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感培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时间:2022-10-20 08:16:26

浅谈语感培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 首先,阐述了“语感”的概念。其次,简要分析了培养语感的教学方法。最后,讨论了“语感培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深化本文的主题。

[关键词] 语感 语文教学 作用 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人们对语言信息的接受过程中,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和社会过程。敏锐的语感是交际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挖掘文章以外的深刻内涵,从而使学生达到一个“质”的飞跃。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语言能力的核心之一是语感。本文将对语感培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做一个简要的论述。

一、“语感”的内涵

关于“语感”的概念,《新华字典》中这样解释:“言语交流中指对词语表达的理解、使用习惯等的反映”。叶圣陶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对语感作了描述:“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杨成章认为,“语感是对语言的准确而又灵敏的感受能力”。笔者认为,语感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一种正确的领悟,是对特定环境中的话语不经过逻辑推理,就可以直接感知和把握,可以这样说,一个人“语感”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的语文水平的高低。

二、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方法

1.指导学生朗诵、吟诵

这里的朗读就是叶圣陶所说的“美读”,要读得富有情感,抑扬顿挫,情境交融。

2.引导学生揣摩比较

叶圣陶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心须多揣摩。”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结尾中作者写到:“我到现在也没见到过孔乙己――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这里的“大约”和“的确”是不是互相矛盾的?通过揣摩比较,学生会发现它们并不矛盾,“大约”是说在那个冷酷的社会里没人关心孔乙己,无人知道他最后的命运结局;而“的确”是说孔乙已放不下读书人架子又不会谋生,其性格决定了其最后的命运结局必然是死亡。叶圣陶说得好:“如果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到的一点,气积聚起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

3.要善于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力

“语感”的培养需要学生发挥自身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能力是语言感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语感培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作用

1.有助于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

虽然语言的交流在人与人之间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但是这些语文中的常规性语言如果不进行有效地训练和积累,就会呈现遗忘阶段中先快后慢、时间越长越模糊的现象。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并把累积的作用有效地传输给学生。通过让学生大量地积累一些优美的词、句、篇章,以及通过学生翻阅、阅读、背诵有用的文章,并随时模仿运用,使优美的词和句、各种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烂熟于心,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并为学生培养“语感”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知道,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除此之外,就是校外的美好时光,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老师给予学生多方引导、点拨,能够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课堂,让语文从此真正的“活”起来。

2.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语感”的强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一名学生语文写作水平的高低。语感是对语言的准确而又灵敏的感受能力,这种感知力最大的来源就是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例如,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就是一个很好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例证。通过学生切身的体会,对身边的景色进行描述,培养了学生品味生活的兴趣。一些学生从不同程度上表达出了对春的盼望和欢喜,并有了对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回味,让学生切实的融入进去,说出了自己对春天的理解。课文讲完之后,老师及时地留一篇关于写景的作文,我们发现,学生不再把作文当成是一门苦差事,作文写得非常快,并且质量相当高。在这种情景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技巧及写作水准。

3.有助于学生对名篇佳作的诵读体会

语感的培养,诵读是基础。诵读能够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并伴有多种思维形式。高中生正处于诵读记忆的最佳时期,如能对其加强诵读的指导,授之以节奏、重音、停顿、押韵等诵读知识,必然会提高其诵读的兴趣,促成其诵读习惯的养成。诵读的文章多了,语言运用的规则就会在脑海里自动整合成一种语言直觉,产生强烈的语感。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依靠熟读成诵而习得语言的方法非常有效。所以,对于前人留下的经典名著,教师通过让学生多读,多体味,可以强化语感教学的妙处;能够让学生体会一个时代的文化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思维过程。特别是我们常见的关于描写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文章,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这对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正确的导向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名篇佳作的理解性诵读,既直接感知具体语境的表达技巧,语言气势,又引发思维的聚合发散,体现出了哲学中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从而深化对语文语感的培养。

4.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语感对学生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感化、思想的启发,都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就拿我们高中学习的《窦娥冤》一文来说,窦娥在临刑前的一段话给学生们很强的感染力,“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宝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窦娥死前发出三桩誓愿:若是屈死,死后血飞白练,六月降雪,大旱三年,果然一一灵验。通过这样的描写,让学生们充分领悟作者传达给我们的深刻内涵,让学生们了解那个时代社会道德的败坏和黑暗,这样在读中思、在读中悟,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有了一个鲜明的形象,培养了学生爱憎分明的精神,引导了学生通过朗读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才真正凸显出语感的功能。同时,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能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参考文献:

[1]范正海,陆稼祥.语感与语境浅探[M].重庆出版社,2008.

[2]李宇明.语感简论[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

[3]姚启远.新课标下的语感教学[J].教学周刊,2008,(1).

上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趣” 下一篇:媒体与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