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能训练中体验情感

时间:2022-10-20 01:42:09

在技能训练中体验情感

建构高效的语文课堂,落实语文技能训练,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这既是数代语文工作者的美好愿望,也是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现代教育心理学对技能与能力的关系早有定论,加涅认为:学生只有在教师指导下充分掌握必备的知识技能,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有效的问题解决者。知识技能在前,能力发展在后,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建构高效的语文课堂和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关键在于落实语文技能训练。如何进行训练才能达到科学高效?韩雪屏老师在《语文教育的心理学》中提到,心智技能训练要建立在心理学和合手法则的基础上,而不是任意而为。比如,识字的技能要合平汉字的构成规律,读段的心智技能要合平段落的组成规律,写作要合平书面语的生成规律等等。因此,心智技能必须经过系统的学习和教学训练才能获得,它不同于自然养咸的习惯。

心理学家冯忠良教授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必须经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三个阶段。心智技能及心智活动方式的训练,首先就必须确定原形,即使学生了解原型的结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顺序、动作执行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有关动作的主观表征以及定向映象(活动的程序结构)。其次,由于心智技能是按一定的阶段逐步形成的,因此在训练时对心智技能中新的、主体未掌握的部分必须分阶段进行练习,才能获得良好效果。

让我们回到(雨巷)实录中来。

这是一堂诗歌朗诵技能训练课,很有自己的特色。陈老师选择朗读作为学习

这堂课值得称道之处有三个方面:

一、落实课程目标,重视技能的科学训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申明确提出了“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的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本来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但是,在课堂上,“读”往往是最客蚕被疏忽的一环。长期以来,诗歌教学过程多集中在分析诗歌写作背景、意境、象征意义上,朗读及技巧的运用在其中只占很少的分量。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读了不少课文,但是大多数人只能“背”而不能“诵”,当面对新的作品时,却难以读出文章和诗歌的韵味。造成这种现象,原因在于语文教学过程中,从小学到中学只讲了朗读知识,不重视朗读训练,即使安排了训练也只是一个笼统的训练,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训练,知识没有真正转变为学生的能力。

(雨巷》实录中,陈老师认真落实了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她重拾传统语文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朗读,引领学生进入作品的思想和感情的境界中,在初读一品味―再读的过程中,适时作知识的点拨,引导学生进行不断的科学训练,让学生把他们对作品的理解用相应的语言发音方式(诸如停连和重音处理、语调把握等朗读技能)表达出采。这个过程使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越采越准确,通过朗读技巧指导,促进其个性意识的觉醒,最后达到品味语言、激感、掌握技能的境界。因此,这节课的效果比把朗诵作为“装饰品”的课更胜一筹。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得”比“习得”的效果更好,这节课体现了科学训练是掌握语文技能、提高能力的最重要途径之一。训练能集中、系统、科学地组织学生围绕着教学目标学习,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相关技能训练,并采取相应的评价措施促进学生掌握听讲、交谈、朗读、演讲等技能,如经过广播影视学校培养的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会比一般学校学生强,表演、主持、采访等专业素质更是远胜于一般学生,这就是专业技能训练的结果。

叶圣陶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钱梦龙老师也指出,“语文教学的内容不是语言工具、语文工具,而是各种训练。”学生要掌握语言工具、语文工具,是要靠能力的。能力是训练的结果,因此语文教学的内容理所当然是各种各样的能力的训练。教学过程中的训练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和实践。学生的知识在训练中获得,能力在训练中培养,智力在训练中发展,同样,兴趣的激发,情操的陶冶,性格的养成以及世界现的形成都可以在训练中得到体现。如果没有训练,那也就失去了设置语文课的意义。训练是体现着语文课特点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它是非工具性学科所不可能具有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必须把训练作为贯串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基本线索和关键方法。

通过这节课,我们看到了“朗读训练”对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的突破口。这突破口何在呢?就是根据冯忠良教授的理论确定了朗诵训练的原形,让学生根据知识知道怎么练,练的方向很明确。虽然学习的是一篇现代诗歌,但是通过这堂课,学生能在系统的朗读知识引领下,得到技能的训练,并单一反三运用到其他诗歌中。再次,对新的技能未掌握部分引导学生反复训练强化,通过聆听名家朗诵、教师范读,产生技能的对比,通过不同方式的练读,促进朗诵技能的内化,使学生的感受力进一步增强,激发他们对朗诵技巧的重视,对日后的学习产生不可忽视的良性影响。

陈老师的课告诉我们:语文课堂就是要从人的认知规律出发,通过对学生“习搏”的内容进行科学的“学得”训练,让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慢慢内化为个人能力。

二、选准突破点,教法创新意

陈老师选取了朗读感悟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在教法上有新意。教学(雨巷》的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教法是教师先讲解诗人的写作背景再引入学习,这种教法虽然很传统,但是由于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已不同,他们难以理解,间接影响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把握的效果。因此,这堂课通过朗诵技能的反复训练,不断挖掘、品味情感的内涵,通过朗读品味这首诗歌孤独忧伤的感情,会在短暂的课堂时间里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并将学习的效果延伸至课堂的空间之外。

这种通过朗读品味课文的思想情感的教法,其实很多教师已经在自觉地运用,但是他们运用的前提是学生已掌握了比较好的朗读技能。如杭州市的楼红老师在设计《济南的冬天》一课时,对于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这两个环节作了如下的设计: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听读。学生画出能表现济南冬天特点的优美语句。

2.学习小组讨论:假如给一个从没有到过济南的人讲济南美丽的冬天,你着重讲哪几个精彩的片段?

