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看电影

时间:2022-10-20 03:58:07

用文化看电影

中国电影产业一直采用一种冒险激进化的方式来释放自己的激情,这种激情带来的不仅是整个电影市场的方兴未艾,也推销了伴随电影成长而出现的廉价文化。我们不赞成循规蹈矩的晶体成长式发展,但是“百花争鸣”的大众娱乐市场带动起来的也不见得是文化的多元化,怕的是空中楼阁般的文艺复兴。所以我们要说,让文化带动电影,而不是电影推广文化。

2007年年末, 又是一大批“奇形怪状”的电影推出市场,用以“饷”观众,是褒是贬无所谓,结果是在发行商大赚人民币的同时也把观众打入了不知所云的境地。不管是意义也好疑议也罢,观众不能认可便是那蛇身上的四只脚,说白了中国电影试图推出的廉价文化其实是矿泉水文化,无色无味,稍微加点微量元素也改变不了其“鸡肋”本质,其核心内容就是“基本无害”。

任何潮流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电影市场这趟浑水,没有强大的利益去推动,小打小闹成不了任何气候,中国电影界一直都遵循一个原则:赚钱就是硬道理。但是面对国内十几亿观众,众口难调,谁来引导文化走向?观众是不行的,导演也没有决定权,只有投资商才能控制电影的文化流向。但很可惜,投资商不是学者,不是舆论家,他们是商人,纵使把文化市场搅得一团乱,只要能赚钱,他们便大有可为。在这种情况下,电影界成了“集贸市场”,毫无特色,谁也不知道要卖什么,谁也不知道群众他们要买什么,东一桶西一瓢,把积累了十几年的激情无目的地挥洒出去,然后造就几部华而不实的“卖座”影片。

举些例子,2002年年末张艺谋的大片《英雄》破纪录地以1亿7千万美元的票房收入摘取桂冠,从而把中国电影带到了飞檐走壁的武侠时代。到了2003年,《天地英雄》应运而生,这是一部吃力不讨好的大作,特技效果的过分渲染让本来就捉襟见肘的电影情节“雪上加霜”。2004年,吃到动作片甜头的张艺谋再一次把触角伸向“大侠们”,《十面埋伏》高调登场,可是其情节之无聊实属罕见。2005年,陈凯歌的一部玄幻、武侠、剧情大片《无极》让《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红遍大江南北,也成就了“恶搞鼻祖”胡戈。2006年,张艺谋再次以“黄”“白”二色为主题推出《满城尽带黄金甲》,但怎么看都像是给“做女人‘挺’好”做广告。同年,老谋子的成就也让一向以贺岁喜剧片为专利的冯小刚“无极”了一回,冯导执导的《夜宴》招来骂声一片,因为《夜宴》即中国版的《哈姆雷特》。国人已经对武侠审美疲劳了,大导演们却还在一个劲儿地推广暴力美学文化,投资商和导演出演了一出“他好我也好”的闹剧,到头来才发现原来“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侮辱观众文化需求要不得。

如果说武侠文化还算是为了宣传侠义、真理的话,2007年兴起的纯商业片就是完全的广告作品,没有文化积淀,没有时代精神,有的只是铺天盖地的商业宣传。比如2007年上映的《命运呼叫转移》,纯粹就是中国移动通信的广告宣传片,《棒子老虎鸡》也在拼命给奇瑞汽车和中兴手机做广告,这些中小投资影片让观众厌恶不已,用一句电影对白形容就是“大勇,这太明显了”。

回过头再来看看好莱坞电影的发展。好莱坞无疑是世界电影业的心脏,尽管全球电影业都难以摆脱在商业运作下沉沉浮浮的命运,但是对于美国来说,好莱坞电影却一直在走一条宣传美国文化的道路。美国是一个注重个人英雄主义的国家,而美国电影一直在宣传这一点,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美国国内的“英雄主义”形象都是不尽相同的。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国内经济危机严重,为了缓解国民压力,美国拍摄了《金刚》,以一个破坏力极强的大猩猩为主体,突出地表现了一个“暴力个人英雄主义”的典范,让人们体会到破坏的感觉,从而缓解个人心理压力。1953年以后,美国经济在“二战”的刺激下开始好转,全民产生了战后心理空虚,于是一部宣扬美式民主和英雄主义的影片《超人》诞生,超人以一个救世主的形象影响了几代人。至于之后的《007》,则是冷战后的产物,它代表了当时美国人不可战胜的梦想,截至2006年,《007》以21部之巨更是让詹姆斯・邦德成为特权政治的代名词。那么,到底是电影宣传导致美国人注重“个人英雄主义”还是美国人注重“个人英雄主义”导致电影宣传走向,则很难说得清了,因为彼此已经融为一体,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从近几年来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好莱坞电影也在突出亲情文化,加强对整个社会的亲情教育。如2005年的《世界大战》,虽然是一部科幻影片,但核心内容却是父母对子女的爱,2006年的《人生遥控器》也是突出了家庭与工作的主次之分,让观众在笑声中明白生活只有一次,家庭也只有一个,重视家庭才能更好地工作。

反观我国近年来的电影,没有一部能够代表社会文化潮流的作品诞生。2007年,除了无聊的商业片之外,国产电影市场也酝酿出了几部“大片”。李玉导演的《苹果》算是一部,虽然整体上看是用黑色幽默来反映社会现实,但是给观众的感觉则无比压抑,刘苹果就是一枚青苹果,看起来好看,吃起来却酸涩,没有给观众认同感,却引来争议一片,最终被广电总局禁映。至于李安导演的《色,戒》和陈可辛导演的《投名状》是属于一个类型,《色,戒》以出众,而《投名状》则是以阴谋见长,二者都是改编,缺乏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深刻的社会内涵。倒是年底冯小刚的一部《集结号》吹响了国产电影时代化的号角,冯的这次转型似乎给历来在文化层面上存在严重缺失的国产电影打了一剂强心针,有人说是转折,有人则认为是过渡,其影响力还有待未来的检验。

我们说,电影能够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但更要用文化之眼去看电影。做到这一点光有导演、投资商是不够的,观众也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许照此一直走下去,中国电影不光是从商业上,更要紧的是从文化意义上才会获得实质性的突破。

上一篇:高油价是取消出租车公司的契机 下一篇:春节磕头还要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