犬疫苗及新生儿卡介苗和乙肝疫苗的接种除外)。

(五)评估和总结

1、摸底阶段评估(2月26—28日)

强化免疫现场接种前,各级督导员应对前期宣传动员、摸底登记进行评估,进行家长知晓率调查。

2、接种率快速评估(3月11—13日)

强化免疫接种完成后,由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开展强化免疫接种率快速评估。完成快速评估后,要及时汇总分析资料。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要求不低于95%,被调查单位该类地区或该年龄组接种率未达到相应要求的,应考虑开展查漏补种工作。

3、资料收集和上报

3月1—10日,乡、县、市通过FTP服务器(218.5.0.238)“*市邮局/计免信箱/麻疹强化免疫/实施进度”每天逐级汇总上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实施进度表》。

市、县两级在活动结束后应对本次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包括组织动员、经费保障、宣传发动、培训、疫苗供应、冷链运转、摸底登记、现场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督导评价、接种率调查、接种数据汇总等各个方面,总结报告与汇总表同时上报上级单位;同时,将本次活动所有相关资料,包括相关文件、宣传、培训、接种报表等进行整理存档。

四、加强全程督导

要采用巡回督导和定点督导等方式对本次活动开展全程督导,各级应制定本级的督导方案,明确督导方式、督导内容和督导方法。巡回督导由当地领导小组成员组成,定点督导主要由卫生部门负责,对前期准备、摸底登记、组织动员、现场实施、接种率评估等各阶段进行督导。

各级督导组应在督导活动过程中,将督导结果及时反馈到被督导单位,对发现的错误要及时纠正,妥善解决。督导组每天督导结束后应汇总当天情况,必要时向当地政府或卫生行政部门通报督导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督导组织单位及时收集各督导组信息进行归纳和分析,对于可能发生的共性问题再及时反馈至现场各督导组,以便在后续督导过程中予以关注。

五、加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和处理

预防接种工作总结范文第8篇

一、目标人群、工作指标和时间安排

(一)目标人群

全县所有8月龄~14岁儿童。上述目标人群,无论其既往免疫史及麻疹患病史如何,凡无麻疹疫苗接种禁忌证的儿童均接种1剂次(0.5毫升)麻疹疫苗。

(二)工作指标

以乡镇为单位,目标人群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达95%以上;分年龄组强化免疫接种率达95%以上。通过开展强化免疫,短期内迅速提高适龄儿童免疫水平,巩固人群免疫屏障,阻断麻疹病毒传播。

(三)时间安排

实施,分两个阶段进行。8月份为活动准备阶段,主要内容包括组织实施、社会宣传动员和人员培训等;9月份为接种实施阶段,1-8日开展目标人群摸底调查,11-18日现场接种,21-30日评估总结。

二、组织实施

(一)组织领导与相关部门职责

县政府成立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由王宏伟副县长任组长,卫生局、教育局、财政局、发改局、药监局、县妇联、广电局、各乡镇政府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卫生局。

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实施本辖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方案和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理方案,负责活动全过程的技术培训与指导,督导和评估。卫生部门和疾控机构要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工作任务和职责;要成立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技术指导小组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处理小组,保证接种安全和接种效果,及时有效处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教育部门在卫生部门指导下,负责学校中1995年9月1日后出生学生的摸底调查、登记、报告、接种通知的发放和宣传动员工作,确保所有在校14周岁以下年龄学生全部得到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同时要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学校临时接种点的场所安排和现场组织工作,确保接种安全,防止发生群体性心因反应。

财政部门要大力支持本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切实保障强化免疫活动所需经费,包括接种补助经费和宣传、培训、冷链运转、调查摸底、督导与评估等相关经费。

药监部门负责对强化免疫所需疫苗的流通环节进行监管,保证疫苗质量。

广电部门要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社会宣传和跟踪报道。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领导小组及相关组织机构要层层召开会议,广泛进行动员,部署强化免疫活动,落实工作任务和责任。各乡镇(社区)、妇联组织、村(居)委会要配合当地有关部门开展对辖区居民的强化免疫活动宣传动员,并负责辖区8月龄至14周岁儿童的摸底调查、接种通知发放、登记和报告工作,尤其要做好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和边远地区目标人群的主动搜索工作。

