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贯透析预防透析中低血压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10-19 12:32:50

序贯透析预防透析中低血压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序贯透析减少透析中血压下降的情况。方法 自身前后对照法。对20例多次出现透析中低血压的患者连续观测5个月常规透析及序贯透析中血压下降情况,取相同超滤量时血压下降的平均数进行前后比照。结果 序贯透析中血压下降幅度明显比常规透析中血压下降幅度减小,经统计学处理有意义。结论 序贯透析明显减少了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值得推广。

关键词:透析中低血压;序贯透析;血压下降

低血压是血液透析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发生率约为20%~30%[1]。有的经过补充高浓度葡萄糖与生理盐水可恢复,有的恢复后又再次下降甚至反复发作,严重者出现低血压休克需提前结束透析治疗。我院采用序贯透析治疗后,明显减少了低血压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为我院血液透析中心多次出现透析中低血压的患者,共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46~63岁,平均透析龄(35.2±16.3)个月。15例低血压原因为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过快超滤量过多,5例低血压原因为浆膜腔大量积液超滤量过多。透析方式均采用瑞典金宝AK95S与AK96S血液透析机,碳酸氢盐透析液,血管通路为前臂动静脉内瘘,血流量180~240ml/min,总超滤量4.0~7.0L,透析剂量2~3次/w,透析时间4h,其中单纯超滤时间0.5h,安排在透析开始后0.5h,单纯超滤量1.0~1.5L。

1.2方法 自身前后对照法。连续观察并记录5个月同一患者相同超滤量在常规透析及序贯透析中血压下降情况,取血压下降的平均数进行前后比照。

1.3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2结果

①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超过5.0L,透析前平均收缩压在(172±14.5)mmHg者,平均超滤量为5.0L时序贯透析较常规透析平均收缩压下降减少(17.5±4)mmHg;平均超滤量为5.5L时序贯透析较常规透析平均收缩压下降减少(19±5.5)mmHg;平均超滤量为6.0L时序贯透析较常规透析平均收缩压下降减少(22±6)mmHg;平均超滤量为6.5L时序贯透析较常规透析平均收缩压下降减少(27.5±5)mmHg;平均超滤量为7.0L时序贯透析较常规透析平均收缩压下降减少(36±6)mmHg。透析前平均收缩压在(122.5±9)mmHg者,平均超滤量为5.0L时序贯透析较常规透析平均收缩压下降减少(14.5±4)mmHg;平均超滤量为5.5L时序贯透析较常规透析平均收缩压下降减少(19±4.5)mmHg。②浆膜腔大量积液,透析前平均收缩压在(154±19)mmHg者,平均超滤量为4.0L时序贯透析较常规透析平均收缩压下降减少(16.5±3)mmHg;平均超滤量为4.5L时序贯透析较常规透析平均收缩压下降减少(18±4)mmHg;平均超滤量为5.0L时序贯透析较常规透析平均收缩压下降减少(20.5±3)mmHg。透析前平均收缩压在(118±13)mmHg者,平均超滤量为4.0L时序贯透析较常规透析平均收缩压下降减少(14±3.5)mmHg;平均超滤量为4.5L时序贯透析较常规透析平均收缩压下降减少(16±3)mmHg。

3讨论

在临床上透析过程中的低血压多为发作性低血压。发作性低血压指患者基础血压正常或增高,在透析过程中血压下降。在卫生部颁发《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版》中透析中低血压的定义是指透析中收缩压下降20mmHg或平均动脉压降低10mmHg以上[2],并有低血压症状。症状轻者出现头晕、无力、面色苍白、出冷汗、打哈欠,胸闷、心率增快。症状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黑蒙、恶心呕吐、肌肉痉挛,甚至意识模糊[3]。发作性低血压多见于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过快或浆膜腔大量积液而超滤量过多者,单位时间内他们的超滤量要较常人多。采用常规透析在清除水的同时也清除尿素、肌酐等溶质,血浆渗透压较常人下降迅速,故容易出现低血压。序贯透析是指在一次治疗中透析和超滤分开进行,不论其顺序先后和时间长短[4]。在开始透析30min后给予30min单纯超滤,可在短时间内清除较多的水,溶质清除很少,血浆渗透压稳定,患者对超滤引起血容量减少有较好的调节功能,不容易出现低血压。浆膜腔积液的患者常规透析很难清除这些部位的液体,采用序贯透析先行单纯超滤清除大量水分,这时溶质变化较小,血浆渗透压相对升高,有助于这些部位的积液进入毛细血管参加血液循环,后随透析从透析器排掉。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我院对这些患者采用序贯透析治疗后透析过程中血压下降幅度明显比常规透析中血压下降幅度减小,实际发生低血压的次数明显减少,有效的预防了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既达到了脱水的目的,又保证了患者4h的透析时间。通过每月监测肌酐、尿素氮水平无明显升高,保全了患者透析的充分性,减轻了患者严格限制饮水的痛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黎磊石,刘志红.中国肾脏病学[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490~1491.

[2]陈香美.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版)[M].第1版.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72.

[3]于学清.血液净化中心治疗新技术标准与并发症防范措施及典型案例分析实用全书.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27~328.

[4]王志刚.血液净化学.第2版[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58~162.

上一篇:浅议应用聚焦超声治疗宫颈炎的护理体会 下一篇:挖掘教材文本丰富写话“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