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职工职业倦怠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时间:2022-10-19 06:13:40

青年教职工职业倦怠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摘要:教师是较易产生职业倦怠的职业。职业倦怠的存在严重地影响着教师身心健康和学生发展。本文就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成因以及个人如何缓解职业倦怠的策略、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教职工;职业倦怠;成因;对策

一 什么是职业倦怠症

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它是一种由工作单调机械无新意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工作者在压力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种疲倦劳累是源自心理的。1974 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首次将职业倦怠一词引入心理学领域。1981 年心理学家马斯乐等人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分:

1. 情感衰竭:指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

2. 去个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冷漠、否定的态度对待工作。

3. 个人成就感降低: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和价值的倾向降低。

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

职业倦怠导致工作者对工作丧失热情,精力下降,情绪烦躁、焦虑,有无助感,感到前途渺茫;工作态度消极,缺乏工作自信,缺乏进取心,工作中易躲避困难,敷衍工作,被动应付,体会不到工作中的乐趣,对工作对象没有耐心;感受不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二 职业倦怠症的高发群体和成因

1.教师这类助人的职业是职业倦怠症的高发群体。教师的职业倦怠主要是指教师难以应付各方面对自己的要求而长期工作在压力较大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一种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高度疲倦困乏的身心状态,是一种心理生理反映,也是一种长期累积与发展的过程。

教师逐渐产生的职业倦怠心理会影响到教师个人的身心健康,进而使教师产生厌倦工作的情绪,降低了教师的工作能力,对教学质量及教师队伍的稳定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对学生的发展有明显的消极作用,严重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升,影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2.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复杂多样,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教师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教师承担着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这种对社会承担责任的职业要求使教师必须承受着比普通的社会成员更大的心理和精神负担,使教师的责任更大,工作要求更高。

(2)教师是一个多角色的复合体。

教师的工作职责早已被提炼成"教书育人",但是教师职责的外延是多个角色的复合体,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家长的人、学生的监护人、集体的领导者等等。教师要胜任多种角色,并且要尽力将每一种角色做到最好,如果面对多种角色不能顺利地转换,出现角色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3)职业特点导致社会期望值过高。

中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传统文化中的"天地君亲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给教师涂上了一层理想化的神圣色彩,现代社会把教师比做"园丁"、"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包含着对教师的无限期待。当今社会发展快、竞争激烈、家长对子女的期望特别高,继而将这种期望寄托在学校再转嫁到教师身上,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当学校和教师没有能够实现社会的期望时,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教师。社会的高期望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使教师产生不同程度的压抑感。

(4)传统职业定位的消极作用。

蜡烛精神、春蚕精神等传承千年的教师职业精神都是以牺牲为本质要素,这样的精神传承必定会给教师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使其在潜意识中自我定位为一个牺牲者,这无疑加深了教师的消极感。一种以牺牲自己作为代价的职业,是很难使从业人员充满热情的。

(5)社会舆论压力大。

当教师被人们推上神坛的同时,也成了祭坛上的牺牲品。社会一面赞誉教师的"蜡烛精神"、"春蚕精神",一面又要求教师"恪守师道",若有半点闪失,便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往往被一些媒体以偏概全、大肆渲染、无限泛化。一些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到教师身上。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忍受着多方面的烦扰。

(6)没有科学的评估体系。

社会发展到今天出现了一个似乎无法逾越的障碍,要发展就要有竞争,要竞争就要有比较,只有数据才适合进行比较,而那些无法进行量化的方面无法进入评估体系。升学率、就业率不可避免的成为了社会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标准。学生优秀品质的养成,健康人格的培养等则很难进入评估体系。素质教育的评价与升学、就业实际评价之间的矛盾是难以调和的,评价体系失衡造成教师内心的矛盾冲突,这势必会极大地扼杀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7)学生教育、管理难度加大。

如今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于教师的批评和学业的困难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容易发生抵触排斥的情绪,教师严厉一点,学生惧怕;教师认真一点,学生讨厌;教师宽容一点,学生敷衍。学生行为的问题日益严重,教师必须花费加倍的时间与精力来处理。教师们的从教体验与他们的预先期待大相径庭,许多人本来对教师这份职业怀着理想主义的满腔热情,却不得不在现实中经受种种现实中的挫败感。学生的顽皮、家长的抱怨、学校的要求使他们无所适从,总觉得自己处于矛盾的漩涡中。个别品德不端,学业不良的学生对教师的教育要求持对抗情绪,有的甚至对教师怀有敌意,更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难度和工作压力。

(8)个人条件的制约。

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学效能感以及教师的心理健康都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某些教师具有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较低的自我价值判断、自信心低、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准确认识和客观评价,很容易引发职业倦怠。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社会发展速度快,学生们接触的都是最新鲜的事物,决定了教师自身的成长不能停滞不前。教师注定是一份终身学习的职业,需要不断为自己充电。

(9)正视工作倦怠。

在形成任何有效的应付策略之前,首先要对职业倦怠有明确的认识和接受的态度,要认识到自己在压力之下所做出的反应并不是个人能力差的表现,而是人人都可能会有的正常现象。不要过于责备自己,有时适度的压力反而是进步的原动力,正因为有困难、有压力才会使工作充满了成就感,不妨转变自己的思想,化消极回避为积极运用。

(10)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

人活着需要得到肯定,有外在的肯定:同事、朋友、领导、社会等,这种肯定是有限而短暂的,因而是浅层的;有内在的肯定:即自我肯定,这是一种持久而强劲的肯定,是人的永不枯竭的动力。要学会肯定自己,要多关注自己成功的点点滴滴,为自己喝彩,你就会发现每天的你都是全新的,这样你就会增强工作的效能感,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它可以激起自己的热情。

(11)锻炼和放松。

注意劳逸结合,足够的睡眠,找理由休息,将闲暇和各种娱乐活动作为工作的必要补充。进行适度的、有节奏的锻炼,持续5到30分钟,就能够换来舒畅而平稳的心情。如果长期坚持下去,能够有效地降低焦虑和抑郁感。 适时适当的休假,让身心恢复,也可藉此机会思考然后再重新出发。如果没有休假的机会,一些日常的松弛方法,如游泳、做操、散步、洗热水澡、听音乐等也十分有效。此外,还可以学习一些应付压力的放松训练技术,如深呼吸、肌肉放松等。

总结 消除了职业倦怠心理,就可以达到自我与职业的和谐统一,而教师与职业的和谐,则能强有力地推动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忠明,林炊利.《教师,走出职业倦怠的误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08出版

[2] 王国强,李萍,刘新民.《如何减轻工作压力:职业倦怠的防治与调适》.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0出版

[3] 刘祥亚.《快乐工作不倦怠》.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1-09出版

[4] 张楚宇.《职场原动力》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2-07出版

作者简介: 骆静.政工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

上一篇:《秘密花园》: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 下一篇:从“小报告”看班级沟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