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提升承载辐射能力

时间:2022-10-20 02:48:16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提升承载辐射能力

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不仅表现于面向外部的“化农村”、“化农民”,而且体现在提升自身的承载力、辐射力。城市的承载和辐射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道路交通、供水排水、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二是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服务设施。本文谨就完善聊城的城市基础设施的若干关键问题,谈些粗浅之见。

一、基本估价和前景展望

撤地设市以来,聊城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以打造“江北水城”、“运河古都”、“城建兴市”等战略口号为旗帜,引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在地方财政较为紧张的情况下,精心推进市场运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聊城市城区,通过亮点工程建设,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拉大城市框架,提高环境质量,大幅度地填补了许多空白点。近两年多来,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大幅攀升,呈现诸多新亮点,尤其是滨河大道建设和小街小巷改造等项工程,受到广泛赞誉;积极探索生活垃圾处理新方式,取得显著成绩;在古城区保护性开发建设中,运用地下综合管廊新工艺,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各县(市)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显著业绩。

数字是枯燥的,它却能更为直观地说明问题。据《2014年山东省城市建设统计年报》,在15个具有可比性的地级市、反映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状况的主要指标当中,聊城的人均日生活用水量为134.99升,处于第4位;用水普及率99.40%,列第13位;燃气普及率99.31%,列第10位;建成区供水管道密度9.38公里/平方公里,列第9位;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12.30公里/平方公里,列第4位;人均道路面积29.20平方米,列第4位;污水处理率95.17%,列第10位;生活垃圾处理率100%,高于平均值99.7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57平方米,列第12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45%,列第5位;建成区绿地率34.71%,列第13位。

以上数字综合分析可知,聊城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致处于中游水平。客观地说,我们甩掉了以前主要指标经常是倒数一、二名的落后帽子。这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取得如此的成绩是来之不易的,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持续努力的结果,也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相应基础。正如科学家牛顿所指出的,如果看起来我比较高大,那是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为了探索规律、继往开来,对影响今后发展的诸多因素,我们应当进行客观分析。

首先,应当正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历史长期形成的原因,聊城的城市基础设施仍然较差,还存在一些短板,还不能完全适应城镇化发展的新要求。从宏观看,根据相关资料,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达54.77%,山东省为55%,聊城是43.95%。聊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微观说,有些基础设施还相当差,仅举一列:根据《2014年山东省城市建设统计年报》,作为越少越好的指标,聊城的城市雨污合流管道623.7公里,比滨州(420.1公里)、菏泽(237.4公里),还多出一大截。

另一方面,经济总量小,财政规模不大。根据省市2015统计年鉴,2014年,聊城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56.2亿元,增幅居全省第二位。然而,聊城只占全省的3.10%;并低于滨州(187.1亿元)、德州(171.2亿元)、菏泽(161.9亿元)。聊城目前的地方财政,主要还是保吃饭。加大财政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心有余而力不足。

还有一方面,我们部分干部职工的思想作风,还有待于进一步转变。主要表现在,改革意识还不强,要求标准还不高;科学发展、深化改革的研究较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本领恐慌”。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看到有利因素。主要的:一是,前所未有的顶层设计陆续出台,提供了最为有利的“尚方宝剑”。近三年来,国务院及办公厅,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条例、办法和指导意见;住建部和有关部委,相继出台了指导意见、技术导则、技术指南等配套文件。据不完全统计,数量已达十多个,其密集程度是相当罕见的。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层面对城市基础设施的高度重视,而且精准地进行了顶层设计,在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上,指明了方向路径,提出了标准措施。

二是,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新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在主要部分将产生很大的资金溢出效应。按照法规政策规定,城市建设维护资金,主要来自8个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执法环境的改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公用事业附加的收入,将会不断增加;按国家规定收取的市政公用设施有偿使用费、水资源费、超标排污费等,也会不断增加。前面提到,聊城的经济规模和地方财政收入的总盘子,虽然相对较小,然而,我们正在积极地把蛋糕做大。2015年2月的聊城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本年度“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左右 ”;2015年8月的中共聊城第十二届八次全体会议提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坚决打赢总量和转型升级两场攻坚战”,“实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五化’同步推进”,“确保经济增长速度和结构调整的升级率处在全省第一方阵”。随着这些目标的如期实现,随着财政蛋糕的不断做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必将越来越大。

三是,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资本将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注入强大活力。根据《2014聊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年末,聊城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270.43亿元,其中个人存款余额1422.68亿元。这笔账目说明,聊城具有巨大的社会资本,等待我们利用合适的工具,去吸收开发和利用。PPP,就是一种合适的工具。PPP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缩写,是以政府与社会资本通过协议合作,共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模式。它产生于上个世纪的英国,现在我国开始被推广利用。如果能够很好地使用这个工具,将在今后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取得我们以前难于预料的显著效果。