(二)人员培训、社会动员和宣传

疾控中心负责做好人员培训工作。培训人员应包括所有参与此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专业人员和工作人员。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强化免疫目标人群、时间、工作指标,宣传动员方法,目标人群摸底登记,疫苗及相关物资的分发和储存运输,接种现场的安排、人员配置、组织管理,接种禁忌证和接种技术规范,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风险沟通,督导与评估方法、总结报告的相关要求等。

各部门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宣传和动员,与媒体密切协作,利用公众关注高的主要时间、主要节目、主要版面,在全县集中营造强化免疫活动的良好社会氛围,使公众及时了解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重要意义,消除麻疹的策略和措施、麻疹的危害与预防方法和本次活动的具体形式、标识、时间、地点、内容等相关信息,强化公众对强化免疫的理性认识和主动参与意识,配合工作人员接受摸底调查,并按照告知的时间及时到指定接种点接受麻疹疫苗接种。

(三)目标人群摸底调查

要提前做好辖区内目标人群的摸底调查工作,全面掌握目标儿童人数。摸底调查时应重视流动儿童、计划外生育儿童以及边远地区儿童,对发现未建卡、未完成常规免疫接种的儿童,予以补建接种卡、接种证,并纳入常规免疫管理。

摸底调查人员采取入户或通过学校、托幼机构等方式给家长发放《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通知单》(附件1),向公众面对面进行宣传动员,告知接种时间和地点、接种时应携带接种证等事项,负责填写《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摸底与接种情况登记表》(附件2),对学龄前、散居校外儿童和在园儿童分自然村(居委会或街道、小区、楼群)、年龄组进行登记;在校学生分年级、班级进行登记。并报告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负责对摸底登记结果进行核查、汇总,填写《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摸底与接种情况汇总统计表》(附件3)。并将相关信息上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中心要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汇报调查摸底情况。县级督导人员要对摸底调查质量进行评估,对不符合要求的地区重新开展摸底调查工作。

针对学龄前和散居校外儿童,农村地区由乡村医生会同乡村干部、村长、妇女主任逐村逐户进行摸底登记;县城区和乡镇街道由县疾控中心专业人员和地段防疫医生、乡镇疾控人员会同社区(居委)干部分片挨家挨户进行摸底登记。学龄前在园儿童摸底登记由经过培训的老师会同地段防疫医生进行摸底登记。在校学生摸底登记由经过培训的老师分年级、班级登记造册进行摸底。农场、森工等系统的适龄儿童按属地化管理原则进行摸底登记。

在摸底调查的同时,对6岁及以下儿童登记常规免疫接种情况,填写《全省0~6岁儿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情况调查摸底登记表》(附件5),并对摸底登记结果进行汇总,填写《全省0~6岁儿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情况调查汇总表》(附件6)。

(四)接种准备与组织实施

各部门要做好强化免疫所需人员、物资(疫苗、注射器、急救药品和器材等)和经费保障。

1、疫苗准备。要在8月底前将强化免疫所需疫苗、注射器准备到位。疫苗的储存、运输要严格执行《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疾控中心根据疫苗需求计划逐级下发,相关单位要做好麻疹疫苗等相关物资的收发登记工作,保证麻疹疫苗、注射器和相关物资的合理分发,避免浪费。

2、接种点设置。要根据摸底儿童数和目标人群分布情况,科学、合理设置接种点,制定接种实施时间表,安排接种人员和现场工作人员。强化免疫过程中,除已取得资质的预防接种点外,各地还可根据地理条件、人口密度、摸底情况,在医疗机构、学校或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设置临时接种点。临时接种点的设置须经县卫生局指定和许可,设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学校可在医务室、办公室、空教室等),禁止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室开展群体接种。接种点应符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对接种点的要求,兼顾方便群众,便于强化免疫工作的实施。对于无法到定点接种的目标儿童可采取入户接种等方式开展接种。为保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质量和较高的接种率,接种方式应以定点接种为主,各接种点实行日接种,并适当延长每天的服务时间。

