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 共建和谐社会

时间:2022-10-19 06:31:58

坚持科学发展 共建和谐社会

[摘 要]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与时俱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6・25”讲话中,总书记进一步拓展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提出了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发展理念。在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强调,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

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基于对当今世界形势的科学分析和我国发展大势的敏锐把握,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这些重大战略思想中,科学发展观起着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作用,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科学发展观的目标选择之一。2007年6月25日,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拓展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提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发展理念。他强调:“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1]2007年10月,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又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2]这是总书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结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所作的新的拓展。

一、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是内在统一的

科学发展观是从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等方面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从社会关系、社会状态等方面反映和检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是从和谐的角度促发展。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为了把发展与和谐更好地统一起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在发展中实现和谐,在和谐中促进发展,以发展保证和谐,以和谐推进发展,这应当成为我们的价值理想和不懈追求。

二、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理想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发展的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并进的社会,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自然长期协调发展的社会。

长期以来,我们党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重要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全局,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赋予了科学社会主义崭新的时代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发展成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更全面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这些重大战略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体现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充分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导。

三、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归结起来就是“四个深刻”、“两个前所未有”,即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国民经济保持着较快的增长,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日益增强,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我国经济虽然总体保持较快增长,但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式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能源、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部分群众生活困难、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消极腐败现象蔓延等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日益增多。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经济社会发展会受到制约,而且社会稳定也会受影响。正如总书记在“6・25”讲话和十七大报告中所言:“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有不少不利因素。”[3]“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4]。发展中的问题正是要在科学发展中逐步解决。实践证明,坚持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治本之策,是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我们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战略机遇与矛盾凸显并存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持用科学发展来促进社会和谐,用社会和谐来保证科学发展,把二者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四、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就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5]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无论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还是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或者是增强国防实力、维护国家安全、促进世界和谐,都要依靠发展。我们必须牢牢抓住21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努力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要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确立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千方百计为困难群众多办实事、好事,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环节、各个当面相协调。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切实加强“四大建设”。

第一,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济处于中心地位,是推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当前经济方面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切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调节差额过大的收入分配,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第二,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主要是发展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有许多工作要做。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努力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排除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不断推进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继续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弘扬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第三,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要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更加主动和自觉地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要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焕发广大文化工作者勇于创新的积极性,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四,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社会建设,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大力发展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事业,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

五、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既是一个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十六大以来党的重大理论创新,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极大地巩固了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中创新理论,又用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十六大以后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科学发展观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所作的一切工作,都是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进行的。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要求和方法谋划工作思路,制定政策措施并付诸实施,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新局面。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一定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3]《人民日报》,2007-6-26(1).

[2][4][5]《人民日报》,2007-10-25(1).

上一篇: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下一篇:新时期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分析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