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古老北京胡同的精髓

时间:2022-10-20 06:22:48

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我居住的那条胡同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位年轻人,坐在绿树的荫影下面绘画。绘画的对象是胡同东端南侧的西式楼房。楼的墙体是米黄色的,楼顶的铁皮是绿色的,靠近山墙的地方树立着几只细长的烟囱。因为年代遥远,墙体与屋顶的颜色有些剥落,墙体上面的灰泥不少地方也已经脱掉,出砖块的浅灰的色彩。他画的是油画,厚重的油料很适合表现那些斑驳的色彩。

20年以后,从江西走来了一位况晗的年轻画家,他绘画的对象也是胡同,早先是水彩,用水彩表现北京的胡同。北京冬天气候冱冷,在户外画水彩要结冰,刚画好的画就结了一层晶莹的冰凌,呈现处一种独特的效果,朋友们很惊疑,颇想知道况晗是怎么画出来的。既然画水彩不方便,那就用铅笔,采取宽铅笔的画法吧。积之十数年,于是就出现了摆在我案头的这部画集《消失的胡同》。

北京的胡同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到了90年代由于胡同的大量消亡,而引起了纷纭的争论。为什么会是这样,我曾经思索了很长时间。简单的理由是北京文化由皇家文化与胡同文化组成。皇家文化是封建时代最高统治者的文化,胡同文化则是皇帝以下包括贵族、官员与庶民的文化,胡同则是这一文化的载体。胡同消失了其所承载的文化自然也会随之消泯,这自然要引起人们的忧虑。而作为画家,况晗大概更多了一个忧虑的原因,从画家的角度观察,往往越是荒寒的胡同越具有魅力。颓败的屋顶丛生着密集的野草,草丛深处伸展出鱼骨形状的天线,而雨后苍翠的蜻蜓栖息于天线的纤细尖顶,在黄昏倾斜的光线里,有鸽群在萦绕。清水脊的朝天笏与花草盘子早已倾圯,屋脊最上面的瓦条,也零落不堪,显示出一种参差的美丽。况晗似乎对北京胡同的雪景情有独钟,在迷离的闪烁的雪的密网中,黑色的宅门披上了一层柔软的洁白,而原本洁白的白塔却在这纷乱的雪光中变得有几分妖冶的乌黑了。我明白他是在计“黑”当白,用乌黑的色块描绘雪花的世界,通过飘曳的黑色的间隙表达霏霏雪花的摇曳飘荡,这当然要花费很大气力,但同时增加了许多精简与省力难以表达的境界与魅力。

这样的胡同,在况晗的笔下折射出一种只属于况晗本人的吸引力。他曾说,他的画,就其艺术价值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会逐渐淡薄或逐渐升值,但是胡同本身的价值则无疑也会越来越加重其历史的含量。我也持这种态度,艺术是暂时的而历史永恒。在这一点我与况晗的意见一致,同时希望我的这一见解能够被比他早些年便以胡同为对象的那位画家看到,祝愿他的画作精进辉煌,当然也希冀他的笔下仍有胡同,至少不要忘记胡同。因为还有很大一部分北京人仍然生活在胡同里,是传承北京历史的重要节点,热爱北京,热爱北京的胡同,进而展示古老北京胡同的精髓,从而为我们枯燥甚至艰辛的生活添加些许审美的愉悦有什么不应该呢?

上一篇:用感恩之心写《换爱》 下一篇:中国新诗:“走向世界”与“返归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