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0-19 10:18:52

浅谈初中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知识大爆炸的今天,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为了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的需求,教育正在经历着从记忆型教育向信息型教育、能力型教育的转变,让学生从记忆信息的樊篱中解脱出来,转向对信息的应用和创新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21世纪教育的新命题是信息教育,信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使学生的信息能力成为同听、说、读、写、算一样重要的、为学生成长服务的基础能力。正因为此,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指出:“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能力是针对信息而言的,是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所应具有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利用能力、信息识别能力、信息分析综合能力等。信息能力是现代创新型人才所必备的能力,是综合型的能力。如何使信息技术课真正为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服务呢?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注重课堂教学设计,根据课时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流程。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该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的作用,正确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教学工作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育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这种发现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可是,在目前为提高中学生信息能力而开设的初中信息课上,以“讲解”——“演示”——“模仿练习”为模式的课堂类型还占据着半壁江山;单纯以计算机使用、软件操作为教学重要内容的还大行其道,中学生们课堂笔记本上的操作步骤也还是那么触目惊心。这种课堂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实用”,教师备课、处理教材时像阅读“软件使用说明书”,而课堂则像“电脑培训班”。中学生年龄特点决定的对知识的探索欲得不到满足,学习的自主性得不到发展,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留给了中学生信息教学等同于电脑操作、会操作一款或几款软件就等于信息知识过关等错误认识。

如何扭转局面,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学习充满期待、对课堂积极参与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具体的说就是教师设计的教学流程,是否从实际出发,从吸引学生参与出发。操作时要因课时内容而定,信息技术课程中,有理论型课时安排,有操作型课程内容,有客观命令的记忆,更有主观的设计制作、综合应用……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区别对待,设计出新颖、实用、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流程。

比如,在教学辽师大版七年级《信息技术》第七课《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网络娱乐软件》前,备课时我努力回忆自己首次使用QQ音乐播放器的情形,结果发现当初即没有学习教材,也没有软件使用说明,依靠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生活实际(如“”代表暂停,“■”代表停止,这是所有具备播放功能的电子产品的通用符号)就完全可以使用软件了,基于这种分析,课堂上我没有故作高深地设置疑难、演示操作,而是先播放了一段音乐,然后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得到软件的安装程序,进而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探索界面中各按钮的功能,收听音乐。学生没有注意到的功能再以“帮老师解决难题”的形式,加以引导。学生掌握这款播放器后,我又在教材以外选择了两款播放软件让学生试用并加以比较。短短的四十分钟中,学生兴趣盎然,不但掌握了软件的使用方法,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感受到了很多课本以外的东西:软件操作要胆大心细,充满探索精神;功能相似的软件各有得失,使用者可以灵活选择;软件开发是新兴的服务行业,开发者要为用户提供更贴心、更人本的服务……

信息课学习中,教师要多设计指导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探索研究问题的环节,吸引学生更多更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进行整合,提升学生信息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改善和营造新的教学环境,实现“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从而在培养学生良好信息能力方面取得成效。就信息技术本身而言,如同语文和英语一样,具有工具性的特点。这就使得信息技术课能够进行跨学科教学,在知识技能使用中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创造能力。例如将打字练习与英语单词相结合;利用Photoshop软件进行美术作品创作;用excel进行班级成绩分析形成统计图等。通过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整合学科知识,实现在同一知识点上不同方向、不同侧重点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意识,提高信息技术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整合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环境,发展学生个性与特长,培养探索能力。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要出发,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自由选择学习环境。学科教材的内容、教学进度、知识顺序,知识的难易程度等,通过整合研究,形成拓展性的网状学习环境。在这种“网状环境”中,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水平和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学习。另一方面适合学生进行“独立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为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肥沃的土壤,进行独立探究式的学习。对中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可能并不在于探索到什么成果,而在于养成良好的习惯,即自信地独立地思考问题并敢于发表自己想法的习惯。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可以创建和提供一个共享、协作的网络学习平台,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子学习环境。在这个平台上,学习者之间进行平等的讨论和交流,除了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共同协商和辩论,形成共有的评判理论与观点。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一方面学习者思维和智慧得以群体共享、相互促进、集体提升;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品质,使学生懂得平等协作的重要性。这是一个人在世界生存和参与构筑未来竞争与合作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上一篇:新课标下小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下一篇:新课改下自主探究式学习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