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夜色美如酒

时间:2022-07-14 05:33:51

踩着桔红的夜色,我和冬泉迈步在临江东路。说确切一点,是走在瓯江畔临江的公园里,因为这条路的人行道就连着公园。

龙津公园从西向东,但见人行道旁环保路灯雪亮,每隔10米就有一盏,组成闪光的长龙伸向两公里外的马鞍山脚。街道上车如流水,公园里游人如织。藏在草坪里的生态景观灯把香樟树、广玉兰照映得更加翠绿迷人。左侧临街店面全是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霓虹灯,给带着草香的空气抹上一层淡淡的红葡萄酒似的色彩。抬头再看瓯江对岸的水南,欧式的火车站大楼和20多层高的江南大厦、华光大厦,在霓虹灯的勾画下展示了欧陆建筑的美轮美奂,水中的倒影更是摇曳多姿、妩媚醉人。从高层建筑顶上打出的三条光束,横扫过鹤城上空,表达了青田人向远方来客问候并为之洗尘的深情。冬泉赞叹道,青田的夜景比南京秦淮河还好看,人称“小香港”名不虚传!

冬泉是我几年前认识的朋友,曾在日本留学9年,专攻建筑色彩学,现在是北京某媒体的高级编辑兼记者,平时走南闯北,四处游历,见多识广。因此她的话有很高的含金量。我告诉她,30年前,县城还没有临江东路,现在的龙津路以前全是沙滩洼塘。马鞍山前的荒凉野地原来是枪毙罪犯的地方。直到上世纪80年代,筑起了防洪坝,县城一下子扩大了52万平方米,于是才有东部的开发。而水南由农村变为今天这样的繁华,则是90年代瓯江大桥通车以后的事。

冬泉是第一次到青田,尽地主之宜的我找了家咖啡馆,先点了正宗意大利咖啡,西班牙哈蒙,又要了一盘水果和一碟瓜子,然后又挑了一瓶陈酿10年的法国葡萄酒。冬泉的酒量很好,几年前,她请我在北京全聚德吃烤鸭,四个人喝了两瓶二锅头,三瓶啤酒。她点的二锅头、烤鸭是北京的品牌酒菜;而我今天点的这些洋东西,也是青田独有的风味。华侨是青田的著名品牌,不要说全球有20多万青田华侨,分布在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单西班牙一个国家就有8万多人说青田话。他们把欧洲的特色引进故乡,与中式嫁接,日子久了,就形成了餐饮领域的“欧陆风情”。

冬泉一边慢悠悠地品着红酒,一边笑着说,我们这是在品尝文化啊,西酒东饮,就成了中西合璧的文化,是吧?我点点头,我们不约而同地举樽碰杯。

冬泉问我,当华侨还没有成为青田主流品牌时,你们饮什么呢?

一句话把我的思绪推到30年前。那时我们饮的还是黄酒和绿茶。记得一个没有电灯、没有月亮的夜晚,我和一位朋友去大街一家酒店吃夜宵,一斤黄酒,半斤猪头肉,一盆花生米,外加10只葱饺、一支烛光,总共只花了两元多钱。可在当时,这已很奢侈了。而茶只能在家里喝,那时脑子里根本没有茶楼、咖啡馆的概念。

时代不同了,地方特色也相应地起了变化。现在,临江东路一条街上就有中西餐饮店30多家,而且家家生意火爆,春风得意。工人文化宫一幢楼里就有4家,在它周边100米范围内,又有11家,其密度令人难以置信。而全城有多少“美酒加咖啡”吧店,更难以计数了。外地人把这叫做“青田现象”。

作为本地人,我是这样解读青田的“灯红酒绿”的:改革开放壮大了青田的华侨队伍,在欧洲打造了一支专赚欧元的“青田军团”。近些年来,华侨的回流,欧元的频频汇入,在促进青田消费的同时,也改变了青田人的生活理念和习惯,人们谈生意、会朋友、写文章、下棋打牌、休闲请客、用餐等等,都把茶楼、咖啡馆作为首选佳所……

冬泉听了,赞同我的看法。她说她曾好几次去过欧洲,也采访过青田华侨。在外辛苦赚钱,在内潇洒享受。她钦佩青田人的创造能力,也赞美青田人对生活的热爱,认同青田人的消费观念。

我们离开咖啡馆时已过深夜零点。可是,临江东路上的行人还是三五成群,私家车还是停成长龙,霓虹灯还是神采奕奕,吐着缤纷。

上一篇:奥运文化遗产的另外几个关键词 下一篇:我们是作家 我们在东亚――中日韩作家共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