3、人员准备。原则上常规免疫接种点地点及人员配置不变。为了满足强化免疫需求,可适当增配医务人员,增配医务人员必须经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各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安排足够人员,保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顺利实施。在接种工作开展前确定好参与的人员、负责人等,并建立联系手册,便于沟通与联络。在农村或社区,根据人口数量设立巡回搜索组,在强化免疫集中接种的后期,分片包干负责搜索所辖区域的适龄儿童,并通知儿童到指定地点接种。对于在规定时间内未到接种点接种的儿童,要进行再通知,再动员,尽量让应种儿童及早到指定接种地点接种。

4、接种实施。每个强化免疫现场接种点应有专人负责现场组织、预检登记、接种和异常反应监测处置等各环节,并根据目标人群多少适当增减工作人员数量。现场工作人员要做到接种对象核实、接种前告知、健康状况询问、规范接种和登记。现场接种流程、操作技术及接种后剩余疫苗处理等,要严格按《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执行。学校等集体单位临时设置的接种点,更要严密组织、严格实施,防止群体性心因性反应的发生。预防接种要严格掌握麻疹疫苗接种禁忌症及其他暂缓接种的原则,强化免疫接种与最后一次注射的减毒活疫苗间隔应在1个月以上。无证或未带接种证者,应做好记录,强化免疫结束后及时给予补证或补登;对于暂缓接种的儿童,应在本次强化免疫活动后的条件适宜时机及时予以补种;对于麻疹疫苗常规免疫程序漏种的儿童,如本次强化免疫接种麻疹疫苗符合常规接种相应程序的,可作为麻疹疫苗第1剂次或复种的剂次,登记入常规接种。

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与处置

疾控部门应按照《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报告工作。在强化免疫期间,建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双日报告”制度,所有接种单位每两日进行异常反应报告,无异常反应的进行零报告,报告从强化免疫开始时执行,至活动结束15天后停止。

结合强化免疫特点和本地实际情况,制定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方案,及时做好强化免疫活动中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置工作。对严重疑似异常接种反应遵照“先临床救治、后调查诊断”的原则,做到早期、正规、系统的治疗。麻疹疫苗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诊治原则参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应当向受种者或其监护人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沟通解释工作。按照及时、公开、透明的原则,统一相关信息。

四、督导检查和评估

(一)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强化免疫活动的督导。县级应保证每个乡镇(街道)至少有一名县级人员进行督导。同时,各级还应成立巡回督导组,对工作薄弱地区加强督导。要做好督导人员的培训,统一督导内容、督导方法和评价表格,及时进行信息反馈。

督导工作在强化免疫的准备、实施及评估阶段均应开展。督导内容要覆盖当地强化免疫活动的组织实施、社会宣传、人员培训、后勤保障、摸底调查以及现场接种质量等。强化免疫准备阶段重点督导经费保障、宣传、培训、摸底登记、物资和接种现场的准备情况;现场实施阶段重点督导现场接种工作组织情况、安全注射情况、接种人员资质、知晓率等情况;后期督导接种及资料整理、汇总和报告质量等情况。具体督导内容与方法参见《黑龙江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督导方案》。

(二)按照《黑龙江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评估方案》,强化免疫接种前和接种后的评估工作。免疫现场接种前,督导员应对前期宣传动员、摸底登记、家长知晓率等进行调查评估。强化免疫接种完成后,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开展强化免疫接种率快速或系统评估,评估的重点应是麻疹发病高危地区或容易漏种的人群和区域。

五、资料收集、总结和报告

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掌握强化免疫准备、实施接种进展。强化免疫活动结束后,要将本次活动相关文件、宣传、培训、接种报表等资料进行整理存档。2010年10月10日前,乡级收集、统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资料,并与强化免疫总结同时上报县级;县级于10月15日前将数据汇总统计,输入Excel数据库,并与总结材料上报市级。

预防接种工作总结范文第9篇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是在一定范围内、短时间迅速提高人群免疫力水平,形成免疫屏障,阻断麻疹病毒传播,消除麻疹的有效手段,是消除麻疹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保护儿童健康,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所有国家承诺于2012年消除麻疹。*年,卫生部制定了《*-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年,省卫生厅下发了《*-2012年广东省消除麻疹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我省消除麻疹目标:“到2012年,全省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不含输入病例),无本地麻疹病毒传播”。为遏制麻疹疫情上升的势头,确保2012年我镇实现消除麻疹目标,根据广东省卫生厅《关于印发广东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卫办〔*〕88号),东莞市卫生局、教育局《转发省卫生厅、教育厅关于做好全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通知》(东卫〔2009〕8号)、《东莞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实施范围

