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时间:2022-10-20 06:56:06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摘 要: 语文教学要重视创新教育,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本文主要从挖掘教材因素、开拓知识视野、营造探究氛围、鼓励求异、引导想象等方面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问题。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新教育 创新意识 创造能力

时代呼唤创造型人才,呼唤基础教育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要求学校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已成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其语言内容充实最快,应用范围也最广,教学若只停留在经验、知识的传授上,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将远离现实,与生活脱节。因此,现代语文教学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外,还应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对事物大胆质疑主动思考的能力,以及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顿悟和创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要让学生创新,语文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应该具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敢于持怀疑态度,敢于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只有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呢?

一、善于挖掘、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语文教材中的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作名篇,以及跳动着时代脉搏、展现着时代特色的美文时文,绝大多数闪烁着作者创造性思维的光辉,为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将这些创造性因素加以提示,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触发点。如教《变色龙》时,老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篇小说是写人的,为什么以“变色龙”为题呢?这对我们的作文命题有什么启发?学生为了解开疑问,就会通过阅读课文认真思考,来仔细揣摩作者命题的艺术。这样,创造的热情就被点燃了。又如学习梁衡的《夏》,老师可引导学生懂得作文选材的创新;学习刘禹锡的《秋词》,老师可让学生从“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诗句中体会作文立意的创新。

二、优化知识积累,拓宽知识领域,丰富创造性思维背景。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到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一般来说,创新是在旧知基础上的创新。因此,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多,其创新思维就越活跃,创造能力就越强。因此,优化知识积累,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我们应该让学生首先把课本的知识学扎实,但绝不可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还必须延伸到课本之外;不能局限于语文学科本身,还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多种联系。教师应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领域,例如天文的、历史的、地理的、生物的等,为创新和创造思维构建广阔的知识背景。可通过以下手段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如:1.开设阅览信息课。每周一次让学生进阅览室进行自由阅读或专题阅读,要求做好读书卡片,写好读书笔记;2.开展信息交流活动。让学生课余时间看书报、听广播,收集信息,并利用课前5分钟轮流发言,进行信息交流;3.开辟班级剪报栏。重点剪贴报纸的社论、短评,各方面的重大成就,先进人物的事迹,优秀时文,热点话题等;4.开展课外阅读竞赛。要求摘抄优美文段、名言警句、名人轶事、生活知识、科学信息等,写好读后评或读后感,以量多质优为胜。通过这种种手段,优化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其信息的获取、筛选、评价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形式的联想、想象,拓宽思维空间。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语文教材,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具有形象性、表意性、灵活性,它本身就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联想内容。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多向展示,引导学生从“已知”中预测“未知”,作更深更高层次的分析、思考、联想、想象,进行发散思维,促使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尽力避免思维定势的形成。教师应通过挖掘教材、讲解习题及其他途径,多设置一些“空白”让学生借助联想、想象去填补,使学生隽逸奔突的才情、明睿深刻的洞察得以张扬和生发。比如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老师可引导学生想象情节上的空白,情节的走向,人物的命运走势,艺术形象中鲜明而模糊、富有张力的意蕴,作者意念上的省略,等等。如教《竞选州长》,老师可让学生设想:“假如‘我’不退出竞选,结局会怎样?”并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续写出不同的结尾。又如在《一面》教学中,我曾经和学生们一起针对“内山老板大概看出点什么苗头,就笑着回头对里面说了一句日本话”中那一句“日本话”作了一次联想活动。我要求同学们结合生活的各种经验,注意说话者的国别、用语习惯、双方的关系、上下文及语言得体等因素,作一次整合联想。一学生的联想结果为:“树人君,你又多了一个信徒出来喽!还不出来瞧瞧!”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去再现、填补、延伸、再造课文内容,能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老师也应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触类旁通,不断拓宽思维空间。如“一滴水的联想”这样一个题目,教师可启发学生从几个方面进行联想,从而总结出这个题目至少可以作几种立意的文章:1.体现了团结就是力量;2.表明了个人离不开集体;3.强调了持之以恒。此外,还可经常设置各种情景,让学生快速展开联想想象。在作文教学中,老师除了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之外,更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训练联想、想象能力。学生联想、想象力的开发,有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展求异思维。

敢于标新立异,这本身就是创新。标新立异即抛弃陈旧的或者普通的成分,创造新的成分,它是创新者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信息有机地沟通起来,唤起其感性认识,再进一步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判断推理等一系列逻辑思维加工,使感性认识向理性飞跃。在教学中,我们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树立“异想天开”“敢为人先”的思想,运用求异思维,不依常轨,不受传统方式的束缚,敢于寻求变异,从而引发新的思想、新的见解。例如,“狐假虎威”不好,但有学生却认识到,狐“假”虎威对付老虎、保全性命难能可贵。除此以外,像“旁观者未必清”“留得青山在,也怕没柴烧”“开卷未必有益”“近墨者未必黑”“滴水未必能穿石”“有文凭的人,不一定有水平”“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有出息”……诸如此类的观点,也都是求异思维的典型例子。

五、突出“主体”地位,激发求知热情,营造民主开放、积极探讨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新火花。

现代教育观认为,在教学活动这一特殊的认识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只有尊重学生主体,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然而,传统教学往往只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功能。教师以操纵者、主宰者及真理拥有者自居,形成家长式、注入式的教学,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这种定势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泯灭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扼杀了学生的创造个性。因此,老师要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必须改变这种教学状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把“讲堂”变成“学堂”,把“听课”变成“做课”,让学生去思索、去感受、去讨论、去畅所欲言,成为学习的主人,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状态,从而激发起求知的热情,踊跃尝试探索。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创造潜能将得到最大的开掘,创造力将得到最大的发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引起思考,才能有所发现和创新。因此,老师不但要激发兴趣,而且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问。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狡猾”一词,贬义词作褒义词用,反映出“我”调皮天真的儿童特征。但是,这么理解的依据在哪里呢?教学时我对学生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与文中的‘我’年龄相近,你们可否站在同龄人的心理层面上,通过对本段文字的品味,找出这种理解的依据?”经过热烈而简短的讨论之后,一个学生举手,要求先做一个肢体语言,再作表述。然后,此学生表演了“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的动作,他解释道,教师的教鞭本无落下之意,而“我”故意往上一“迎”,那么课堂上师生间融洽亲密的气氛可见一斑,而“教鞭落在石板边上”的小示惩戒,以及“我”偷眼观察老师时的调皮劲儿也就自然明白地显露出来了,这样不就看出了我的调皮天真?这位同学的体悟之深与动作的合理性,连我也大为钦佩。学生能大胆质疑,就能激发思维创造的火花,就能在质疑中求进步、求创新。

上一篇:浅析问题行为和品德不良的区别 下一篇:关于惩罚教育及其内在权力运作的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