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倒伏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时间:2022-10-19 01:55:17

玉米倒伏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摘要:倒伏是指玉米茎秆节间折断或倾斜。在玉米生长季节多暴雨的地区,较易发生倒伏。文章介绍了玉米倒伏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关键词:玉米;倒伏;原因;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159-1

1 玉米倒伏的主要原因

1.1 种植密度过大

近几年,由于农民朋友盲目追求产量,不管是什么品种,也不管是多大垄距,株距种在7~8寸。由于种植密度过大会造成田间郁闭,植株之间的相互遮阳使茎秆徒长,纤细,根系减少,遭遇大风极易发生倒伏。

1.2 根系发育差

由于近些年,一次性肥大量使用,特别是掺混肥的使用,由于含氮量高,前期如遇雨水充足,田间肥水条件好且苗期长势旺盛,如果拔节期偏施氮肥且数量大,造成植株地上部生长迅速,节间拉长,而根系得不到很好的发育,根量少,气生根条数和层数减少,遭遇大风降雨很容易造成倒伏。

2 玉米倒伏的防治技术

2.1 合理密植

根据不同品种的生物学特性来合理安排种植密度,在一般生产条件下,尽量不要超过品种推荐的种植密度的上限,耐密型品种的如郑单958,留苗密度掌握在每公顷6.5~7.0万株,大穗型品种如登海9号,郑单518等,每公顷宜留苗4.5~5.25万株,最多不超过6万株。

2.2 适当蹲苗

苗期适当蹲苗能使地上部节间缩短,促进根系下扎,构建庞大根系以提高抗倒伏能力,苗期有旺长趋势的田块,可采用中耕断根和控制土壤水分的方法进行蹲苗,从而有效防止玉米倒伏。此方法一般只适合于地力比较壮,土壤墒情比较好和有旺长趋势的地块,且蹲苗时间不易太长,在拔节之前要结束。否则会影响果穗分化,拔节后第一次灌水量不宜太大,以防徒长。

2.3 化学调控

种植密度比较大,有倒伏危险的地块,可在拔节以后喷施植物生长抑制剂来抑制株高,降低植株重心。时间一般为玉米7~11片叶时,可缩短基部1~3个节间,降低玉米穗位,增加玉米气生根数和层数,起到很好的防倒伏作用,但在应用化控技术时,一定要根据药剂说明书来严格掌握药剂说明书来严格掌握药剂用量和施用时间,否则也会造成减产。

2.4 深耕培土

深耕能促进玉米根系发育,入土加深,可明显减轻后期倒伏程度,玉米拔节期后培土,可产生大量支持根,使根系发达,减轻倒伏。

2.5 合理施肥

要注意氮、磷、钾肥的合理施用,缺钾地区要特别注意增施钾肥,以增强茎秆强度,提高茎秆抗倒伏能力,尽可能避免在拔节期一次性追施氮肥,应分期追肥,最好以优质复合肥或氮钾肥来代替优质氮肥,保证玉米均衡生长,防止偏施氮肥引起的徒长,从而提高抗倒伏能力。

2.6 根倒伏后的补救

对于已进入灌浆期而又根倒伏的玉米田,因雌穗已发育,可不进行扶直,任其慢慢恢复生长,上部的绿色部分仍可进行光合作用,供给穗部灌浆,硬扶反而会造成伤根影响生长,对于刚抽出花丝尚未授粉的倒伏地块,应立即于雨后进行扶直并培土,但注意要轻,避免伤根,也可几株玉米穗部绑在一起形成三角形或四角形,以便进行正常授粉和灌浆,倒伏的玉米由于光合作用差,生理机能受到扰乱,影响灌浆结实,对只追一次追一次肥的田块,可再追一次肥,如果第一次追肥未施磷钾肥,可用1.4%丰产素5000倍液喷洒植株,有利于蛋白质和叶绿素的合成,增加玉米籽粒的饱满度,玉米倒伏后,往往发生病害如玉米大小斑病,锈病等,发病初期叶片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可用50%敌苗灵500倍液或75%百菌清300倍液喷施,每隔7~10天一次,连喷2~3次,或每公顷用石灰粉235~300千克拌细土,750千克均匀撒施田间,能有效地防止病害的发生和蔓延,适时防治玉米螟,当玉米呈喇叭口时每公顷用3%的辛硫磷颗粒剂3.75千克对细沙75~105千克撒施于心叶。

作者简介:郭大军(1964-),吉林德惠人,德惠市朱城子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作物栽培。

上一篇:沼气池冬季管理的办法 下一篇:吉林省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