在全镇范围内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

二、实施时间

2009年3月1-15日。

三、实施目标

以村(社区)为单位,所有目标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95%,分年龄组的接种率≥95%。

四、目标儿童

自强化免疫活动实施之日起,各村(居)委会辖区范围内8月龄-14周岁所有儿童(含流动儿童),无论免疫史如何,均接种一剂次(0.5ml)麻疹疫苗。

强化免疫接种麻疹疫苗,符合常规免疫程序的,可作为麻疹疫苗第1剂次或复种的剂次,具体如下:

(1)18月龄以下儿童

既往0剂次者,强化免疫接种可记为第1剂次;

既往1剂次者,强化免疫仍需接种,并在18月龄后常规复种第2剂次。

(2)18月龄及以上儿童

既往0剂次者,强化免疫可记为第1剂次,一个月后可安排第2剂次常规复种。

既往1剂次者,强化免疫可记为第2剂次复种。

五、组织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职责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是消除麻疹病例的重要策略措施之一,关系到我镇儿童的身体健康,也关系到我镇能否在2012年如期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为加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组织领导,镇成立由卫生、教育、财政、新莞人服务管理中心等部门组成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协调小组,负责全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在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过程中,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协调小组要认真组织做好工作计划、宣传动员、监督检查等工作,并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密切配合,各负其责,确保麻疹强化免疫工作的顺利实施。

*镇2009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协调小组:

*

在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协调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医院要具体负责强化免疫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包括宣传发动、业务指导、技术培训、疫苗及注射器的分发、现场监督、辖区接种率调查等各项工作。宣传发动由李燕军负责、黄敏如协助,技术培训、疫苗管理由姚考玲负责、邓敏珊协助,注射器的准备分发、回收处理由邓敏珊负责、陈佩仪协助,报表汇总上报由黄敏如负责、刘述话、钟锦坚、李升炽协助。

教育部门和学校、托幼机构负责有关学校、幼儿园学生接种的组织工作,开展麻疹强化免疫活动的宣传、张贴“公告”、发放“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接种通知单”。同时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附表1的填写和组织学生接种麻疹疫苗等到相关工作。

财政部门要按照《东莞市社区卫生服务市镇财政补助方案》要求,保障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所需经费。

新莞人服务管理中心和各村(居)委会要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辖区范围内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宣传发动、摸底造册、接种组织等工作,并协助组织适龄儿童接种麻疹疫苗。

宣传文广部门要通过镇电视台公布麻疹强化免疫工作有关信息,让强化免疫活动有关知识进入千家万户,家喻户晓。

相关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站负责辖区内适龄散居儿童(包括散居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相关资料的登记、上报等工作。

(二)成立技术指导小组

为更好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成立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技术指导小组,负责现场技术指导、现场监督评价及强化免疫工作总结等具体技术工作。

*

(三)社会动员与宣传

在活动开始前充分利用电视、电信、报纸、标语、板报等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在电视、报纸等媒体开展公益广告,提前3-5天开始,并持续至活动结束;学校、车站、市场、农村集市等人口密集地区的宣传活动可与强化免疫同步进行,可以采取张贴标语,印发传单等形式;各村(社区)新莞人服务管理站要对辖区内流动人口开展入户宣传,力争宣传工作不留漏洞、不留死角;对幼儿园、学校学生的宣传,*医院组织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接种通知单”交由各学校、幼儿园分发给学生,保证每名目标儿童家长都能收到接种通知单。通过大力宣传使广大群众知晓麻疹的危害性、了解麻疹的防治知识,主动带孩子接种麻疹疫苗。

(四)经费保障

本次强化免疫活动所需疫苗、注射器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基层预防接种劳务费由市财政支付,工作经费由镇财政安排。严禁向儿童家长或监护人收取任何费用。

六、技术措施

(一)人员培训

要高度重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培训工作。2009年2月教育办负责人、*医院分管业务院长及防疫组参加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动员大会。同时派*医院专业人员参加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专业人员业务培训。

2009年2月下旬,召开全镇动员大会,并完成辖区参加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人员的培训。*医院负责对本次强化免疫接种人员进行接种技术培训,经培训合格获“东莞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人员培训合格证”人员方可参加强化免疫接种工作。

