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阴阳理论对传统美学的影响

时间:2022-10-19 07:44:24

浅谈阴阳理论对传统美学的影响

【摘要】:万事万物,有阴就有阳,阴阳,是一对互相对立,但却又彼此依存的两个对立面,明程允升在《幼学琼林》中说道:“孤影则不生,独阳则不长,故天地配以阴阳”。阴阳,在传统思维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对大自然的认知,尤其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更是如此。

[关键字]:《周易》;阴阳;传统美学

1、何谓阴阳

《周易系辞》中说道:“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之,成之者性之”,阴阳之道,即大自然中万事万物的对立之道,大自然中的事物,无不存在着这种对立之道,有向阳面,自然就有背阴面,有好,自然就有坏,有善自然就有恶,事物普遍的存在着这种互相对立的两种属性,阴阳相反相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根源,它源自于古代中国人民对大自然的观察与总结。老子的《道德经》中曾言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其中的“一”为太极,“二”则为阴阳,“三”呢,则是指阴阳交替配合,总的来说即为道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调和则生万物。这是一种更为客观的世界观、人生观。

2、阴阳理论的发展史

阴阳理论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一种哲学观念之一,可以说它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有的学者表明阴阳学说源于氏族社会人类对自然界星象的观测而产生,远古时期,人们受到大自然方方面面的制约,人们基本上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因而,人们自然而然的就会开始尝试观察自然,并从中找寻规律,而日月的交替,则让人们产生了最初的阴阳的概念。

但阴阳观念正式提出来则是在西周末期由伯阳父提出,他认为阴阳即是存在与天地间的两种气,清气为阳,浊气为阴,他也借此阴阳相互交感来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这也是首次阴阳观念沾染了哲学的意义。至春秋时期,老子集前人的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的理论,至此中国阴阳理论终于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富含哲学意味的理论。《道德经》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体系的哲学著作,它结合阴阳,论述了“道”的概念,对中国人的基本道德观与为人处世的道理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说到《道德经》,不得不提的还有《易经》,有人说《易经》由伏羲八卦演变而来,这不无道理,伏羲八卦为所有阴阳理论的基石,是我国先民在与大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对大自然观察,认知的过程的一个记录,《易经》继承了夏朝的《连山易》与商朝的《归藏易》,至于《易经》的成书时间,目前各学者暂未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有说成书于西周文王之手的,有说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各有依据,这个问题暂代考核,但可以确定的是,现今流传的《易经》则是为孔子经过整理注释之后出现的,那么《易经》与《道德经》又有何区别呢?《道德经》讲无和有,《易经》讲阴阳。阴阳属于《道德经》第一章里“有”的范畴。《道德经》第一章里的“无”、“有”、“万物”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有”指“一二三”,是与虚无相对的实有之理,在形而上,而万物是阴阳交后产生的,在形而下。太极是一,是气;阴阳是二,也是气;阴阳交感是三,还是气,都叫“有”。只是这个“三”因交感落入了先天之后,但对于万物而言,“三”无疑是后天中的先天,仍在形而上,为万物之母。《易经》与《道德经》是相通的,只是在范围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

3、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阴阳思维

3.1x色中的阴阳理论

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阴阳理论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主导地位。传统的绘画注重整体画面的意境以及对精神情怀的表达,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怀、意志和气韵。而这些意境的表达,多由颜色进行烘托。中国的古代色彩观实质上就是一种哲学认知的哲学色彩观。中国很早就有就有“五色”的说法,以“五色”来代表所有的颜色。先秦手工艺名著《周礼 考工记》中记载到:“画绩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南方谓之赤,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这里将色彩与四方天地相结合起来,至此,中国的色彩观中五色的观念,第一次与阴阳五行理论有机的结合了起来,也表明了中国古代色彩观与古代哲学认知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这也奠定了中国绘画色彩的符号性、功能性特征。

儒学中的重要理论“中庸”对中国古代色彩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庸”之道,在于让事物在和谐统一中获得发展。当这一理论体现在色彩美学上时,它们体现的方面更多的是在五色以及五色相生的间色之中追求统一,在色彩关间追求和谐而不是单纯的强调某种颜色的出彩。相对于儒家,老庄提出的道是指宇宙万物的本源,追求天道自然,道家对自然美的认知则要更加的精辟。因为道家在物质生活中追求“清心寡欲,淡泊无为”的思想。这也促成了道家的色彩观从古至今都是“无色而五色成焉”。道家的这种向往大自然、追求淡雅素净美的色彩观念,也正是道家追求道法自然,阴阳交融的的一种体现。

3.2水墨画中的阴阳思维

在中国的古典绘画长廊中,水墨画可谓占据了大量的篇幅。水墨画,看名字就知道,这是由水与墨经过不同比例调配出来的不同浓度的墨汁从而进行绘画的创作。基本的水墨画只包含了简单的黑白二色,相传水墨画始于唐代而盛于宋代,以笔法为指导,综合运用墨水的浓淡比例,来进行绘画的创作,“墨即是色”就是对水墨画的最好诠释。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道:“运墨而五色具”,因而评价一幅水墨画的最好标准就是对笔墨浓淡的的运用。因而,在一幅水墨画中,无处不充斥了古人对阴阳理论的理解。不仅仅是笔墨浓淡,在一幅水墨画中几乎全部是由水与墨去组合完成。因而,从某种层面上,我们可以将水墨理解为阴阳,在一幅水墨画中,只要有水墨则万物皆可跃然纸上。无论是有生命的草木、虫鱼、鸟兽,还是无生命的山石、流水,甚至是明暗、光影等看得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存在的事物,皆可用水墨,表现在宣纸上。如郑板桥所绘的竹子,将风画的真真切切,站在画前,宛如一股清风扑面而来,这便是大师,使人如身临其境。水墨画,将阴阳的理论,完美的融合到每一副水墨画中,使人观一幅水墨画就如在观一条阴阳的法则,各个画家对阴阳的理解不一致,因而在他们的画中,阴阳的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

[参考文献]:

1.李廉:《周易的思想与逻辑》,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

2.崔完植:《周易》,惠圆出版社,1993年.

作者简介:彭娟,女,湖南省吉首市,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5级硕士,美术学国画

上一篇:网络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研究 下一篇:浅析IDC机房热泵制冷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