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功能主义目的论

时间:2022-10-20 10:11:15

【摘 要】目的论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中的重要理论。本文简要概述目的论内容与基本观点,并结合相关翻译实例对目的论在翻译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目的论;翻译

引 言

20世纪70年代,德国出现了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功能派学者Hans J. Vermeer和Katharina Reiss,Nord等著名学者提出来的。他们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Nord,2001:124) 目的论从跨文化角度研究翻译,反映出当时翻译研究从以往注重语言和形式的研究转变为关注功能和社会文化研究的趋势。它通过引入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扩大翻译研究的视野,打破翻译研究从源语言到目的语言的狭窄视域。

一、功能派的目的论

根据翻译目的论的基本观点,在目标文本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忠实”、“对等”理论中所规定的原文,也不是原文在原文读者身上产生的效果或原作者赋予原文的功能,而是目标文本的功能,这个功能亦即目的。这一理论认为翻译是一项目的性极强的交际行为,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决定。译者的任务是要让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成员的交流能够顺利进行。译者的目的是要达到启迪读者,宣传鼓动,扩大影响,而这种影响必然是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的目的。

目的论强调目的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性,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策略选择。通常情况下,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目的论含有三个重要法则:目的性法则(skopos rule),也是最高法则,它认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一切翻译活动都得由它的目的决定;忠实性法则(fidelity rule),它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尊重原文作者。又要对广大读者负责,这就要协调好译文的目的和作者的原意;连贯性法则(coherence rule),也就是译文必须能让读者理解接受,具有可读性和可信性,并在目的语文化及其译文的交际环境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后二者都要服从于目的法则。目的论强调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让译者从传统的翻译理念和束缚中解脱出来,给了译者充分的自由,选择最佳翻译方法,根据译文在译语语言和文化中的预期功能调整自己的翻译策略。

二、目的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在目的论的理论框架内,翻译就意味着要在目标背景中为目标语境内的目标目的和目标接受者制作一种文本,相比之下,源语文本则处于从属的地位。换言之,源语文本并非处于权威的中心地位,而是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开放实体,是译者所使用的多种信息源中的一个,译者之所以选择某些信息,是因为他认为这些信息A能够在目标文化中满足某种目的。如广告的目的通常只有一个,就是促销,增加客商的利润。历来译的最脍炙人口又令客户满意的广告,都不是“忠于原文”的作品,如:“可口可乐”(coca-cola)。再如:

Midea home appliances are beautiful―beautiful from head to toe,beautiful inside out.

译文:“美的”家电,美的全面,美的彻底。

在“美的”牌家用电器的广告中,“美”字一共出现三次。第一个“美”是品牌名称,根据“Midea”音译成“美的”,没有“美”的意思,后面两个“美”字意义相同。在翻译成汉语时,通过重复“美的,美的”,传达了原广告语的含义,同时也和第一个“美的”相呼应,唤起人们对美的联想,从而起到了传递美感的作用来吸引消费者。

经贸文体庄重严肃,有时为了体现出语气的正式程度,一些常用词的译法要发生改变,为了将原文的文体特点传递到目的语。例如:

We trust you will give us an early reply.

我们希望贵方能早日答复。

当然还有具体的,甚至是要即时见效的、功利性的目的,如翻译一份公关用的新闻稿,须达到最理想效果;翻译一段外电供电视新闻节目主持宣读,要多多吸引观众增加收视率;翻译一本书,要销路可观。因此,为有效实现翻译目的,译者应根据译文不同语篇的预期功能,灵活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决定处于特定语境中的哪些原文语篇信息可以保留,哪些必须根据译语语境进行调整,再根据译文读者的需要,或直译,或意译,甚至删减、改写,否则可能会对实现译文预期目的不利。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翻译的目的功能不同,翻译的方法策略各异,不论何种方法,能否有效实现翻译目的才是翻译的最根本原则。目的论是从译文切人进行翻译研究的一种解构主义的理论模式,它以译文功能

为取向,注重翻译的实用性翻译。目的论为一些违反现有翻译标准但经实践检验十分成功的翻译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引起人们对一些传统上不提倡、但从译文功能角度来看有时是必须的翻译方法的重新评价,对扩大翻译研究的范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Munday, Jeremy. 2010.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 Nord, C. 2011.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刘驰.目的论在广告翻译中的应用[J].山东外语教学,2011(3):109-112.

[4]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张锦兰.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2004,17(1):35-38.

作者简介:袁洪丽(1987.11―),女,汉族,云南丽江人,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爱尔兰戏剧。

上一篇:如何做好新课改下的班主任工作 下一篇:“庄老告退 而山水方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