3.全班交流、讨论并朗读相关段落,熟悉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1.学生自选朗读内容,教师提出朗读要求(特别强调朗读时脑海中要映现出作者描绘的荚面画面)

2.学生朗读自选的语句,并说说感受。(运用多种朗读方法训练,如自由朗读、荚读表演等)

3.学生简评,教师指点

(通过朗读,品味优美的语句、拟人手法;体验作品的感情)

4.学生齐读一节,感受课文优美的语句。

楼老师的教学设计,采用的是“听读一自由朗读一朗读自选语句一齐读”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这节课中的多次期读,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反复多次的朗读中,在调动多种感官感受荚词佳句的前提下,逐渐积累优美的言语材料,并存储在个人的言语积累中。楼老师在这节课中所运用的朗读训练,应该是在学生熟练掌握朗读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的,若学生未能掌握朗读技巧,那么“教师提出朗读要求(特别强调朗读时脑海中要映现出作者描绘的美丽画面)”“学生朗读自选曲语句,井说说感受。(运用多种朗读方法训练,如自由朗读、美读表演等)”这两个要求则不能实现。

而陈老师的(雨巷》教学,朗读技能是品味诗歌情感的基础,理解感情是掌握朗读技能的体现,训练与品味相辅相咸,她找到了解读文本最好的切入点,同时实施针对性很强的训练,不但有助于学生掌握技能,还可让学生在熟练掌握后应用到阅读其他课中。因此,我们可以把陈老师的课看做是所有语文阅读课的基础,她实施的是真正的技能训练课,楼老师的课则是朗读技能的应用课。两相比较,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技能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不管是阅读技能,还是听说、写作技能,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基础和柱心,优秀的语文教师庄重视语文技能训练。

三、以学生为中心,精心设计过程

目前,有些语文教师反对技能训练,认为它过于刻板、无效,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不符。其实,技能训练并不枯燥,也不刻板,在训练的过程中也是需要以学生为本,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构建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又因其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所以对老师的教学语言与专业知识要求更高,好的技能训练课,必定是扎扎实实落实教学目标的,也必定是成功的。让我们再看看陈老师的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现代诗歌的一篇经典之作――《雨巷》。同学们知道如何正确通过朗读欣赏这首诗歌吗?朗读有哪些具体的技能呢?

(生开始有感情的朗读)

师:大家觉得这位同学是否恰如其分地运用了朗诵技巧?为什么?

生(齐声):还没有。

师:对,要想读好诗歌,还是需要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我们接下来分析这首诗在技巧上的读法。首先,朗读应该根据什么规律安掸停连?

生(议论纷纷):停顿在有标点符号的地方,根据内容停顿……。

师:大家说得很正确。安排停连是要根据语法规律、逻辑规律、气息停顿等,根据标点符号的停顿最容易看出,其他两种相对难找。请大家讨论第一节停顿的处理,长停顿用八表示,短停顿用表示,连接用一表示,请在诗中标注。

师:这就对了,恰当的停连是朗读的基础,也是读出感情的重要条件之一。大家刚才说这首诗应该用慢速读,那要怎样读才是慢速呢?

生(齐声):不清楚。

师:在同样多的时间里,读两个词和读3个词相比,如“一个丁香一样地”与“丁香一样地”相比,哪个语速慢一点?

生:读两个词的相对慢一点。

师:对,在同样多的时间里,读的词越少,就表示词的密度越小,速度就越慢,这就好像歌曲一样,两个音构成的节拍比四个音构成的节拍要慢,这就是慢速。……

(老师带领学生集体练读这一小节)

陈老师针对学生掌握朗读技能不够熟练的学习基础,她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先采用提问法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让学生主动重温旧知;在步步引领学生掌握有关知识的过程中,她并不照搬书上理论硬塞给学生,而是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音乐知识打比方,解说明白浅显,力求贴近学生的能力实际;在读的训练过程中,选取了自由朗读、齐读、练读、范读等方法,避免了枯燥,活跃了课堂,同时强化了各项技能;课件的使用,优化了教学资源使用,调动了气氛,创设了优良环境。在体验与反思环节,学生充分发挥了个体的经验和智慧,畅所欲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陈老师及时评价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运用,根据课堂实际调动了气氛,引领学生投入训练,显示出很强的课堂调控能力。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源于教师对朗读技能训练的指导策略把握娴熟。

从这节课中,体现出课堂训练必须注意几个方面:一是要精心设计训练过程,二是要以学生掌握技能为中心,三是注意激发动机,四是要创设优良环境,五是及时调控,六是正确的评价反馈。只有这样,训练才能摆脱枯燥无味的刺板印象,也才能保证训练的效果。

当然,陈老师的课也不是无懈可击,缺点在于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操练还不足,真正的训练要让全班每个同学都动口动手,如能像魏书生等语文大师那样组织学习小组,人人落实教学目标,让每个人都按要求标注每人都读。其次,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绝不是一蹴而就,只是课堂上的训练决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教师还庄要求学生课外都这样去读。再次,要让学生学会朗读,光一节课一首诗是不够的,应连用几堂课让每个学生真正基本掌握诗歌朗读的方法。我们衷心期待陈老师能在广阔的语文课堂中进一步落实技能训练的要求。

上一篇:阅读学业成就评价问题综述 下一篇:重视言语技能训练 培养良好的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