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公益性与社会化服务

时间:2022-10-19 02:06:09

公共图书馆公益性与社会化服务

[摘要]通过公共图书馆的公益的开展,创新公益模式,确立发挥公共图书馆社会化职能的途径,使公共图书馆更好地提供社会化服务。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公益性;社会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2 ― 0129 ― 02

《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图书馆是通向知识之门,它通过系统收集、保存与组织文献信息,实现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社会功能。现代图书馆秉承对全社会开放的理念,承担实现和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缩小社会信息鸿沟的使命。这充分体现了图书馆的公益性与社会服务性。

公共图书馆是“人民的终身学校”,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提高市民文化素质,尤其对弱势群体获取文化权利等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2011年2月《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公共图书馆应在拓展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公益性的深度与广度的基础上,切实保障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公益性的有序健康发展。

一、图书馆发展的基础是公益性

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决定着它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公众,必须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作为政府投入为主的公共资源,任何一个公民都有权利平等享受公益性文化服务的权利。随着图书馆免费服务快速推进,所有人平等、无障碍地走进图书馆已成现实,特别是弱势群体能够自由地到图书馆阅读,体现了服务的公益性原则,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投入的社会效益。齐齐哈尔市图书馆根据《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和黑龙江省《全省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实施方案》的精神与要求,于2010年取消了办证工本费、自助图书磨损费之后,于2011年9月又取消电子阅览室上机费和自学室自习费,同时又将对外出租房屋全部收回,自此,图书馆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已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也已全部免费,完全实现了读者无障碍、零门槛走进图书馆,充分体现了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质。

二、需求改变图书馆服务模式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新的信息服务模式必将取代传统的信息服务模式,公共图书馆必须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馆藏特色,建立以开放、主动、超前、多样性、便捷服务为主的适合本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如:杭州图书馆的“一证通”体系,珠海市图书馆的24小时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系统,哈尔滨市图书馆的总分馆制等,这些新的服务模式将图书馆的服务延伸到了社会每个角落,把知识、文化送到基层百姓手中。齐齐哈尔市图书馆目前已在部队、社区建立分馆8家,定期为分馆更换图书,方便市民就近借书。

三、拓展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职能

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已将学习做为工作生活中的第一要素,为了适应工作、生活的需求,必须不断学习,搜集新信息,掌握新知识,充实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公共图书馆具有社会教育职能作用,而且公共图书馆是文献信息资源的集散地,是人们除学校教育之外的终生学习的学校,通过在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中不断学习,使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四、公共图书馆发挥社会化职能的途径

公共图书馆的最重要职能是保障社会信息公平,保障和满足公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和基本文化需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图书馆宣言》中提到:“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因此,立法才能保障图书馆事业持续、稳定发展,有了法律的保障,困扰图书馆的经费问题才能得到解决,公共图书馆运行管理体制就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公共图书馆因为有了读者的利用才有图书馆的存在,公共图书馆的读者群来自社会各领域,公共图书馆如何利用特色来为读者服务,需要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改革:

1.馆舍的设置应体现人文思想

人群聚集、位置适中、交通便利的区域是公共图书馆的最佳位置,同时,也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室内布局要符合人性的需求,体现人文景观,添加地方特色,利用地方名人雕塑、山石喷泉、树木、草坪及花卉营造绿色生态环境,让读者在学习后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另外,阅览室的桌椅、书架的摆放应以方便读者使用为前提。公共图书馆还应体现出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要设置平道、盲道,有条件也可设置电梯。

2.为读者营造宽松的阅读环境

为什么现在的书店成了大众的“阅览室”?主要原因是书店新书多,种类丰富,顾客可以随意取书阅读,没有任何限制,阅读后可以将书放在任何地方,没有任何人来干涉,在这里充分体现了顾客是“上帝”的理念。公共图书馆在管理上也应该学习一些新理念,把“为人找书”的服务观念转变为“为书找人”,在借阅制度的制定上,要换位思考,站在读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多一些便利、少一些约束。加深馆员和读者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满足读者的需求”是图书馆的服务宗旨。读者的满意度、书刊的利用率是衡量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标准,设立过多的条框将对读者的阅读行为产生不利的影响,借鉴国外人性化的管理经验提高国内图书馆的科学管理水平。

3.延伸服务方式的创新

改变公共图书馆的单一服务功能,将馆内服务延伸到馆外服务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各地开展的活动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基本的服务是常年坚持举办图书展、剪报展、文献展、报告会、播放视频讲座以及开展各种服务活动等,实现对文献的充分利用和对读者最广泛的宣传,齐市图书馆为弱势群体中的残障人士成立的“视障电子阅览室“”;为青少年开辟的“绿网教室”;为老年读者创办“老年学习教育基地”,以及常年开展走基层、送书进军营、进学校、进社区、科技信息下农村等活动,还开展了为地方建设服务、为绿色博览会服务、为政府信息公开服务,增强了服务的主动性、开拓性和务实性,充分体现了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和知识服务中心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4.建立本馆藏书特色

公共图书馆的读者群来自于社会各个领域,读者成分不同、文化程度不同,阅读需求不同,作为收集、整理、保存和传递文献信息资源的公共图书馆承担着满足不同读者信息需求的责任和义务,然而受经费的限制,任何一个公共图书馆都无法将出版机构出版的所有学科门类的图书和期刊收藏齐。因此,各图书馆必须根据地方特色,做好调研工作,根据读者信息需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采购文献资料,合理利用信息资源,使馆藏结构实现最优化组合,既能体现地方馆特色,又能为本地区读者服务。

5.加强馆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加强馆际交流、促进馆际合作是新时期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开展常规性、创新性业务工作,达到馆员间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馆际工作要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组织保障工作要常抓不懈。制度保障要制度化和规范化。要使馆际工作能顺利开展下去,经费保障是关健。通过开展图书馆界存在的问题的交流与探讨,使馆员的视野更加开阔、思路更加拓展、观念及时得到转变,借鉴他馆经验,查找自身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进一步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友谊,对未来发展方向有一个明确的态度,交流可以学习到先进的管理经验,可以寻求共同的发展与进步,从而推动地区图书馆的发展。

6.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关健是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未来的图书馆需要复合型人才,既具有教学能力、科技创新、信息咨询能力,还要具有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如果会点外语及心理学知识那更是锦上添花,未来图书馆需要全科人才。但“清水衙门”的图书馆很难引进这样的人才。图书馆要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引进人才,如设立人才基金,破格提拨、鼓励继续深造等。对现有工作人员要进行专业培训,通过举办培训、讲座、业务交流、学术研讨会等活动,提高在职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对一些技术落后,人员缺乏的图书馆,我们可以利用大学生志愿者,一方面可以缓解图书馆人力不足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为工作人员提供学习上的辅导,大学生参与图书馆服务,是对图书馆工作最好的支持和宣传。

“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理念已经贯穿在公共图书馆公益当中,随着《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的实施,公共图书馆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政府加大对公共图书馆的投入,特别是对县级图书馆的投入,使县级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和办馆条件都得到改善,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工程的建设,使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社会化服务取得实效,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图书馆工作人员要与时俱进,要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提高业务能力,并在学术研究上有所成绩,才能适应图书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詹福瑞.大力倡导图书馆公益推动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04).

〔2〕 张致玮,吴志斌,李青.论公共图书馆公益性与社会化服务〔EB/OL〕.〔2009-8-28.〕.

〔3〕张成荣.公共图书馆与和谐社会的创建〔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6,(02).

上一篇:齐齐哈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调查与思考 下一篇:从“重点高校农村生源比例下降”现象谈教育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