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实验教学之“唱诗”课

时间:2022-10-19 10:18:28

诗歌实验教学之“唱诗”课

《尚书・尧典》曰:“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诗歌在中国古代,至少在唐宋之前都是可以唱的,可见,古诗文演唱吟诵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然而,随着诗歌革新运动的开展。诗歌单剩下了“诗”,而“歌”成了诗歌的虚名。特别是后,我国国学文化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导致诗歌教学成为单调的讲解课,而学生面对古诗,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最终的结果是,只能背诵、默写,死记老师的讲解。不能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这恰恰丧失了诗歌创作者本来的意图。

从语言因素讲。汉语是一种高度音乐性的语言,“汉语是元音占优势的语言,而又有声调的区别。这样就使它特别富于音乐性”。诗歌更是如此,比如“唐律诗……是汉语诗歌既脱离了音乐又达到了自身音乐化的极致的产物”。

从另一方面说,唱诗其实就是吟诗。就是唱歌,但唱诗又不完全是唱歌,其所不同予唱歌者,乃是因为唱诗之所唱为具有高度思想性、艺术性并经历了千百年历史检验的中国经典诗歌,更为重要的是,唱诗是对吟诵的继承和发展。唱诗的目的是能更深入体会其情感和韵味。诗与歌的结合,可以提升背诗的兴趣。以适当的歌曲搭配诗,可以领略诗歌之美。同时,可以借着学生对歌曲的喜爱,提高背诗的兴趣,而且学生一旦掌握此方法,当找到合适的歌曲后,只要是字数相合的诗,几乎都能适用配唱。

因此,在本学期学习《古代诗歌四首》时,笔者首先参考了国内一些名师的教学方案,仔细比较后,选择了其中一首《观沧海》作为实验篇目。选择此篇,原因有二:一是曹操的诗歌往往气势恢宏、慷慨悲壮,易于演唱。二是早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已经有了《短歌行》的演唱,这首诗在演唱中将诗人悲壮、豪迈的气势展现的淋漓尽致,而此诗与《观沧海》在气势上相通,学生演绎起来比较容易把握。

下面为教学设计:

1 教学对象:七年级十五、十六班

2 教学人数:92人

3 教学时间:唱诗:二节课(将视觉与听觉艺术相结合)

4 活动设计:

(1)听《三国演义・短歌行》的演唱,体会并品味当中意境。

这一环节在设计时。旨在让学生在没有老师讲解的情况下,通过听演唱的形式理解诗歌意境,体会唱诗的好处,激发学生唱诗的兴趣和大胆尝试的勇气。

通过听、看,学生们很快举手发言。认为《短歌行》的主人公想表达的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前八句中表现的是曹操的愁,即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后面诗句,表面来看是曹操在抒发个人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实际上是在告诉各位贤能,人生苦短,你们要抓紧时间实现抱负。

对于诗中曹操表现出的悲壮的感情基调,学生们在听的过程中已经深深感受到,再结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一下子明白了曹操的悲壮实际上不是伤心,而是他用来招揽人才的一种手段,他希望用这种情感打开那些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以此可见曹操的聪明智慧。而诗歌再延长到最后几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时,诗人的感情达到最高潮状态,学生们此时不但感受到了,有的还说简直感同身受,似乎一个立体的曹操就站在自己面前讲述自己的宏大志向。对这首乐府诗的赏析。到此已经完全达到了目的。短短一节课,学生们学习诗歌的兴趣高涨了不少,而且80%以上学生实现了即时记忆。

(2)第二节课上课前:学生们结合学案先看《观沧海》写作的背景,然后请学生收集歌曲,找到符合字数、句数的旋律,和老师一起将收集来的歌曲按适合的类别作一番整理,曲调与字数不适合者淘汰。经过整理后。主要有《沧海一声笑》、《曹操》、《精忠报国》、《向天再借五百年》等歌曲。

(3)分组进行课下练习。在课前,已经将班级学生分成4大组,课上每组派一个代表演唱自己所选旋律下的《观沧海》,然后进行评比。

(41课堂实践。第二节课前半节课主要是学生们分组演唱《观沧海》。选择《沧海一声笑》旋律的较多,在演唱过程中,学生们首先能迅速的将诗歌内容背诵下来,然后将诗歌想表现的悲壮、慷慨之情展现出来。有一组在唱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时,还很有创意的将《沧海一声笑》与《双节棍》结合起来,用RAP演唱,虽然没有将这几句诗歌恢弘的气势展现出来,但是这种古典与现代的结合却给人一个启示:既然流行音乐可以多个版本,古诗词是不是也可以多角度理解,多角度演绎呢?比如,编成诗剧,在舞台上演绎。可以说,在这节课上,学生的表现又给诗歌教学打开了又一扇窗。

(5)感悟、赏析诗歌。在唱完后,学生们纷纷谈自己对此诗的理解,认为此诗在演唱中,自己能基本掌握诗人想表达的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而且诗人用景物抒发心中情感,特别是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他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但是,对于诗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学生理解起来非常有难度,因此,在唱诗时,也很难将大海吞吐日月、诗人广博的胸襟表现出来。为了解决这个困难,可让学生结合上下旬以及诗歌中的时间斟酌这几句的意境。学生慢慢体会到这几句是诗人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表现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

(6)分组背诵。演唱结束后,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按照唱诗的形式背诵,一组按照常规直接背诵。结果,前一组效果、效率都高于后一组。可见,唱诗课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实行的。

但是,诸事有利必有弊,唱诗课同样如此。通过这首诗的实践,笔者发现,一些比较具体的、叙事性或者抒情性较强的诗歌在演唱时是较好掌握的,但是对于一些抽象的内容则不适宜于演唱。因此,诗歌教学不能一刀切。应该按照具体内容具体分析,这样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也符合教学规律。

上一篇:闲暇聊茶 第9期 下一篇:古代诗文中的“载愁”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