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辩证思维

时间:2022-07-17 10:51:18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辩证思维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所确定和阐明的一项重大的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和创新。虽然,构建社和谐社会中的社会建设是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并列的“四位一体”的任务,但它又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而确定的总目标、总思路、总战略。可以说,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这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必须坚持辩证思维。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不断解决和化解矛盾的持续过程。其实,我们所谓的“和谐社会”,就是在我国的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被消灭、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历史条件下,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协调好社会关系、解决好社会矛盾,使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稳定、有序、良性的发展状态。所以,我们必须坚持辩证思维,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解决矛盾、化解矛盾。

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正视和不断地解决好我们社会的基本矛盾。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要坚持和贯彻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通过改革开放,使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的发展,创造丰足的物质财富,为社会和谐奠定物质基础。二是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政治制度,使广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财富的主人,特别是必须坚持现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广大人民享有民利、共享自己的劳动成果的制度保证。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同志也强调说:“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绝不能动摇,否则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我们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就很难巩固和加强。”因此,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的不断巩固和发展,是我们党、国家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命根子。很显然,它也是社会和谐的根本前提。

构建和谐社会,还必须正视和不断解决好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这类社会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与阶级、阶层与阶层、群体与群体、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反映和表现。在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对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但它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我们社会中大量存在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人民在其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但也是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的矛盾。只有当我们积极主动地正视和不断化解这类矛盾,才有助于.形成稳定、协调、和谐的人际关系,体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当前,我国人民内部矛盾有多种多样的表现,但又有几种矛盾比较突出,需要高度关注、及时解决。

其一是劳资矛盾。这是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中必然产生、难以回避的矛盾。这种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资矛盾的解决,一般地说,只要按国家法律和政策办事,可以做到劳资两利。但是,也有一些私营和外资企业在劳动条件、工作时间、安全保护和工资福利等方面,不按规定办事,苛刻盘剥,虐待工人。其突出的例子,就是有大批的农民工,做了工,不能按时足额领到工资,大多也没有福利保障。更有甚者,现在仍然有些煤矿,缺少起码的劳动条件和安全措施,去却违法违规进行生产,致使重大事故经常发生,形成大量工人伤亡。如果不改变这种劳资状况,企业和社会如何达到和谐?

其二是干群矛盾。它包括领导和群众、上级和下级、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矛盾。我们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予的,应当用来为人民服务,决不能用来谋取私利。应当说,大多数干部是能够这样要求自己的,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决定的,也是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受群众拥护的原因之一。但是,也有一些干部及其机关,和形式主义严重,高高在上,做官当老爷,脱离群众,有的甚至,腐化堕落。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程度不同地存在的工作作风问题,这比较普遍。例如有些干部和机关衙门作风严重,不关心群众疾苦,不倾听群众呼声,只注重做表面文章,讲排场、摆阔气,坐高档车,盖豪华办公楼,全然不为群众着想。另一种是腐化变质问题,这虽是少数,但影响很坏。它们不一定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又是从人民内部矛盾中衍生出来的。最近几年,虽然反腐败斗争抓的很紧,但是党政干部、案件,尤其是大案、要案和窝案却时有发生,贪污的数额达到数百万、数千万和数亿元的,都不少见。发生在少数党员干部身上消极腐败现象,违背了党的根本宗旨,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极不利于社会和谐。这种干群矛盾的问题,主要是干部的素质和体制、机制问题,必须抓紧抓实,常抓不懈,抓出成效,才有利于社会和谐。

其三是先富和后富或贫富分化的矛盾。近二十多年,我国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实行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这有效地克服了过去分配中长期存在的平均主义问题,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公平。但是,由于复杂的原因,在使一些人和地区先富起来的同时,也过大过快地拉大了收入的差距、贫富的差距、城乡差距和地区发展的差距。现在,一方面,有少数人暴富起来,出现了一批千万和亿万富翁;另一方面,又有上千万尚未完全解决温饱的农民和生活困难的城市平民。我不认为我国已经发生了社会性的两极分化,但是社会贫富分化确实比较明显。据《统计年鉴2004》上的数据,在我国银行十多万亿元私人存款余額中,占总人口5.56%的富人存款,占到了30.04%;而43.81%的穷人存款,仅占5%;有近一半(49.83%)的全国人口,人均存款不到300元。富人居豪宅、坐名车、养二房,一掷万金;而穷人却是“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只有在依法维护全体公民的合法利益和财产的同时,充分利用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协调好社会关系、优化好社会利益结构,努力缩小贫富差距和地区发展差距,才有利于社会和谐。

我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质,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和解决好人民内部矛盾,协调好人民所应当享有而当下又有可能实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利益关系,以形成普遍和谐和生动活泼的社会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也必须正视和不断解决好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过去,我们总以为,人是自然界的主人,总是过分地向自然索取,以为自然资源是无限的,人类实践特别是大工业的力量,可以人化自然,改造一切。然而,人类却由此激化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引起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和资源枯竭,损害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要遵循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总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坚持辩证思维,就是要既唯物又辩证地通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方面面的关系和矛盾;既全面、本质地考察它们的现在,又动态、发展地预见它们的未来,以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全局,以便少走弯路,更有实效,使我们的社会建设更好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发展。

上一篇: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下一篇: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