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基层行政经费保障面临的难题?

时间:2022-10-20 08:26:57

如何破解基层行政经费保障面临的难题?

一、当前基层行政经费保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行政单位公用经费“不足”和“浪费”并存、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很多部门重投入、轻支出,缺乏成本―效益观念,而且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各自为战,公共资源重复投入、重复购置现象普遍,不能有效共享。加之目前尚未建立健全的财政资金绩效考评体系和奖惩办法,使得政府运行成本和一般性行政经费支出居高不下,使用效益不够理想,损失浪费现象依然不容忽视。

(二)支出范围“越位”、“缺位”并存,支出结构不尽合理。随着财政部门多年来的努力,支出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有些能够通过市场调节生存的部门,基本上退出了财政供给领域,但财政职能“缺位”与“越位”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一方面一些重点工程项目,由于财力状况和供应范围的过于宽泛而面临资金困难;另一方面应由市场配置资源的领域,如机关后勤、培训中心等,仍由财政直接或间接负担。

(三)公用经费增长有限,单位之间贫富不均。虽然近年来我县财政收入逐年增加,但有限的增长往往被物价上涨消化。加上中央三令五申压缩“三公”经费支出,地方各级也在不断加压,公用经费基本上很难实现增长。此外,公用经费的保障还缺乏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定员定额标准很难执行下去,直接导致单位之间的供给水平不均衡,公用经费多的单位年人均达四、五万,少的只有三、四千。

(四)债务负担重,制约了经费保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一些县直单位由于公用经费缺口大,为保运转,采取借款或赊欠的方式弥补公用经费不足,因而形成公用支出负债。主要包括办公水电暖、交通差旅费、会议及接待费等公用支出负债。有些单位经常为职工的社会保险、自收自支人员工资所困扰。

(五)政策性资金配套多,相应挤占了基层的正常经费。目前,中央和省要求的政策性匹配项目较多,如社会保障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救助、计划生育事业费、教育投入、三支一扶等,使县级财政难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安排支出,相应挤占了基层的办公经费,增加了基层行政单位预算编制和执行的难度。

二、保障基层行政单位经费需要的措施和建议

(一)明确经费投入的合理增幅,保障行政机关履行职能的需要。政府机关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机器的运转、社会安定及经济发展,支持并保障行政机关履行职能,既符合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也是国家财政的重要职责。因此,财政部门在安排年度预算时,应参照物价水平的涨幅,结合经济发展水平,明确公用经费在财政收入增幅内维持一个合理的增长空间,保证经费投入与经济增长相协调,保证各项事业经费的基本需求。

(二)改革和完善支出方式,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一是大力推进行政单位的政府采购工作,进一步扩大行政单位政府采购范围。二是充分运用财政杠杆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加大行政资源共享、设备共用的实施力度。三是制定适合行政单位合理支出需要的定额标准,参照近年来的实际支出水平,相应调整公用经费定额标准,使定员定额支出标准更接近合理支出水平。

(三)进一步界定财政保障范围,逐步解决财政职能“缺位”与“越位”问题。通过调整和规范财政支出范围,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尽力压缩非政府职能支出,切实保障与政府职能相适应的公共支出,使财政支出与政府的职能范围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相适应。

(四)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改革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在中央财政与省级财政分税制的基础上,重新调整省对下财政管理体制,增加县级可用财力。完善转移支付测算办法和标准,进一步探索标准收入测算办法、完善标准财政供养人员的计算方法,避免出现“养人越多、补助越多”的负效应。同时,加大对困难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并充分考虑困难地方的现状,尽量减少地方配套资金范围和比例。

(五)加强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专项资金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专项经费进行追踪问效,监督项目实施中资金使用和配套资金到位情况,开展项目完成后的效益考核工作。对财务运行和收支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动态监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六)进一步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完善部门预算体系,促使公用经费保障公平、公正、有力。建立综合财政预算,支出按需求和标准核定,对部门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和预算外资金全面实行收支脱钩,除安排必要的成本、费用支出外,人员支出、公用经费一律按定员定额标准编制基本支出预算。所需项目支出在严格审核的基础上,按照轻重缓急排序,优先安排急需、可行的项目,实观真正意义上部门预算管理。

上一篇:淮扬美食节与淮安旅游 下一篇:食品安全指数构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