(二)摸底登记

掌握目标儿童人数,提前登记所有应种儿童(附件1),是保证高接种率,使全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因此,各村(居)委会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深入了解辖区目标儿童数。

各村(社区)新莞人服务管理站负责辖区内流动儿童摸底工作,向流动人口派发回收“新莞人子女资料登记卡(附件9)”,将未入托、入学的散居儿童资料填写到附件1,并在强化免疫活动开始前将填写好的附件1交到本村(社区)接种点处;本地散居儿童资料由社区医生(乡村医生)会同村干部收集(填写附件1);学生摸底登记以学校提供的学生名册为主,各学校由班主任根据学生资料填写好附件1。在摸底过程中要向家长或学生发放“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接种通知单”(附件11),告知家长接种时间、地点和接种时要携带预防接种证和签名后的通知单。

为保证摸底调查质量,届时镇将组织人员开展摸底调查质量评估,未达要求的地方要重新开展摸底调查。

(三)接种方式

接种方式以设立临时接种点的接种方式为主,各村(社区)选定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站或村(居)委会作为临时接种点,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期间适龄散居儿童前往村临时接种点接种麻疹疫苗,具体时间地点见附件12;学校、幼儿园学生强化免疫工作由*医院在学校、幼儿园设置临时接种点,具体时间地点见附件13。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要严格按照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进行,每个接种点必须具备疫苗冷藏相应的保存条件和应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的人员和药品。每个接种点至少应配备3名以上工作人员直接参与现场接种工作,并根据负责接种对象的多少适当增加人员数量,人员分配及职责:

1、现场组织员

由村(居)委会主任或副主任、新莞人服务管理站副站长、学校班主任担任。负责应种儿童的通知、接待及接种现场的组织登记工作,并负责在现场向儿童家长进行有关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内容的宣传。

2、现场记录员

现场记录员由村医生(社区医生)或医院防疫组医生担任,负责询问儿童健康状况、有无禁忌症,对可疑发热儿童测量体温,对有禁忌症儿童,记录禁忌症的种类,并将记录有禁忌症的处方交由儿童家长保存,作为快速评估时不计入应种儿童数的凭证;对应种儿童进行核实和接种登记;对已接种儿童可进行标记;每天接种工作完成后进行资料整理和上报。

3、现场接种员

现场接种员必须由经过培训且考核合格的医护人员,持证上岗,负责对应种儿童进行接种。

(四)疫苗运输和后勤保障

由于本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服务范围大,应种目标儿童多,*医院要切实做好人力、物资、车辆等方面的后勤保障工作,组织各相关部门,参与强化免疫活动。

疫苗和注射器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发给*医院,*医院再分发至各临时接种点。

*医院要做好疫苗、注射器计划,于2009年1月10日前上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

*医院负责完成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发的各类宣传培训资料分发至医院各门诊部、各村(居)委会、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站、学校。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站、学校负责本单位宣传专栏等宣传资料的制作。

(五)实施安全接种

接种工作要严格按照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组织实施,确保安全接种。接种人员必须经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前的正规技术培训方能参加本次强化免疫接种工作,按规范的接种实施步骤,核实接种对象、登记预检(掌握禁忌症)、接种疫苗(严格操作规范)、记录、观察等。

本次强化免疫保证每一名儿童接种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管。注射器领发、使用和销毁要进行登记,要指定专人管理。所有使用过的注射器必须放入安全盒等专用容器,统一由*医院回收处理。

麻疹疫苗免疫禁忌症:患严重疾病、急性或慢性感染者、发热者或对鸡蛋有过敏史者不得接种;已知免疫缺陷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和妊娠妇女不予接种。注射免疫球蛋白者接种麻疹疫苗至少应间隔4周以上,接种麻疹疫苗至少2周后方可注射免疫球蛋白。强化免疫期间如遇有28天内注射过减毒活疫苗(糖丸、麻疹疫苗、风疹疫苗、麻腮风疫苗、水痘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狂犬疫苗等)者,可暂缓接种,并在满足时间间隔要求后进行补种。

在麻疹疫苗强化免疫过程中要注意如下事项:

