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中的设问探究

时间:2022-10-19 10:17:32

高中数学课堂中的设问探究

随着重庆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全省乃至全国的中学都在开展新课程下的课堂改革,都在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培养学生智能的新途径。但观念的转变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要真正贯彻落实、组织实施可能难度还很大,尤其是操作层面难度更大。不论是以“三段式”教学模式,还是“3+1”教学模式,我觉得贯穿整个教学改革思想是改变了原来以讲为主、讲练结合的模式,大多采用边讲边问、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探究及反思为主要手段,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为主,这就对课堂提问这一基本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不仅起着传统教学中传递反馈信息、检测教学效果的作用,还应起启发引导、培养创新的作用,甚至还应从“师问生”的单一形式变为“生问师”、“生问生”等多种形式,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为此提问要根据以下原则:

1 提问要循序渐进层层推进。同时注意启发性。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通过提问、解疑的思维过程,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要注意设计展现思维过程的提问,不应满足学生根据初步印象得出的判断,而要强调学生说明怎样分析理解的道理。难易适中,注意目的性。课堂提问的目的必须清楚、明确。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设计目的性明确的提问。比如:复习型提问,包括对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和方法的回忆;理解型提问;应用型提问;评价型提问等等。问题的设计要按照课程的逻辑循序渐进,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序,循序而问,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理解掌握结论,如果前后颠倒,信口提问,只会扰乱学生的思维顺序。

2 提问要新颖有创意,注意趣味性。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老调重弹”,那么学生就不可能被吸引。相反,如果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使学生有新奇之感,那么他们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3 提问要精心设计。注中间题和知识的科学性。课堂上问题的设计必须准确、清楚,符合学生认知特点,适应学生认识水平,切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问题。问题的答案应该是确切和唯一的,即使是发散性问题,其答案的范围也应在教师预料之中,要避免答案不确定或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数学老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比如:“观察这两列数列,发现了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学生不好回答。究竟是问每列数列相邻两项之间的数量关系,还是指两列数列对应项之间的数量关系呢是研究每列数列趋向无穷时的特征,还是考虑每列数列之和趋向某一常数?又比如:“看到此题,你能想到什么?”这样的提问,学生也不好回答,在数学课堂中提问要严谨,要经过自己认真打磨深思熟虑方能拿来用之。

4 提问要把握难度。标高适中。切合教学实际。在这一点上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其次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找到问题的切入口。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它们的关系是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而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若问题过易,则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若问题太难,则不能使学生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使学生失去信心,使提问失去价值。我认为他们是在“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在知识的“增长点”上设问的。这样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的巩固,也有利于将新知识同化,使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如学习了二次函数和单调性后,在复习时,就可以提这样的问题?①已知?在上单调递减,那么的取值范围是什么?这一设问是在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上,学生会主动地去探索问题。等问题解决了,再进一步问:②改函数为又如何?学生在新的已知区上又进行新的思考,最终②也解决了。接着又再问:③如果改已知函数为又如何?这个问题很大,但由于是在新的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交汇点上进行的提问,问题也马上得到了解决,这样的提问深度恰到好处,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得着“果子”。这必将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知识结构。问题的设置应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及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注意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由小到大,层层递进。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最后向“已知区”转化达到理想的教学效问题的设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能被学生所接受,又要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问在学生“应发而未发”之前,问在“似懂非懂”之处,问在“学生无疑有疑”之间。这就是问的艺术。

5 增强跨度“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提问的设计应有较大的思维容量。且应抓住关键,扣准重点。应多提一些有开放性、探索性、跨度大、一题多解的问题,但并不一定要难题。在引入双曲线的概念时,教师可先复习椭圆的概念:“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常数的点的轨迹及其方程是怎样得到的”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问:“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差为常数的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其标准方程又是什么”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信息反馈的重要手段,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课堂上恰当设问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落实启发式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为此在上好一堂优秀的课必须在课堂提问上下工夫。

上一篇:提高高三化学教学效率的策略 下一篇: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