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实施有效提问的两个关键点

时间:2022-10-20 10:11:38

语文课实施有效提问的两个关键点

摘 要: 抓住什么样的关键点,才能有效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呢?关键之一在于语文课堂提问要凸显针对性、启发性和连续性;关键之二在于把握语文课堂提问的切入点。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有效提问 关键点

有效的语文课堂提问,能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效促进学生在语文课上听、说、读、写,从而凸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性。但遗憾的是,初中语文课上的很多时候,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保持沉默,常常出现教师自问自答的尴尬现象。那么,抓住什么样的关键点,才能有效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一、关键在于语文课堂提问要凸显“三个性”

1.问题的提出要具有针对性。首先,提问的针对性来自于对课程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在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有了这种语文课堂提问的“课程意识”,有了对“提问什么”及“为什么提问”的理性思考,才会产生明显的针对性。只有当所提问题有了明确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依据,课堂教学才能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重点、难点设计提问,明确点拨方向,紧扣重点引导。对于学生不易理解但教学中必须落实的地方,必须设计恰当的问题调动学生主体性,帮助他们扫除拦路虎。比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就是这篇散文的“文眼”,让学生正确理解“闲人”的深意为课堂教学的难点。虽然课文的注释中把“闲人”译为“清闲之人”,但真谛在于从中领悟苏轼身遭贬谪而不失闲情雅致的旷达胸襟。对此,教学中可针对性提问:“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可以读出什么?”从而启发学生由相关资料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2.问题的提出要具有启发性。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善于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方法,这样既能拓展思维空间,又能调动思考的积极性。仍以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为例,文中有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筕交横,盖竹柏影也。”对于这种惜墨如金的写法,如果单纯按照语句翻译理解,则学生无法准确把握,更谈不上体会意境。因此,教学中可以采用增加、删减的方法提问:第一问,假如原句删减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筕交横”,效果如何?第二问,在原句上增加“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大家认为合适吗?这样,学生受到启发,从第一问中体会到作者比喻的精妙——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筕;从第二问中进一步体会到幽远空明的意境。另外,如果提问时把课文同课外知识联系起来,则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比如,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文章的主旨,在于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此时,教师追问:“你愿意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于是,很多学生都回答:“假如人人这样做,社会难以发展。”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

3.问题的提出要具有连续性。有效的语文课堂提问,需要从小处入手,用一连串具有连续性的问题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角度。可以围绕主题进行层层“锁链式”的提问,在不知不觉中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探究、剖析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提高提问的连续性,问题必须难易适度:太浅白则索然无味,学生提不起兴致;太艰深则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学《捕蛇者说》时,有位教师在进入情境以后,随口提问:“蛇这么毒,永州百姓为什么还争着去捉?”由于问题过于简单,大多数学生表现得漫不经心。

二、关键在于把握语文课堂提问的切入点

1.在课文的重点处切入。首先要抓住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关节点,从体现课文中心之处切入。比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的主旨,在于揭示当时社会黑暗、恶人横行的现实。有位骨干老师在上公开课时设计了三个关联性问题:一问郑屠做哪些坏事,激起了鲁提辖的愤怒?二问金家父女遭遇不幸后,为什么不到官衙门去告状?三问鲁提辖的行为能否改变社会现实?教学中,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学生对课文的中心思想有了准的把握,有效地提高了认识水平。其次,可以狠抓语文知识的关节点提问,如郦道元的《三峡》,可以从课题入手提问:什么是峡?写峡,为何从山写起?写水,为什么先写夏水,再写春冬之水?等等。这样,学生思考的目标明确了,学习效果随之强化。

2.在课文的难点处切入。很多经典之作中的一个词语,人物的一个细小动作,一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往往都体现着作者的匠心,同时成为教学难点。我们要抓住对表现主题有密切关系的细枝末节处设问质疑,如《背影》中的“背影”,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细节,需要教师精心提问、探微发幽。同时,难点也往往是文中看似矛盾之处,适合利用激疑手段促进有效教学。比如叶圣陶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学生最难理解的是农民丰收反成灾的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旧毡帽朋友高高兴兴地将丰收了的粮食摇到镇上才发现,只能贱卖给万盛米行,反而欠下了更多的债务。然后及时提问:旧毡帽朋友为什么一定要将米贱卖给万盛米行?帮助学生在讨论中厘清原因:便宜的洋米、洋面倾销,所有米行的“同行公议”,等等,从而加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3.在课文的疑点处切入。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要实施有效提问,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想象、思考的权利。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虽然多是名家名篇,但也不一定都完美无瑕。学完一篇课文,可以尝试让学生找找课文的不足之处。从字词到篇章,从内容到形式,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即使意见不一定正确,甚至很幼稚,也难能可贵。当然,要营造这样的质疑氛围,教师一定要主动示范。如,在教学川端康成的短篇小说《父母的心》时,笔者抓住小说情节设计提问:因为极度贫困,先送掉大儿子,然后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再用三女儿换回二儿子,最后又讨还三女儿……这对穷夫妻为何这样穷折腾?如何理解他们的怪异行为?经过质疑、讨论,学生很快达成共识:这么复杂的情节,恰恰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对穷夫妻割舍不下任何一个孩子的真挚感情,使得小说的主题立即得到解码。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必然追求。我们一定要抓住两个关键点,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上一篇:彰显人文性,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 下一篇:语文教学要处处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