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乐学思想对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应用

时间:2022-10-20 12:47:08

孔子的乐学思想对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应用

摘 要:《论语》中所体现的孔子的乐学思想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乐学思想是与乐教联系在一起的,它提倡学习过程本身就充满乐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乐学思想在中职学校教育教学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乐学;中职学校;教育教学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早且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早在两千多年前,他就提出并实践将情感渗透到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中获得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这种思想由他的弟子加以记录、整理,记载于《论语》一书之中,成为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的乐学思想对我国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有着有益的启示和巨大的借鉴意义。

一、孔子的乐学思想

(一)乐学是与乐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孔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他以教为乐,热爱教育事业。认为对待学生应该“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悔乎?”(《宪问》)。主张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发挥积极地主导作用,认为教师只有做到乐学、乐教,才能促进学生的乐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孔子的乐教之“乐”转化为学生的乐学之“乐”。在《论语・子罕》篇里,孔子弟子颜回曾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记述了孔子不仅乐教而且善教的实践活动。

(二)学习过程本身充满乐趣。《论语》开篇第一句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这句话就揭示了学习过程本身应该充满乐趣,让学生从中获得情感的满足。孔子认为学习本身应该是快乐之事。特别是《论语・雍也》篇,孔子称赞得意弟子颜回以学为乐、乐在学中的求学之道时,云:“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从中足以可见孔子对颜回的乐学乐道精神的赞扬。在《论语・述而》篇里,孔子曾谈到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这种快乐情绪体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甚至达到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的境界。孔子及其弟子在身居陋巷、生活极端低谷、困厄之境况下竟然“忘食、忘忧、不改其乐”,这岂不是孔颜所感悟到学习过程的无穷乐趣和幸福?

(三)乐学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重要作用。学生学习感到快乐时才能积极促进其学习活动,强化其学习效果。这种观点于《论语・雍也》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句中得到集中体现。孔子把治学分为三个境界:知学、好学、乐学,他把乐学奉为学习的最高境界,可见乐学的重要作用。孔子认为,缺乏情感因素激励的“知学”者,不如带有情感因素激励的“好学”者和“乐学”者;“好学”者和“乐学”者之间也有差距,“乐学”在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方面比“好学”更胜一筹,所以孔子视“乐学”为学习的最高境界。学生在“乐学”中感到真正的快乐,这种快乐又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强化学习效果,实现良性循环。

二、孔子乐学思想对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应用

(一)教师方面。教师的乐教、善教对学生的乐学起到主导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地在传授知识、技能、传播思想的同时,伴以积极地情感,从而突出情知交融所产生的教学魅力。

(一)注重创设一定的愉悦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孔子教学时,常是边弹琴边讲授,使学生陶醉在美妙的情境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礼仪道德、文化知识的熏陶。《论语》中有不少关于孔子及其弟子“弹琴”“鼓瑟”“击磬”“弦歌”的记载,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学生怎会不感兴趣呢?我们常规的课堂教学,往往采用灌输性的讲授方式,不考虑设置愉悦的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而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下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这种现状应该改变,现代教学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上应善于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创设和谐美好的课堂,使我们的课堂变为美好而灿烂的艺术创造。

(二)注重教学民主。《论语・先进》篇记载了孔子和弟子的一次谈话式教学,在美妙的音乐旋律中启发学生各言其志。他教学态度谦和、民主、诚恳、有爱,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畅所欲言的机会,不加干涉。教学气氛轻松和谐,易于激起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我们现在的教学正在从权威性向民主性过渡。教师也是人,总有犯错误的时候,如果学生一味地接受老师的教学内容,势必会吸收一些错误的信息,这些错误的信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再则是长此以往,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不能很好的接受新事物,很容易泯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民主性的教学学生和教师关系和谐,共同商讨班级活动和教学,有助于培养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而且有利于调动学习的欲望。

(三)善于表扬鼓励。当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聪明才智或进步时,孔子总是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如他表扬子夏“起予者商也”,称赞子贡“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赞扬颜回“闻一以知十”(《论语・公冶长》)等,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的习惯,使他们乐死不疲。一些教师在课堂中不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特别是对一些成绩较差的学困生。心理学的期望效应表明,教师积极地期望会带来学生的成功,而教师对这些学困生消极的期望,发现不到他们生活的闪光点,久而久之,学生则会自暴自弃。因此,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人总有优点和缺点,不是学生没有优点,而是缺乏善于发现优点的眼睛。

参考文献:

[1]秦晓春.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教学的启示[J].玉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

[2]毕昌萍,陈湘舸.《论语》的“乐学论”解读[J].学术探索,2010(3).

上一篇:培养学困生英语学习信心的策略 下一篇:抓住动情点 我手写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