四是,作风引领产生的精神作用,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精神和物质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属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聊城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的 “作风引领、团结实干、争先进位、科学发展”的各项工作的总要求,把“作风引领”放在第一位,可谓正中靶心。在反腐、依法治理乱作为的情况下,就可能出现不作为、不敢作为或不愿作为的倾向。进行作风引领,在干部队伍中形成了良好作风,就有了重要的思想保障。

综上所述,过去十几年,聊城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形成的规模,基本适应了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我们面对着大好机遇和不少困难。今后五到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何更为有力地“托举”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二、发展路径和几点建议

在相应的客观条件下,思路决定出路。我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应当是,依法提高各类建设标准,规划引领,全面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深化建设模式改革,及时总结经验,掌握规律后尽快推进;深化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制定具体政策措施,积极引导社会资本的参与。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有几个关键环节,需要我们认真把握。

第一, 运用综合措施,打造畅通便捷的城市道路。

道路是城市的“动脉”,最能体现基础设施与城市发展的密切联系。聊城的城市道路建设,需要在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上做足文章。

一是,釜底抽薪,从宏观上提高规划质量。从全国看,不少城市交通拥堵,马路变为停车场的现象十分普遍。内在的深层次的主要原因是,规划滞后,预见性不很强,停车场设施严重滞后。聊城的城市这种矛盾虽不十分突出,但也开始显现。应从防患于未然的角度,把规划做深、做实。不可讳言,过去有的规划,特别是个别修建性详细规划,从图纸和说明上,看起来安排的井井有条,具有相应的专业水平,然而在建设使用中,有些不到位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现在新的聊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正在制定,各类修建性详细规划,更是相关部门单位的日常工作。根据这些情况,首先,我们应在新一轮规划的制定过程中,从群众参与、行政部门提出建议的角度,要求具体制定规划的专业组织,更加合理地安排城市功能。从规划专业要求看,不讲究功能分布固然不对,然而过分讲究往往适得其反,也不符合我国特别是我们这样三四线城市的实际。对各类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资源分布,不宜过分集中,以便市民避免过度奔波、减少不必要的远道出行。如果操作不好,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不必要的远道出行问题,有可能变得更加突出,交通压力就会人为地不断增大。

其次,在道路等的设计上,应进一步增强预见性,留足车流量增大时的富余量,留足机动和非机动车的两类停车场,较多地增加公交车进出站停车港湾;对居住区应多留进出口,以免出行高峰时,进不来,出不去,干着急。

二是,进一步打造小街小巷,构筑完整路网。城市交通是否畅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路网的匹配度。近几年,我们加强了小街小巷的道路修建,成效显著,群众高兴。目前,还有相当数量的“城中村”,未得到开发性改造,还有不少“断头小路”还未联通。只要不是正在或将要在两年内,实施开发性改造的路段,应在两年内,将这些“断头小路”及配套的小型桥梁,联通建设起来,在城区内形成“血脉贯通”的路网微循环。并且,按规划缩小城市街区,增加次干道和支路的建设,形成“小街区、高密度网”的模式。

三是,大力加快城市停车场建设。现在,我们不少城市的机动车停放在非机动车道上,这不是长久之计。而是转嫁给非机动车道,带来了拥挤。改变这种状况,应多管齐下。2015年8月,发改委和住建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制导意见》,明确提出,鼓励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及个人,利用自有土地、地上地下空间,建设停车场,允许对外开放并取得相应收益。公共停车场,还可以有自己的产权。我市的有关部门,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些新政策,结合聊城实际及时搞好对接。政府部门应当做的主要是,搞好定点规划设计、进行质量验收、及时办理相关确权证件等服务工作,其他的放开手脚让社会资本运作,可以较快地搞起来。据调查,当前好多人还不知这些政策。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环节,就是要广泛宣传,吸引更多的人们,明白无误地看到自己的利益所在,变成参与者、创业者。

在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停车场的同时,应综合利用城市土地,运作出停车空间。在较宽的人行道上,将道路和路边绿化综合打造,上面保留高大乔木,下面去掉过多灌木,将腾出的地面,改为透水铺装下的草坪,作为停车位。聊城市城区柳园南路的一部分路段,近几年就是这样改造的,效果较好。如果将相应的路沿石改造,便于机动车出入,效果更好。这样做法,值得在基本相同的路况中推广。

