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技活动中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

时间:2022-10-19 06:59:31

浅谈科技活动中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

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素质主要内容包括: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概念和科学精神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中显得特别重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的重要方面。培养科学兴趣应该具有启发性、激励性、比较性、展示性、开放性特点。也就是在科技活动中,科技活动指导者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时应该注意过程的启发性,要注重过程的激励性,注重学生成果的比较性和展示性,注重开放性。

科技活动科学兴趣特点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指出了公民应有一定的科学素质。科学素质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受教育及周围的环境影响形成的,对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是科学素质启蒙教育的最佳时期。但现阶段,我国的学生的科学素质相当薄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以及社会环境所造成的。其次是教育工作者的意识落后。现在的学生将是明天建设国家的主力军,他们的科学素质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科学技术的兴衰,影响国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现代科学教育总是要把当今最新的科技信息传播给青少年学生,传播的最佳途径就是通过学校的科技活动。因此,学校科技活动的开展给广大科技活动工作者提供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广阔空间,这就要求科技教育工作者在引导学生从事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科学实验方法及科学操作技能,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

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素质是指对在日常生活、社会事务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其主要内容包括: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概念和科学精神四个方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你做什么事情,只有你爱好它,对它有兴趣,你才会全身心地去做好它。在科技活动中首先是让学生获得兴趣,让学生做自己喜爱的科技活动。其次,才能谈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问题,也就是说科学思想和方法必须以学生喜爱的科学活动为桥梁。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中显得特别重要。那么在科技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有哪些特点呢?

我认为,在学生的科技活动中,当学生观察时科技教育工件者在鼓励的同时关注其行为取向,当学生探究时我们应该诚恳支持友好协助,当学生提问时我们应当尽量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答案,当学生有所发现时我们应当积极表扬赞赏。由此看来,科学兴趣的培养有很多情感因素和心理因素,这一培养的过程应该具有启发性、激励性、比较性、展示性、开放性的特点。

一、在科技活动中,科技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时应该注意过程的启发性

学生对自然中的一切现象都报有极其浓厚的兴趣,他们在有意无意中从事的科学活动也极频繁,只是我们在发现时没有及时予以重视,使其固有的积极因素在不同程度上逐渐淡化了。因此,在科技活动中,我们应该在活动中让科技教育工件者和学生一起观察、一起记录、一起讨论,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协助学生进行探索性活动。这就是遵循了教育的启发性。其结果是学生兴趣越来越浓,爱好越来越广。

如化石课题研究,当学生从养正中学后山发现大量的化石时,我们对学生的发现表现了极大的关注。从计划的制订,到活动的整个过程,指导老师都参与,这给学生极大的鼓舞。学生的兴趣提高了,研究的积极性也增加了。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不断有学生加入,从当初的十二人,到后面的三百多人,这些都说明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得到了培养。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收集化石标本,去相关部门查阅县志,走访一些专家,最后拟定相关论文参加湖南省青少年创新大赛,分别获得省一等奖和二等奖。这些都无不体现了学生的科学兴趣得到了很大提高。

二、在科技活动中,科技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过程的激励性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能够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学生在生活所说的话或所做玩具,只要有一点点科学道理,老师要及时鼓励,甚至嘉奖。学生有了成功的喜悦感,会助长学生的发现欲望。老师如果对学生的发现和提问没有给予激励,没有适时地开发挖掘孩子的科学兴趣和潜能,也没有引导其向更高的层面上发展,就可能使孩子天性中固有的积极因素逐渐消亡了。

如学生在化石的过程中,发现部分物品与其他化石的明显的不同,因此我在学生的讨论会上表扬了这位同学。这时其他同学都纷纷发言,提出自己发现的一些问题,表达自己的一些观点。学生的兴趣上来了,他们主动去查阅相关资料,走访专家,最终认定这些物品是石器,从而揭开了邵阳两处化石地存在大量化石的真正原因。他们的研究成果被收录到邵阳地方志。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可能是异想天开。对于这类问题,我们科技教育工作者要因势利导,不能以冷嘲热讽的方式抹杀学生的提问的积极性。要告诉学生,今天看似不可能的事,只要我们朝这个方向努力,我们都有可能成功。

