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规则

时间:2022-10-19 11:50:37

天性是身为孩童非常重要的东西。然而,它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的教化、社会的约束渐渐隐匿起来。天性是孩子保持本真、专注于自我的基石,而规则与秩序又是孩子长大后所必须接受并服从的。然而这两者并非人们想的那么矛盾。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需要“管教”。如果缺乏适当的约束,孩子就会无视纪律、无法无天,成为众人眼中的野孩子与坏孩子。不知道众多家长严格管教孩子的初衷,是尽量让他们少犯错误少走弯路,还是使他们成为世俗定义下的好孩子。综观中国家长教育出的孩子,他们乖巧懂事、明白事理,但总让人觉得个性平淡、缺乏鲜明特点,这难道就是家长们教育的初衷吗?

我们都知道,自由是建立在规则的基础上的,而人们制订规则,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更多合理的自由。孩子从出生到成长,一定是先拥有自由再接触规则的,但规则并不是“教”出来的。孩子在获得自由时,便会更加专注地观察世界,从而了解世界的规律与秩序,并学会去遵循它。家长若过分干预孩子所专注的东西,告诉他该爱什么不该爱什么,便是一种奴役与扼杀,这将使他们失去判断力与创造力;若一再压制孩子的兴趣,他便会对自己所爱所想的东西产生疑虑与恐惧,渐渐地就不敢作出属于自己的判断与决定。

因此,家长不必刻意教孩子如何去适应社会、避免错误,孩子会在享受自由的过程中、在错误的经验以及他人的经历中认识社会。相反,若过度遏制孩子的自由,他反而会对自我以及社会产生畸形的感受,会更多地反抗秩序与规则,内心也变得痛苦与挣扎。当然,家长应更多地扮演观察者与启发者的角色,细心观察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行为与变化,在孩子自身力量不够时给出有益而间接的指导,避免孩子的人格出现严重的偏差,让孩子掌握发现与认识世界的主动权。

成为人的骄傲,不在于拥有多高的智力,而在于拥有健全的人格。要让孩子健康、快乐、真实地生活,就不能硬给他束缚与框架,而要理解并尊重他所要的自由。

当我们充分认识和享受自由后,才能理解自由的全部含义,才能清醒地知道必须为此付出多少代价,才能接受并顺应世界,才能身为“自己”认真地活着。

上一篇:寻找平衡点 下一篇:融入社会,不失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