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普通高校音乐专业课程设置的若干问题及思考

时间:2022-10-20 01:37:46

浅谈普通高校音乐专业课程设置的若干问题及思考

【内容摘要】近10年来,全国许多高等院校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先后增设了音乐专业系科,由此,全国的高校音乐教育如雨后春笋,前景看好。当前,如何应对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要,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改革高校音乐传统教学的模式,普遍提高学生的整体专业素质,无疑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普通高校 音乐专业 课程设置 改革

一、普通高校音乐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现状

当今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是综合素质强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中音乐课程的开设与设置要合理化、先进化、科学化,要与社会接轨。然而,目前我国高校音乐课程的设置仍然比较守旧、传统,课程设置单一,这就严重阻碍了那些渴望全面提升音乐学习的大学生的求知欲望,不能让他们真正学到知识并学以致用,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比较单一、片面,与社会需求脱轨。

2001年,针对传统教育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弊端,我国展开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素质全面、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传统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专业音乐学院的课程基础上,这种直接的移植和嫁接显然过于单纯和理想化,造成了学生重专业技能、一味追求舞台表演艺术,而整体素质不强、综合能力差的局面。为此,我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于2003年起,召集各级各部有关专家着手研制高等院校音乐学的专业课程教学指导工作,2005年,教育部正式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同时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7年5月,教育部确定了44所高校作为实施《课程指导方案》和《纲要》的试点学校。

近年来,一些高校从实际需要出发,适当地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在加强音乐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同时,增设了适应中学教学要求所必需的选修课程,技巧课也从传统的一对一教学形式转为小组课或集体课。虽然这种课程教学模式还在探索阶段,但这些有益的尝试,必将有力地推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整体课程改革。

二、当前高校音乐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若干问题

1.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课程设置直接反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核心环节。目前大多数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师资培养和引导方向上基本沿用的是培养专职演员的教学模式,这在某种程度上把即将毕业的学生导向了两个方面:一、自以为本人在某专业上很优越而不愿从教,于是改行到了其他演职单位;二、到了中小学从教后才发现,由于原来在高师院校学得太专一,故无法胜任中小学多元化的音乐教学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2.课程设置单一,缺少与相关学科的衔接

音乐教学不仅要弘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还要关注世界多元文化;不仅要提高专业素质,还要加强相关学科的综合学习,要与文学、历史、民族、宗教、民俗等紧密联系,使音乐的人文内涵更加丰富和鲜明。目前,音乐教育培养目标实际上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随着当今社会各学科相互渗透、相互接入的发展趋势。未来的学生只有具备包括科学文化在内的综合素质才有可能成为合格的“音乐人”。

3.所开设的课程大部分重技不重艺,缺少开发学生创新创作能力的课程

艺术教育不应只重技术,应更加注重人文内涵。艺术教育首先是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要在循序渐进中获得自身修养的提高,而不应带有功利色彩。一定要注重其人文内涵,要使人感受到人生的美,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这才是美育的灵魂。如果没有这个灵魂,单纯地学技术,这样的培养就不是艺术教育,更不是美育。音乐学是一门研究性学科,更是一门开发学生创新创作能力的学科。音乐的学习确需一定的天赋,更需要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创造是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而目前音乐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中缺乏能开发学生创新创作能力的课程。

三、普通高校音乐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策略

1.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普通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与专业音乐学院的课程是不同的,专业音乐学院的培养目标是专业音乐人才,普通高校培养的是综合型人才,培养高校学生全面发展。普通高校应该建立合理的、科学的、完善的音乐专业教学体制,加强学生的音乐综合应用能力。教师的教学质量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生的发展,要想提高普通高校音乐教学质量,必须加强音乐教师的专业性,提高教师的音乐素养,提高音乐教师理论专业知识水平以及专业技能。

2.合理调整课时结构与比重,适当开设具有地方音乐特色的选修课

课程结构的调整可通过替补、合并、增设三个途径去建立,通过这些途径可以减少课时,进而合理分配课时和增加选修课。如数码钢琴集体教学替代钢琴基础课教学,合并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基础和声与曲式与作品分析合二为一,音乐欣赏、中国音乐史和外国音乐史三合二,增设器乐选修课等。此外,国家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但是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适当开设一些本地区的特色音乐课程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3.拓宽专业渠道,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

在音乐学专业下设置合理的专业方向,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流,拓宽人才培养的模式,使之更符合社会需求。课程设置及教学应该围绕培养高素质、全面型、应用性进行改革,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能赖以生存。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对于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技能课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探究还处在相对不成熟的阶段,亟须大量的实践探索,更需要理论上的系统研究。普通高校应该建立科学的、合理的、健全的音乐课程教学体系,完善音乐教学设施,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加强音乐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进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修荣.高师音乐专业的教学应突出师范性特色[J].音乐研究(增刊),1996.

[2]钟晓玲.20世纪中国高师声乐教材的发展历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2).

[3]姜文锋,梁莉.论当前高师院校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的紧密性[J].中国校外教育,2009(04).

[4]王路.试析高师音乐教育开设声乐理论课的必要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0).

[5]伍雍谊.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6]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作者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

上一篇:舞台实践中音乐审美活动的链接 下一篇:论山西民居木雕艺术的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