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彰显语文阅读教学魅力

时间:2022-10-19 03:26:47

以学生为本彰显语文阅读教学魅力

阅读不仅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也是我们强大内心世界、丰富内在修养的一个最主要的途径。这在古今中外的许多成功人士身上都得到了印证。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强化对学生的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首先,教师要使学生懂得预习课文,对文章整体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了解,能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通过翻查工具书等方式,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对课文的初步认识。其次,教师应该主动建立起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途径,引发学生表达个人意见。此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述来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纠正他们的一些错误观点、认识。最后,还应该加强学生间的阅读交流,使他们对文章的基本结构、主题思想以及写法特点等有较为明确的认识。

二、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每个学生的个人成长经历存都在着非常明显的唯一性,所以他们理解事物的角度与看法也就不尽相同,对阅读的体验也会有一定的差异。这是学生认识多样性的体现,表明他们的思维开阔,不受任何的限制与束缚。这正是现代教育中需要着重培养的学生基本素质能力。

古人云:“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说明阅读并不存在着标准答案,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与见解。就拿课文《北京的春节》来说,当学生阅读完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这篇课文的内容,来谈一谈自己对春节、对过年的感想。为了引导学生,教师也应该敞开心扉谈一谈自己对春节的感受。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每个人成长经历的不同,对春节的看法也自然不尽相同,这样最大限度地体现出课堂的开放性、多样性与包容性。这不仅能使教学气氛更加融洽,也能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与作者的共鸣,提升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总之,要重视并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不能用“标准”“统一”等传统的阅读教学思维来限定学生的阅读感受。否则,不仅会剥夺学生的主导权,还会使学生丧失对阅读的兴趣与积极性。

三、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阅读,并非是一个机械地接受过程,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思考与识别的过程。因此,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自主的思考与探索,以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与思维能力。如,教学《山雨》一文,在教学正式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合上课本,凭借自身的经验,运用其自身的思维能力,在脑海中描绘一幅“山雨图”。之后,再让学生翻开课本,看看作者所描绘的山雨景象,与自己心中的“山雨”与进行比较。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这篇课文的阅读与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综合能力的发展。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想象能力、联想能力进行启发与培养,这样才能让学生具有创造性与探究性的阅读思维能力。

四、强化学生语感训练

阅读不仅能增长见识,而且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经验、强化语感。小学生进行阅读时可以采用朗读或默读两种方式。

阅读是一个多种感官协调运作的过程,也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首先,要注重对学生的精读训练,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最准确的阅读感知训练。如《老人与海鸥》、《怀念母亲》等必读的课文,是训练学生精读的最佳材料。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还能提升学生的语言基本感知能力。第二,在抓好学生精读训练的基础之上,还要对学生进行速读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式。所谓的速读,并不是单一的“一目十行”,也不是对文字、符号进行单独的大概、模糊了解,而是凭借阅读者自身的语言直觉感悟,对阅读内容进行快速、准确的整体理解。因为阅读者在对文章进行快速阅读时,没有必要,也不太可能逐字逐句地对文字、符号进行理解,而需要凭借作者自身的直觉思维对文字进行有依据的“预见”,以迅速、准确地对阅读内容进行了解与掌握。如《林海》、《鹿和狼的故事》、《看戏》等选读课文以及其他课外阅读课文都是训练学生速读能力的最佳选择。在阅读这些文章的时候,不一定非要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每一词、每一句都有非常精确的理解不可,而只需要学生能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大概内容有清楚的认识即可。

这样的阅读训练,不仅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还能增强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五、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小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不能仅仅通过大量阅读任务的布置和大量习题的练习来提高阅读水平,更不能对学生的阅读方式进行限制。任何一则阅读材料都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体会材料本身的情感意义,通过对阅读材料的正确理解和感悟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类的阅读指导,要积极鼓励、帮助、引导学生采用最适合自身特点的方法进行阅读。

上一篇: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应用 下一篇:谈谈打造优质高效的高中政治课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