1、冻干麻疹疫苗加水溶解后呈橘红色透明液体,如发现有颜色变紫、变黄(变紫是安瓿有微细裂纹、变黄有杂菌生长)安瓿有裂纹,标签不清,溶解不好,超过效期等情况,均不可使用。

2、麻疹病毒对温度和光线抵抗力较弱,接种现场要保证疫苗和稀释液的温度要求,并避光保存,不能反复冻融,不能提前大量稀释疫苗等待接种。

3、冻干疫苗经溶解成液体,必须置于适宜温度下,在半小时内完成注射,未用完的应废弃。

4、启开安瓿和注射时不能使用消毒剂接触疫苗。

5、用75%酒精消毒皮肤,待晾干后再注射,不能用碘酒消毒,接种后不要用酒精棉球按压或涂擦注射部位。

6、儿童接种后应休息观察30分钟。

(六)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和处理

各接种点及其医疗卫生人员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接到相关报告的,应当依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及时处理,并立即逐级上报。

(七)督导

1、督导方式

由卫生、教育、财政、新莞人服务管理等部门联合组成镇麻疹强化免疫督导组,督导组分成几个督导小组,巡回对各村(社区)、学校、托幼机构强化免疫活动的组织、摸底、宣传、现场接种工作等情况进行督导。*医院选派责任心强和业务精通的人员组成定点督导组,分片负责,加强对各接种点强化免疫活动的督导,确保强化免疫活动保质保量开展下去。

2、督导内容

督导内容要覆盖当地强化免疫活动的组织实施、社会宣传、人员培训、后勤保障、摸底调查以及现场接种质量等(附件7、8)。附件7、8由督导员完成,并带回本级督导单位。

在接种前进行督导时,应重点督导基层的应种儿童摸底登记、宣传、培训、物资和接种的准备情况。

进行现场实施阶段督导时,重点了解摸底调查质量、现场接种工作组织情况、知晓率等情况。

进行后期评估阶段督导时,重点进行接种率快速调查、了解资料整理、汇总和报告质量等情况。

3、督导方法

通过现场观察、询问、主动调查和听取当地组织实施等情况的介绍等,全面了解当地强化免疫工作情况。

4、督导反馈

镇督导组每天督导结束后,将督导结果及时反馈到镇政府和被督导单位,对发现的错误要及时纠正,妥善解决。同时将发现的主要问题和经验向本级督导单位进行汇报,督导组及时收集各督导点信息,并将各组信息和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对于可能发生的共性问题及时反馈至现场各督导组,以便在后续督导过程中予以关注。

七、评价和总结

强化免疫活动评价内容包括活动实施情况评价和麻疹疫苗接种率评价等内容。在活动完成后,各相关接种单位应按方案要求及时进行资料汇总,对强化免疫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及时上报。

(一)接种率评价

接种工作完成后1周内,*医院要组织人员对辖区接种工作进行检查、评价。按照《东莞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接种率快速评估调查表》(附件3),完成本镇接种率的快速评估,接种率快速评估后将附件3的资料汇总到附件4。届时镇将组织人员对部分村(社区)进行检查、评价。接种率未达到95%的村(社区)要查漏补种。

接种率快速评估方法如下:以*医院为中心在近、中、远距离各随机抽查1个村或社区,每个村或社区入户调查约10名目标儿童,累计调查30名儿童;随机抽查一个学校,调查30名目标儿童;在市场或车站调查30名目标儿童(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期间不在本镇(街)的儿童也要调查,但注明来源,不计入30名儿童)。市场、车站等地调查时不查在校学生。结果的判定以儿童家长(或学生本人)认可及接种记录同时符合为准(市场调查可不查接种记录),评估中发现未按要求免疫的儿童,应进行登记并通知到指定的地点进行补种。调查地点的抽取应有完整的记录。

(二)资料总结上报

预防接种工作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百白破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发热

