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科举制度的特征和影响

时间:2022-10-20 12:24:46

浅谈中国科举制度的特征和影响

[摘要] 我国的科举制度创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而延续至元、明、清,前后经历了1300年之久。科举制度废除100年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统治者禁锢人民思想的工具,这样的说法固然有其合理之处,但不可否认它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大的作用,甚至对世界的考试制度有过一定的影响,本文试图从历史的角度,立足于科举制度本身,对其特征及其正负两方面对于社会的影响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 科举制度 特征 影响

从历史上看,科举制度从产生到衰落,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从文化渊源上看,科举制度无疑是儒家所崇尚的,“大一统”观念与精英治国思想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演化的产物,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第二,从选才方式与选才原则上看,科举制度以考试为核心,分科设目,面向社会,公开考试,从某种意义上是公平竞争。择优录取,某种意义上具有现代大规模教育考试的特征。

第三,就其发展轨迹与功能变迁而言,科举制度经历了创立、发展、鼎盛与衰亡的历史进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由于受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以及大规模教育考试发展内在机制的制约,科举制度逐渐为国家选举良才的途径蜕变为人才成长的桎梏。

总的来说,科举制度从创立、发展、鼎盛到走向衰亡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其千秋功过和演变规律,引起了后人们的众多的议论。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一文中就有“科举制度发展到范进、孔乙己的时代确已弊多利少,然而这种历史的蜕变也是非常深刻的,蜕变何以发生?有无避免的可能?一切修补的努力是怎么失败的?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全世界所有的人都知道中国有四大发明,有人则把中国的科举制度当成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也充分说明了中国的科举制度的广泛影响。当然任何制度都会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科举制度也不例外。下面简要论述其正负面的影响:

第一,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方法日趋完善。我国科举考试初期的分科分类选拔人才的考试的标准与方法经长期的发展,汲取了前世诸多选拔人才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更用利于封建统治者选拔各类人才,遏制了高门大族对选举的垄断,而使一些出身寒门的庶族地主可以沿着这个阶梯取得参预政权的机会,也使真正的一些有才能的人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从而实现自己的抱负。也使国家受益,封建统治者网罗了大批的人才,“科举制度绵延数千年,共产生了数百万名举人,近11万名进士,700多个状元,其中有许多治国安邦的政治家,文采灿烂的艺术家、文学家”。 这也使封建统治者对国家进行有效的统治,选拔了各类的人才也有利于社会的综合发展,后来的中国所创造的领先于世界的灿烂的文化,无疑与科举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二,选拔官吏有了文化作为依据,从而能够选拔素质较高的人才。比如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大类。常科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酸(算学)、俊士、进士”等五十多种。各科考试的内容、方式和录取标准都不相同,如秀才科试方略策五道,及第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四等;明经科先帖文,后口试,经文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及第亦四等;……常科分两级:“乡试和省试。”虽然考试内容可能是有些死板,但在当时的社会做到这样无疑已经是进步的了,这样的话就有利于封建统治者从参加考试的人选出真正的有真材实学的人进入朝廷做官,这不得不说是统治者的高明之处,培养了高素质的治国的栋梁之材。

第三,科举制度使读书成为一种潮流。科举制度的确立在中国的古代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因为社会中的人们从科举中得到的不仅有政治上的特权,而且还有经济上的利益。而历代统治者也竭力通过科举笼络知识分子,在宋真宗《劝学文》中有:“福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一日科举及第后,迅速获取经济利益的真实写照。科举及第带来的巨大的经济与政治利益,是社会中有“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还有的人把“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称为人生四大喜,这也充分说明了科举制度在当时已植根于中国社会的土壤,渗透进知识分子的灵魂。

第四,对国际社会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科举制度,长存1300多年,不仅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且对国际社会也起了一定的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等都曾仿照中国实行科举制。在西方,有人称它是“人类所发展出的选择公仆的方法中,最奇特最令人赞赏的方法”。美国学者艾尔曼认为:“科举制不仅对中国有意义,它对全世界都有意义。” “英国考试制度可以说是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影响”。也有人说现代西方的文官考试制度是在模仿中国的科举制。

但是科举制当然有它的弊端,创立于隋朝的科举制度,随着历史的前进,科举制度的弊端暴露的愈益明显。

唐代科举考试主要考诗赋和儒家经典,诗赋在考场统一出题,对声韵乃至字数都有严格规定,考儒家经典的重要方式是帖经合墨义。宋袭唐制,也采用同样的形式。科举制在为当时的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同时,也无疑麻木僵化了一些人才。而到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究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文在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中沿用了五百年,在这时期,所有的名人学者无不花费极大的心力研习它,几乎没有知识分子不受其熏染,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可以说它象征着僵化、刻板、陈腐和误国误人,从而把知识分子引向一条彻底脱离现实的道路,可以说这时的科举制度已经弊端重生,再也不适用于当时的社会发展,也再也不符合当时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某种意义上说腐朽的科举制导致了后来中国在世界范围的落后,导致了在倍受侵略的近代中国,清光绪帝于1905年9月2日正式下诏全面废除了科举制,一纸诏书,宣布了实行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永久地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科举制度的废除也是这项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可以说是一场教育革命,也可以说是一场政治变革。

在科举制废除一百余年的今天,深刻的反思科举制度带来的中国社会的变迁以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总结科举制的千秋功罪,对于现代中国文化和中国考试制度无疑还是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余秋雨.《山居笔记》.文汇出版社,1998.227.

[2]姚汉荣.《中国古代文化制度简史》.学林出版社,1992.

[3]马永华.《科举制度中的积极因素及其对当今考试改革的启示之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4]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东方的遗产》.东方出版社,转引自《中国科举制度研究》,1999.950.

[5]《新京报》.2005-9-9.转引自《日报》电子版,2006-3-20.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大学文学院)

上一篇:浅析正当防卫制度 下一篇:浅析提单是否是物权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