三、在科技活动中,科技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学生成果的比较性和展示性

一个人往往对自己行为和作品很难做出正确的评价。在需要长期独立观察或活动时,容易滞留不前,兴趣减退。学生心理有一种竞争意识和增胜心理,在教室设计一个科技成果展览台,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当一个同学的作品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赏时。其他同学就会争相参与。从而在学校形成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应用科学、尊重科学的良好学习风气。

教师要给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倾听和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提问,使他们感觉到自己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利提问。这样学生就会思维灵活,越问越爱问。我们在进行科技活动时,将学生的成果收集后,学校设立了专门的学生科技成果展览室。学校所有的科技活动的获奖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每一届的高一新生,学生组织的第一个参观的就是科技成果展览室。这既是对前面学生取得的成果的肯定,同时对新生更是一种激励。

每年的科技节,我们都有一个科技成果和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学生从中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还可以相互借鉴,彼此改进。以此推动延伸拓展学生的科学兴趣。

四、在科技活动中,科技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开放性

在科技活动中,老师要尽量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探索空间,这就是开放性。

第一,活动领域是开放的。科技活动是以项目、课题、主题或问题为中心而展开的探究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探究问题的解决,是科技活动的基本活动。学习是学生自主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等方面的研究问题、项目、专题或主题,通过一系列的自主活动而展开的学习过程。当然,这些研究的问题、项目、专题或主题肯定是学生感兴趣的。

学生可以结合身边、社区、家庭以及社会上所听、所闻、所见、所感兴趣的事,经过筛选、提炼而生成一个切合学生实际的、学生喜欢的、可供研究的课题。如白色垃圾污染问题环境问题,作业如何适度的问题,小学生该不该玩游戏的问题,如何对待学生上网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研究并不一定要教师框定,而且远期的结果也不一定能预见得到,也不需要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作支撑。

科技活动的选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抽象思维能力高低,在低年级可以是师生共同确定为主,高年级则以学生自己确定为主,但前提依然是开放的。整个世界都是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领域。

第二,活动深入层次是开放的。科技活动的学习内容超越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书本中心,是来源于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很多情况下是即时发生的人和事,都可以作为科技活动的学习内容。是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它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十分广阔,涉及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与一般学科课程相比,科技活动在内容上更广泛、更灵活、更富有弹性。

在科技活动中,不同的班级以及不同的学生而言,其具体的活动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活动的具体主题是开放的,它因学生所处的社区背景、自然资源,以及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和问题的不同而不同。只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关联,只要是学生自主地提出或自主选择的活动主题,都可以作为学生进行科技活动的内容。

第三,活动方式、过程是开放的。科技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活动过程具有开放性。在学习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现有的课程资源、自身已有的经验,采取不同的方式。课题研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都是科技活动的基本学习方式,而调查、访问、考察、实验、制作、劳动、服务等都是科技活动中基本的活动。这些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也是因人而异,因情景而异,因任务而异的。科技活动课程的实施并不强求学生固定地采取哪种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通过这种开放的活动过程,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发展创新精神。

第四,活动时空是开放的。在研究活动时间安排上是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的。老师可以单独安排一节课,也可以是半个学习日的节次数,还可以是一个工作日甚至是连续几个工作日的课时数,当然,学生更可以利用节假日这一充分自由的时间。这要看生活中即时发生的事的程度,学生探究实践所不可分割的具体问题的处理程度。在学习活动的空间上,是可以超越课堂、超越年级、超越学校的,更应该加入到广阔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可以是班级的事、自身的事、学校的事、家庭的事、所在社区的事、社会的事、国家的事、世界的事,向社会生活领域和自然环境延伸。学生只要有兴趣,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都可以去亲身探究与实践。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科技活动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指导学生进行科技活动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以此激发学生乐于参加科技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Z\].2006,2.

\[2\]常初芳.国际科技教育进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实施项目总课题组.科技教育创新――在行动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郭正谊等.青少年科技活动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5\]美国科学促进会.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

\[6\]王素.小学科技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赵学漱.中小学科技教育改革\[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4.

\[8\]王素.科学教育评价的探索\[J\].课程研究,2000.

上一篇:埃塞俄比亚ADAMA风场输电线路工程过程典型问题... 下一篇:英语作业布置的多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