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时间:2022-10-19 10:37:06

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过去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从当前课改的走向中,我深深体会到,今天的课堂教学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探索性、个性化的主体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我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感受最深,理解得也最深刻,极容易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应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探求、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如:在复习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补充问题的应用题:“饲养场买来黑兔9只,白兔36只。”鼓励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想法,提出不同的问题。思考之后学生提出:“黑兔是白兔的几分之几?白兔是黑兔的几倍?黑兔比白兔少几分之几?白兔比黑兔多百分之几?白兔占买来兔子总数的几分之几?黑兔占买来兔子总数的几分之几?”短短几分钟,没有经过老师的任何提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得出了6个问题。这样做学生既灵活运用了知识,又掌握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其教学效果要比教师一味地讲解好得多。

二、给学生提供想的机会

1.大胆猜想

让每个学生在已学得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与提高。如教学“圆面积计算”,我先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自己提出问题:(1)圆可转化成什么图形来计算面积?(2)转化前后图形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自己发现了圆的面积公式。整个教学过程,教会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本领:应用知识间的转化和联系;动手操作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认真观察、比较,有序地思考问题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等等。

2.充分思考

对待问题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他们留出自由自在进行思考的空间。例如,在学习了分数的相关知识后,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4份。大家的兴致很高,很快得出4种折法。

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别的折法,造成了悬念,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去进一步思考、尝试,终于又得出了3种折法。勤于思考使学生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让学生想说就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又是密切相关的。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更是使学生无从说起。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首先应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再重说,培养学生慢慢学会说话。其次,课堂中还应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锻炼学生说的能力。如在学习“时分的认识”一课时,学生对“时针指在2、3之间,分针指在11”时,是2时55分还是3时55分出现了不同意见,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的钟表模型分组讨论、探索,最终得出了统一答案。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地锻炼。再次,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简单的例题可由学生模仿老师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说说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为什么这样理解,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四、放手让学生去做

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小学生共有的特征。对于什么事他们都愿意自己去试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其集中注意力。如在活动课“有趣的七巧板”中,在制作七板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7种图形的大小、位置,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在进行拼图练习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在掌握了基本拼图要领后,照着书中图形拼图,继而让学生大胆创新,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在活动中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创新意识。

五、教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

交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一把开启数学智慧之门的“金钥匙”,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学生一旦科学地掌握了数学思维的方法,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便大大增强,就可以运用数学思维“武器”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因此,交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最现实的目标和具体途径。

总之,“主动探究”旨在将学习更多地看作独立地获得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掌握探索思考的方法,由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索过程;由对知识的认知掌握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解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用探究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发现、改变与创造,真正使今天的学习成为明天适应、参与和改造社会,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作者单位:河南省伊川县白沙镇中心学校)

上一篇: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初探 下一篇:创设条件,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