预防接种是广泛应用的最经济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之一。百白破三联疫苗是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种传染病的重要疫苗。中国儿童免疫规划程序百白破基础免疫月龄为:3、4、5月龄时每月接种1次,连续3次,1.5~2岁再加强1次。中国目前用预防接种的百白破疫苗有2种:全细胞百白破和无细胞百白破疫苗。但由于全细胞百白破疫苗使用百日咳全菌配制,接种后副反应发生率较高,少数可引起神经系统症状,渐渐已由无细胞百白破所替代[1],我医院现在使用的全部是无细胞百白破。笔者通过多年的工作总结分析百白破疫苗接种后副反应的情况,旨在探讨影响百白破疫苗接种副反应的危险因素和寻求降低接种副反应的方法,以提高及时有效处理预防接种副反应的能力,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促进预防接种的顺利开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该研究中的所有研究对象均为2012年1月~2013年2月到我医院接种百白破疫苗的儿童,随机抽取286例。在这286名儿童中包含有男童154名以及有女童132名,所有儿童的年龄均在3个月~8岁,平均(5±0.78)岁。

1.2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我医院接种百白破疫苗的儿童286例,将其按照接种次数分为两组,接种3次的儿童定义为基础免疫组,接种4次的儿童定义为加强免疫组,分别含有儿童199例和87例。并且在这286例中已接种1针次疫苗的有86例,已接种2针次疫苗的有61例,已接种3针次疫苗的有52例,已接种4针次的有87例。分别对其进行接种后随访,将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并针对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等内容展开回顾性分析。

1.3统计方法 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l 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2 结果

在接种百白破疫苗后所发生的主要不良反有局部红肿6例、疼痛8例、瘙痒7例、注射部位硬结6例、发热9例、烦躁12例、持续性哭闹8例、疲倦10例、头痛11例、嗜睡7例。经比较分析得知,月龄在3~12个月的基础免疫组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7.11%左右,而18~24月龄的加强免疫组的儿童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4.48%左右,显然,加强免疫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基础免疫组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注射百白破疫苗不良反应的原因 ①疫苗成分:采用氢氧化铝吸收附剂的生物制品,注射后抗原逐步释放,可有效提高免疫效果;但由于吸收缓慢,注射后经过急性炎症阶段,可引起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硬结,局部肿胀疼痛,重者可形成脓疡。②疫苗特性:百白破属于灭活疫苗,需要多次接种,接种一次不产生具有保护作用的免疫,仅仅是"初始化"免疫,必需接种第二、三次才能产生保护性免疫。③先天条件:3、4、5月龄均为小儿童,上臂三角肌发育不够发达,加上部分儿童偏瘦,注射后易起硬结。④疫苗注射特点:百白破疫苗注射前必需充分摇匀,注射时要求深部注射,接种人员未能充分摇匀药液,或者针头刺入太浅,或者注射方法错误,均可加重疫苗注射后的不良反应。⑤疫苗的管理:百白破疫苗应在2~8℃避光保存,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破坏其结构,使其降低应存的免疫效果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3.2预防措施 ①接种场所的要求:室内宽敞清洁、光线明亮、通风保暖。接种前做好室内消毒工作,使用消毒液或紫外线消毒[2]。②做好注射前的预检分诊工作,有轻微不适的孩子暂缓接种。③做好接种前的疫苗管理及查对制度:百白破疫苗应在2~8℃避光保存,接种前方可从冰箱内取出,并认真查对核实。④正确注射疫苗,注射前必需充分摇匀疫苗,要深部注射。⑤注射部位要交替更换进行,每次接种前要在预防接种证上注明注射部位,下次注射时更换部位,交替注射,以减少局部硬结的形成。⑥接种后注意事项:a.疫苗注射后观察:叮嘱家长小孩接种后要留观30min无异常方可离开,并交待家长注射疫苗后3~15d内,2次/d观察,轻压接种部位,如有局部红肿,应及时用热毛巾热敷,2次/d,15~20min/次,或用新鲜的土豆敷注射部位15~30min,3次/d。b.多喂温开水,不管是母乳喂养的儿童还是人工喂养的儿童均建议在百白破疫苗接种后1w内少量多次喂温开水,以减少疫苗的发热反应。c.注意保暖,接种疫苗后,机体处于较低免疫状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d.照顾儿童使其避免过多活动,多休息,活动过多会加重疫苗接种后的反应。⑦增强家长与接种人员的沟通意识,疫苗接种后的任何异常反应家长应及时与接种人员联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副反应的发生[3]。

参考文献:

[1]邢静等.接种百白破三联疫苗出现硬结反应的预防措施[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9,4(50).

[2]曾利娴.两种百白破联合疫苗接种副反应的研究进展[J].国际医药卫生报导,2010.

上一篇:培优补差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控辍保学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