除了以上措施,还应加强非机动车道的拓展和现有道路的维修。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序推进,低碳城市、绿色出行的生活方式,日显突出。即使私家机动车不断增多,短距离内,不少人还是愿选择非机动车出行。应有计划地新建或扩建非机动车道,无论在那些路段,非特殊情况,最低要求不能减少非机动车道的宽度和面积。同时,还应加强既有道路维护,保持设计应用的通行能力。还应特别注意被称之为“马路肚脐眼”的窨井盖问题。小井盖,大难题,如果损坏,夏天隐藏在积水下,如同“地雷”,引发事故,以前多见报端。该问题,在聊城市城区,已较多地进行了改造维修。县级以下城市,也应加快步伐,争取在2016年雨季到来之前,全部改造维修完毕。

第二,采取多种措施,实现从防涝排水到生态景观的跨越。

聊城地势平坦,海拔仅在27.5-49.0米之间。比之丘陵地带的城市,排水设施标准应该更高,才有利排水乃至避免洪涝。前些年,我们的城市,虽然未像深圳那样,洪涝带来的淹死人和巨大经济损失的现象,然而大暴雨过后,局部被淹,还是有的。今后,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生态景观等建设新要求的不断提出,不仅要解决防涝排水的问题,还要迈上生态文明的新高度。为此,应当采取多种措施。

其一,系统操作,首先治理污水排放。污水治理,将雨水和污水分开是前提。面对城市雨污合流的这五六百公里管道,应在今后二至三年内,将分设的雨污排水管道铺装完毕。对于污水排放管道连接的上段,即对应的 “污水排放户”,有关部门,应根据国务院的《城镇排水和污水处理条例》,在二至三年内,协调督促所有“污水排放户”办理许可证。对于污水排放管道连着的末端,处理的方向和根本出路,在于被改造后的中水利用和使污泥达到无害化,进而实现资源化消纳。仅就污泥消纳来说,可用于培育树木、生产农用肥料、制造绿色建材等等。其中的关键是无害化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天津和湖北襄阳采用脱水污泥高温热水解等处理工艺,有效地处理了污泥,拉长了产业链,经济效益也相当可观,值得我们借鉴。

其二,提高技术标准,加强排水设施建设。过去,我们排水所依据的国家设计标准偏低,城区主干道基本是按“一年一遇”的雨量标准设计建造的,有的道路甚至依据的是半年一遇的标准。很易引起水涝灾害。2011年新修订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规定了新标准。关于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即能够抵御若干年一遇的雨水,特大城市为50年到100年,大城市为30年到50年,中等城市和中小城市为20年到30年。怎样才算抵御住了呢?根据地面的积水设计标准,必须同时达到两项要求,一是居民住宅和工商业建筑物的底层,不得进水,二是道路中一条车道的积水深度,不得超过15厘米。新标准还提高了雨水管道的设计重现期,大城市的中心城区为2至5年,中小城市的中心城区为2至3年。应当按照这个新标准的上限,建设新的,改造旧的。

为了降低排水管道的“淤堵率”,应采用经实践证明更为实用的管道构件。今年7月,笔者曾在青岛博物馆,仔细观察过德国人100年前建的、地下排水管的那半截展品。这里有必要多用些笔墨介绍。这种设计,就像四川省的都江堰那样,是利用水的自身运动产生的力量,达到人们要求的多重目的。看似简单,实则大有技术技巧。从横断面来看,它高约80厘米,上大下小呈鹅蛋状,上半部以水泥抹面,下半部贴了白色的瓷瓦呈“V”型,确保了在水流量比较小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比较高的流速,使水中所夹杂的泥沙污物,被冲击的没有沉淀机会,又能确保污物垃圾不会被毛刺挂住,减少了堵塞冒溢的可能。上半部分呈半圆形,直径大,在水量比较大的时候,确保过水面积。鹅蛋形结构,还可以让管道拥有尽可能大的承压能力。正是这样简单巧妙的设计,让100多年前建设的排水管道,一直使用到现在。其制作工艺,聊城现有相关企业的技术水平,完全可以制作生产。安装也不复杂。这种既智慧又简约的工艺制作安装流程,仍然保留着先进性,可以引进聊城,并结合新要求,加以提升改造。

其三,更加注重生态,有计划地开展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再生水利用的步伐。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是个大方向,它有四大好处:可以将通信、电力等路面设施,统一安排到地下部署,节省地面空间,美化城市环境;可以有效避免“马路拉链”式的反复开挖;也可以在遇到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时,避免有关线路受到损坏;还可以及时发现管线安全隐患。然而,有关专家匡算,造价较高。目前,国家正在进行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国家将会有相关的技术标准出台。现在,我们与聊城市城区的古城保护性改造时、面临的情况不同,应当采取积极稳妥的指导方针。除了个别特殊情况需马上建设外,应当预留综合管廊空间,待国家相关标准出台后,再有序开展。

