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权益立法必要性探究

时间:2022-10-19 11:09:08

农民工权益立法必要性探究

摘要:“可以制定适用于农民工的单项条例、地方性法规和行业性、区域性劳动标准;在已有文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农民工权益保护法》。”中华全国总工会在2004年向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提交的《关于农民工合法权益维护的有关情况及建议》中提出上述建议。一些学者提出,应该根据我国国情,制定保护农民工的专门法律,并为此出谋划策。笔者对此作出理论探讨。

关键词:农民工权利;立法歧视;专门性立法;法益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8-093-01

一、农民工权利保护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工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国务院研究室近日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农民工在我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8%,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2%,已成为支撑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工进城就业促进了城镇经济和社会繁荣,但农民工的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工资被拖欠、克扣甚至被赖掉的现象时有发生,工作生活环境恶劣、超时超强度劳动等问题时有发生,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

二、农民工权利的性质解析

原始意义上的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而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它兼有农民与工人二者的双重身份,主要指在第二、第三产业中务工的农民。一是持有农村户口,但在城市、乡镇企事业单位工作;二是拥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而以在城镇务工所得为主要谋生手段及生活来源;三是工作生活居所不稳定具有流动性,其生活工作居住总是随着务工场所的变化而改变。新出现的一种理论将农民工称为“新市民”改变了以前对“外来务工”、“农民工”的歧视现象,是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上将农民工真正融入了市民的生活,加快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这种排除歧视性含义的定义方式也必将成为以后农民工专门立法的定义趋势。而农民工群体定义的变化也必将直接导致其法律地位所决定的其应当享受的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迥异。

农民工的权利保障问题首先是一个维度下的问题,无论是统一性的立法或是区域性的立法,是一般性立法或是专门性立法都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基本人权问题。我们认为农民工基本权利应当按照1946年《世界人权宣言》系统性提出的基本人权来定义,包括:劳动权、同工同酬权、享有社会保障权、工会权、休息权、教育权、享受维持本人及其家庭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准的权利、自由参加社会文化生活的权利。

三、专门立法必要性释疑

我国法学理论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为保护特殊人群的利益所进行的专门性立法在对主体的界定上体现的是一种歧视思想,而这种歧视思想在本质上即将特殊群体与一般人群割裂开,特殊性立法在立法之初就已经违背了人权的平等性原则。

专门性立法是指针对某一特定群体权利或为了保护不特定多数人的特定权利的立法模式。专门性立法的目的在于保障特定人群或特定权利不受侵害,无论保障的是特定人群或是特定权利,其强调的都是权利的保障,并非强调某一特定主体,特定主体仅仅起到一个限制保护权利外延的作用。这里的两类法益是指:因设立农民工权益保障专门立法所导致的形式上的歧视性对农民工尊严的损害,与实体权利上因为立法缺位所造成的损害。我们认为,农民工的生存权尚为解决,一味地强调并不存在的歧视性因素是不切实际的观点。

(一) 维护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

明确农民工的法律维权方式,给农民工一条合法的积极的维权方式,避免了这个特殊群体采用过激手段维护自身权利的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其缓解了因贫富差距悬殊、权利义务不平等所造成的心理压力,使其前列的逆反情绪得到缓和,从一个侧面降低了刑事犯罪率,并达到促进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二) 消除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

通过专门立法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系统是保障农民工最低生活水平的基石,而为了达到提高行政主管部门行政效率的目的,为了从法律上明确社保制度对农民工群体的保护,专门性立法制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法律手段消除制度上的不利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有利于从更多方面保证进城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一样平等地享受各种福利待遇和政策优惠。这在事实上能减轻或消除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带来的不利影响。

四、结语

通过专门性农民工权利保障立法,对于新市民们对于自主维权成功信心的提升有极大帮助。为农民工立法其实体现了政府对于农民工这一群体在城市中位置的一种认同,而以法律的形式对农民工的诸多权益予以确认,通过专门性立法可以显著降低农民工维权体系中各个阶段的诉讼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司法资源的损耗。

通过制定一部专门性立法可以避免各地进行重复立法的资源损耗。在司法实践方面,由于每个法官对涉及农民工权利保障的诸法条选取和如何理解的差异性,造成判决不一致导致的诉讼过程的延长。通过专门立法对农民工实体权利的明确,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可以大幅降低立法成本和司法资源的耗费。由于农民工对散布于各部门法中法律的不熟悉所导致的维权诉讼成本的提升,有可能被动地丧失部分权力的请求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实质上的不平等。

参考文献

[1]李 强.城市农民工的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J].新视野,2001,(5).

[2]兰建勇等.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机制研究[J].河北法学.

上一篇:从考试制度现状看中国考试立法 下一篇:精神病人刑事责任问题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