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语言要处理好四组关系

时间:2022-10-19 11:55:09

课堂教学语言要处理好四组关系

改善课堂教学语言,有助于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新课程理念强调,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教学语言的数量与质量

教师课堂语言的数量边界在哪里?语文教师应当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的多少?不可能存在一个绝对的课堂教学语言的量化标准,所谓多少,只是相对概念,一切都要以有效组织课堂,有效完成教学目标为准。

课堂教学语言必须是足够的。所谓足够,是指足以保障课堂教学有序流畅进行。教学的流畅性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因此,每一个教学环节都需要足够的教学语言来完成,比如,课堂活动的规则需要交代清楚,能够明确学习方法和重点。在引导和总结时必须有足量的语言对学生的思维言语活动作出反馈,以明确课堂学习的重点和方法。只有满足了这两个条件,教师的课堂语言才是足够的,才能成功地组织一堂课,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课堂教学语言必须是精到的。很多教学语言论著都强调课堂教学语言的简明性。宋其蕤、冯显灿的《教学言语学》认为:“教学言语的简洁是教学的必要――简洁要求不重复――简洁是一语中的,是一针见血――简洁与清楚明白更有密切联系,简洁的语言更加强了教学语言的清楚明白,保证学生听得清楚明白。”问题在于,对学生而言,有时需要重复教学语言。话语的重复其实就是引起听者注意。因此,有时为了学生的强化记忆,教师必须进行一定的重复。还有,“学习者通常不能主动地应用以前习得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因此,教师必须把新知识与学生的已有背景知识联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重复旧的知识,重复并非完全不可取。但是,重复并非嗦,课堂语言应该是“精到”的。“精到”不是绝对的少,而是重点突出,不繁琐。

“足够”,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有充分的语言表述,“精到”,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运用高效率的语言。只有注意了这两个标准,教师才能把握住课堂上教学语言的相对数量,才能够提升教学语言的质量。

二、课堂教学语言的强制与民主

以往的教学,教师把教案当作教学活动的本本,教学中不敢离开这个本本。该问什么,该如何回答,都坐了精密的编排,教学过程无非是把这种程序演绎了一遍。但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大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些指导性意见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避免机械繁琐的分析,不要以老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教师不要以宣布标准答案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语文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

现在的老师会这么说:“谁愿意把课文读一读?”“想不想看看课文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教师用商量的口吻对学生说话,让人觉得师生之间非常平等,感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教师应该由学习的主宰者、权威者向参与者、商讨者转变。教学语言也要相应地从强制的指令性语言向民主的商讨式语言转变。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到见解,除了不轻易表态或不过早地作简单的对与错的评判外,还要在评价的过程中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不断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把学习引向深入。

当然,这并非是说,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完全摒弃指令性语言。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年纪越小,教师的指令性语言使用频率可能就越高,比如,规则性的要求,教师一般可以采用指令式的语言,因为这是完成一堂课的基本前提,需要让学生明白,这无可厚非,但是,尽可能少用指令性语言,多用商讨式语言是课堂教学民主化的必然要求。

三、课堂教学语言的灌输与引导

强调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目标体系下,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往往对学生直接灌输一些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让学生走获取知识的捷径,这也无可非议。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更加关注“三维”目标的落实,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关注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参与、思考、探究、发现。因此,教学中更多地出现了“你发现了什么”,“你为什么这样想”之类的提问语。“当学生意识到对社会生活能够进行主动的解释和认知,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时,学生就能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各种各样的解释,从而避免形成或接受单一、刻板的认识。”

长期以来,学生习惯的学习过程是由教材、教师把别人已知、已会、已有的东西传授给自己。有些难点确实需要教师的讲解训练,但有些难点若是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完成,效果会更好。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得以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得以发展。反之,“没有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实践,教育就可能蜕变为‘驯兽式’活动。”

单靠重复强化和外在的诱惑来维持学习活动和产生学习效果,其结果不仅是学习和效率的降低,更严重的问题是压抑人性,影响学生构建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力求做一名引导者而不是“保姆”。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自然而然地就会由灌输式向引导式转变。

四、课堂语言的垄断与开放

传统的教学是一种垄断式教学。首先,教师是知识上的垄断者。在课堂上,以自我为中心,“恪尽职守”,充分地完成一个教育者的责任。他们急于将自己知道的,学生们不知道的东西快速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大量知识性信息。但是,这些信息无法形成深刻印象并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很快便会忘记。其二,在学习方法上,学校和教师也处于垄断地位。传统的教学由于考虑学生的因素少,教师往往会对学生作整齐划一的部署和要求,学生没有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由此,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当然也就是一种垄断式的语言。

新课程理念要求,语文课程要培养能够自主学习的富有批判力和创造精神的学生。垄断式的教学模式显然没有适应这种要求。新课程理念要求语文课变得更加开放。

尽管教师依然是知识的传授者,但却不是知识的垄断者。教师的观点是可以探讨的,教材不是真理的唯一载体,学生可以质疑。在学习方法上,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个性特点进行自主学习。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改变垄断者的传统教育角色,把提问质疑的权利还给学生。语文课堂应该是完全开放的课堂,并努力营造自由讨论的氛围。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地在课堂上探讨问题,自由地与教师商榷观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外国语学校(214500)

上一篇: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与方法指导 下一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