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应变方法例谈

时间:2022-10-20 03:07:09

语文课堂应变方法例谈

想上一节好课,精心准备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没有充分的预设,就没有好课。尽管不同经验的教师,预设或简或繁,或略或详,或隐或显,但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必须从教学的方向、内容,到环节、形式都作一番设计,甚至对一些细节的安排,都有事先的考虑。然而,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中包含了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这就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倘若教师死守预设不能变通,就会出现要么对预设之外的情形不理不睬,自说自话;要么“强拉硬拽”,把学生逼回教师预设思路的现象,以致课堂教学的成效大打折扣。如何应对课堂教学预设之外的“变故”呢?

一、 以“重锤响鼓”应对“所答非所问”

学生在课堂上所答非所问,多半是注意力不集中使然。造成注意力涣散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在大型公开课上,完全不同于教室的教学环境、陌生的任课教师、台下观摩教师的议论或掌声等,都会引起学生的好奇或恐慌,这种情绪常常干扰了学生正常的学习思维,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虽然对于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来说,无论是千人观摩的公开教学,还是只有两三名学生的个别辅导,所持心态都应当是一样的,他的眼睛只看得见学生,他的心里只有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这节课,但客观环境的干扰过大,教师的情绪有时也难免受影响,尤其遇到学生没有专注地听问题而东拉西扯时,教师更是焦虑。一方面,教师需要摒除功利杂念,平日里修养自己的平和心气;一方面,教师要掌握一些“凝神聚气”的策略和办法,最好是用语文的方式化解这一难题。

有一次借班执教《小石潭记》一课,我问:“大家课前查找了资料,知道柳宗元为什么来到永州吗?”一个男同学捧着一本书开始念:“柳宗元,生于773年,死于819年,唐朝著名诗人,‘唐宋家’之一。……”他显然没听清楚我的问题,便开始念柳宗元的生平资料。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能粗暴地打断学生,而要通过对“这个”学生的提醒,达到刺激更多学生关注的目的。于是,我走到这位同学身边,轻轻取下他手上的书,转而对全班同学说:“让我们先合起参考书,跟这位同学一道猜猜看,这样一位唐代大诗人、大散文家,为什么不待在长安,却跑到当时荒僻偏远、野蛮落后的永州?”说“永州”这个词时,我又特意放慢语速,而且加了重音,同时转身在黑板中心写下“永州”这两个字。这样一来,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我所提的问题上来了,都开始思考并小声议论起来。有时候,用再次强调问题的办法,比换一位学生回答更能引起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

二、 以“顺水推舟”应对“所言非所期”

相对于“所答非所问”的现象,“所言非所期”则更为普遍和常见,即学生确实思考了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认真做了回答,但答案与老师的预想南辕北辙。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另辟蹊径,独树一帜,个性化地回答了问题,这时候,教师应毫不吝惜地大加表扬;另一种是思路走偏,回答错误,或者模棱两可,似是而非,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用“顺水推舟”的办法,既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症结,又促使其思考并产生正确的理解。

一位教师上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一课时问学生:“母亲在责罚了‘我’之后,为什么不许‘我’哭?”一个学生举手回答道:“因为‘我’是男孩子,母亲不希望‘我’太娇气。”答案看似也有道理,但与作者所要表现的母亲隐忍的个性,及其对自己的影响不相宜。这位教师便引导学生顺着他的思路往下想:“母亲不许‘我’哭,是不希望男孩子太娇气,那她希望自己的儿子有什么样的‘气’呢?豪气?霸气?”学生想了想回答:“是硬气,困难面前不低头的精神。”教师顺水推舟,将学生的思路引回了文章的主题,自然而然,不露痕迹,接下去再研讨母亲的“哭”,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 以“妙语解颐”应对“所得非所愿”

语文课堂除了问答对话,还有各种活动,这些活动常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然后分小组汇报或展示成果。无疑,这种学习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符合新课改的精神。但是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不尽如人意,其展示的成果甚至令人啼笑皆非。对待这种情况,简单的批评和指正是没有意义的,最佳的应对妙招往往就是幽默,用哈哈一笑引发大家更深入的思考,其收效往往也事半功倍。

一位教师上综合性学习课《献给母亲的歌》,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以“我的第一任老师”为题,各小组排演一个不超过五分钟的小品。有个小组表演了母亲教孩子在地铁上抢座位的片段,逗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小组叙述人在结尾时说:“妈妈教会了我们许多生存的本领,在妈妈的培育下,我们正茁壮成长。”这个小品很有现实感,但这种为一己生存不顾他人的“本领”,不宜提倡。但直接否定,不但否定了小组学习的成果,也否定了他们的母亲,这必将引起学生的反感。执教者在小品表演后,笑着说:“Х同学扮演的这个妈妈真是武林高手啊,竟能在如此拥挤的地铁上,眼疾脚快,发现座位,并飞身而上,真是厉害啊。那些老人啦,身体不好的乘客啦,只有望尘莫及。”学生再次哄堂大笑,但笑过之后,一定会有是非判断。

对于学生出人意料的课堂表现,教师的应对来自智慧;对于偶发的客观情况,教师的应对有时候就要依赖修养。比如,大型公开课忽遇停电,学生坐在台上闷热而焦躁,教师可以用“教大家一招‘心静自然凉’的办法――吟诵古诗,我给大家起个头,让我们闭上眼睛,来慢慢享受我们心灵里的诗情画意”的办法,带领大家背一些山水田园诗。一旦电接通了,用古诗回到所教学的内容,往往也很自然。对于优秀的教师,突如其来的事件往往能显现其应变的能力,凸显其独特的风采。

(作者单位:南京市教研室)

上一篇:打破常规唱反调 下一篇:“90后”的轻奢时尚消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