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人物报道要把握好尺度

时间:2022-10-20 09:21:10

做好典型人物报道是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功能和任务,也是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的有效途径。典型人物报道,必须尊重新闻规律,要真实、客观、公正、全面。这就要求记者准确把握报道尺度,尊重典型自身的主体性,真实记录典型人物的情感、行为和命运,还原其复合立体的形象,使人物更接近现实,而不是遥不可及。

典型人物报道的尺度不仅仅是指对人物不流于抽象化、符号化的个性塑造,还在于报道前的准备工作。尺度的把握,贯穿于新闻实践的采访、写作、编辑的全过程。把握好尺度,就是对新闻报道恰当程度的判定。每个受众都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受众认为报道真实、可信,才会接受这个信息。因此,典型人物报道一定要按照人物的本来面目来反映,使人物更加贴近群众,可亲可信。报道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一是要正确分析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受众心理,根据被宣传的人物确定报道的内容和形式,以增强宣传的针对性;二是挖掘先进人物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增强典型的接近性。这一尺度把握得好坏,将直接影响传播效果,决定典型人物报道的成败。

报道典型人物不可能出现“棒杀”,但也绝不能“捧杀”。长期以来,不少典型人物的报道存在拔高、虚假、面目雷同,甚至脱离现实等问题,这样的典型,不但有悖人性的自然性,发挥不出典型人物的榜样性和带动性,还会引起读者对人物形象和典型事迹的质疑;这样的报道,是好心帮倒忙,不但遭到“捧杀”的典型会孤立于世外,同时也会影响媒体的公信力。先进人物同普通人一样,会有事业与家庭、理智与情感之间的矛盾冲突。因此,我们在报道中要善于刻划他们的情感世界,既要反映他们与众不同的高尚的一面,又要通过小事展现他们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一面,以求达到平凡与伟大的统一。为什么在今天的典型报道中,让受众觉得“可信”成了难以企及的标准?这就是缘于对典型人物宣传尺度把握的问题,总是把典型当成其他社会成员遵照的“模型”,规范的“样板”,“高、大、全”的刻划只能造就“假、大、空”的形象。这种典型报道的模式,忽略或有意泯灭了人的复杂性。人性有变量和常量之分,常量是人与生俱来的欲望、诉求,变量则是其时代性的体现。典型人物,首先是人,之后才是人物和典型。典型人物或许有崇高的情操和思想境界,但做为人的缺点和缺陷肯定也会有,那就要求记者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分析评价被宣传的人物,只有还原人物作为一个人的真实性、可信性,才会让读者接受其事迹的可能性,起到积极的宣传效果。

典型人物报道,要把握好正确的情感尺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好的人物报道必须融入作者的感情,只有融进了作者感情的报道才能打动人,感染人。由情入手,以情感人,历来是典型人物报道的基本方法和原则。但如何把握典型人物报道的情感尺度,却是增一分嫌肥、减一分显瘦的技术活。有些典型人物报道的情感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平凡且朴实,然而读者从中却可以感受到一种潜藏的崇高和神圣,如李素丽、徐虎等劳动模范的报道;有些典型人物报道的情感则如潮水一般汹涌澎湃,像火一样热烈,在这种汹涌而热烈的情感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一种外在的壮烈和伟大,如抗洪战士李向群的报道,都恰到好处地把握了报道的情感尺度。而如果将这两个报道的情感尺度互换,显然,典型人物的形象将大打折扣。

毫无疑问,把握好正确的情感尺度,有助于新闻报道适度地“表情”,从而使报道产生人情味和亲近感,易于被读者接受。然而,如果把握不好报道的情感尺度,过分或错误地对报道的情感进行渲染,就会使原本真实的情感变成“虚情假意”,甚至使报道引起公共的逆反心理,影响舆论导向作用的发挥。

(作者单位:锡林郭勒日报社)

上一篇:沾有泥土 沉淀真情 下一篇:全媒体时代更要掐准读者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