然而,再生水利用问题,大部分有利条件已经具备,应当加快步伐,尤其是再生水的景观用水,更应尽快实现较大突破。这方面,不仅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直接提升聊城的生态文明档次。

第三,深化改革融资机制,大力利用社会资本。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许多矛盾集中在资金上。如果不在资金问题上,想出办法,迈出步伐,仅仅依靠财政投入、土地出让、银行贷款等传统渠道,将无法满足巨大的投资需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近几年,国家有关部委推出PPP模式。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模式真正落地、签订合同的还不够多。PPP模式,就像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掌握使用它,必须具有相应的智慧和力量。为将这一改革措施引向深入,住建部在2014年10月18日,专门在安徽召开经验交流会。国务院又于2015年4月21日,通过了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住建部等6部门制定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根据国务院和国家部委的有关文件精神,梳理各地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结合聊城的实际,在运用PPP模式的过程中,除了以上在停车场建设中提出的,扩大宣传让社会广泛了解之外,还有几点值得我们重点把握,真正做到位。

一是,制定明确的投资项目分类目录。基础设施项目,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经营性的,即通过“使用者付费”,实现合理投资回报的,如供水、燃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二类是准经营性的,实施特许经营和政府购买相结合的,如我们将来要建设的轨道交通、综合管廊等。三类是非经营性的,实施政府购买服务,如道路(属广义道路范畴的城市停车场除外)、桥梁、园林等。

二是,明确政府方的主体,强化法人职责。地方政府,负责整个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要做好PPP项目,实现与企业的对接,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应落实一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且能够切实负责的主体,以应对企业介入所需的招投标、合同谈判、合同执行等一系列的经济活动。这个主体选择,可以是行业主管部门,可以是新区或工业园区等的管委会,也可以是城司一类的投融资平台。在这里,应当尤为注意的是,首先,合作主体的授权范围应尽可能地具体,便于操作,便于合作主体负责前期沟通和合作事项的具体实施。其次,政府负责重要事项的决策,掌控整个方向,避免将政府全面陷入一个或几个项目中,由此带来不必要的风险,或者影响宏观决策。

三是,真正算清财务账。财务账,是PPP项目的核心问题。这主要是关于价格、补贴水平和其他优惠政策等商务政策的设定,实质上就是投资人的回报问题。有米才便唤来鸡。投资回报,既要考虑公共利益,又要保证投资人的合法合理收益。回报太低,吸引不了投资人;回报太高,对政府的负责人就会形成政治舆论压力,财政最终也难于兑现,势必造成扯皮。算清财务账的前提,是做好充分的调查,应对项目的有关投资、设计、技术、工艺等各方面,真正搞清楚。

四是,充分做好招标前期准备。通过竞争机制,才能让投资人之间充分竞争,才能产生一个较为合理的价格和补贴水平。为了提高竞争度,至关重要的是,应经过各有关部门的充分讨论和修改完善,认真准备好全面详细的招标或招商文件;并且,应在重要媒体上广泛宣传,向行业投资人介绍,争取吸引更多的投资人参与。

五是,签订完美的合同。合同是规范PPP项目双方最重要的法律文件,合同也叫协议,如果没有四面见线的完美周延,就会给后来的合作带来隐患。一个完美的协议,应当是全面而完善的,其重点主要在于划定好责权义务、设计好利益分配机制、界定好项目的风险和解决措施。尤其是,对风险和解决措施的界定,应当给予充分的注意,尽量将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都进行考虑,并规定相应具体的可行措施。

六是,聘请专业组织。PPP模式的运作,是一件相当专业的事情,仅凭一知半解,仅凭感觉来实施,很难达到理想结果。聊城今后开展PPP模式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需要专业的团队或组织,外地有过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不应走弯路。从一开始操作,就应聘请技术、律师、财务、咨询等机构的专业人员,使其适时以第三方的角色提供专业服务。

七是,加强监督管理。根据国务院及部委的有关政策法规可以看出,PPP项目,从依法行政的视角,在相当意义上属于特许经营,属于《行政许可法》调整管理的范围。通过特许经营,政府给予社会资本的,只是整个服务设施的设计、融资、建设、运营和维护,而这些都是一些微观的经营事务,而应由政府履行的公共职能,并没有赋予社会资本。政府在特许经营制度下主要公共职能,就是对特许经营项目――包括PPP项目――进行监管,以保护公共利益。目前,我国对PPP顶层设计,是特许经营、政府监管和公共参与同时并举。我们应很好地运用这一制度,除了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加强监督如适时审计外,尤其是通过相关信息的公开,让PPP项目在阳光下运作,便于公众参与,确保产品质量,全面维护市民享受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合法权益。

上一篇:建设项目工程造价控制管理方略谈 下一篇:分析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裂纹产生原因及防治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