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发展:价值、趋势与实施

时间:2022-10-19 10:04:36

信息技术课程发展:价值、趋势与实施

王爱胜:刘博士您好,正值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与教材全面修订之际,信息技术课程也正在酝酿一场新的改革风暴。为此,想请您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定位、发展趋势等进行分析,并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给出一些建议。

刘向永:王老师您好,的确如您所说,我国自从1982年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以后,历经了多次变革,当前就是又一次信息技术课程的转折期。您有许多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与思考,并富有特的价值观点,很高兴能有机会与您就信息技术课程发展话题进行深度的对话。

信息技术课程价值

王爱胜:刘博士,您长期研究信息技术课程价值,构建了信息技术课程价值体系,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取向进行过实际的调查分析,先后出版了《信息技术课程价值论》《信息技术课程价值实现的困境与机制》等专著和论文。您为什么会关注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问题并就此开展研究呢?

刘向永:课程价值其实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课程到底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这些就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追问。我们要认识到价值研究的重要性,所有学科都是高度重视学科核心价值研究的,否则就会如吴正己教授所警告的一样:“对信息科技课程未来地位的迷茫,主要是对课程核心目标没有定见或共识,如果我们这些从事信息科技教育的学者对课程的核心目标都无认知或形成共识,当然会迷茫,最终走向消亡之路将不可避免。”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研究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更深入的研究。那么,是不是信息技术课程只需要研究者关注和研究就够了呢?其实,课程价值关系着教师的教学决策与行为,所以信息技术教师也必须时刻思考所教授内容的价值。例如,我在与一线信息技术教师交流时,会问教师们为什么要在初中教授Flash,许多教师回答不出来,只是因为教材内有这部分内容就去教授而已。正如吴正己教授所说的:“理想的信息科技课程应该回归到教育本质去思考:到底这一门课对学生现在及未来发展有什么帮助?应该教些什么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用?”对课程价值不明确或者存在理解上的偏差,会导致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行为缺乏明确的指引,甚至导致错误的教学行为。

王爱胜:刘博士,您说得很对,我在教材开发与教学实践过程之中也认识到了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重要性。我也曾经就信息技术课程核心价值有自己的探索。诚如您所讲,我探索的初衷就是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关于板报的制作提出疑问。文字处理为什么以板报为主要形式呢?文字的书写、编辑、传播等原本是人的一项基本能力,板报制作本是一种在电子化时代应被淘汰的形式,但却被广泛拿来教学甚至比赛。为此,我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中曾经通过专栏文章,以探索技术的核心价值去追问课程本身的核心价值在哪里。例如,通过研究,我认识到学操作系统更应关注以“控制面板”为代表的“系统本身的应用与管理”,学文字处理要注重“写作与交流的价值平衡”,学数据技术要形成“从运算到分析的升华”,学动画技术要讲究“从表达效果向过程描述递进”,学多媒体集成要讲究“必要性决定表现力”的体验,学编程要注意“从想法、算法、软件,勾画思维、技能发展路线”等,可以说是从技术核心价值去自发地寻找类似计算思维的一种探索。在此观点支撑下,我所主编的山东省信息技术教材(泰山小学版)很早就关注了真实问题情境的教学,在最新主编的山东省信息技术教材(泰山初中版)中首倡项目学习、微项目教学,以此为平台广泛推进在课程中以技术的价值去真实、主动、有用地学习,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通过“科学探究”“技术探索”去研究、实验,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中科学技术原理、应用、创新等的理性学习,夯实课程学习的认知根基,以逐步摆脱课程的虚无主义。但我也观察到,许多教师不同的教学行为背后是他们的课程价值取向不同。由此,我也想进一步请教您,您认为一线信息技术教师在课程价值取向方面,面对的主要差异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差异?

刘向永:关于信息技术教师课程价值取向问题,我曾经访谈过不少信息技术教师,最后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很多信息技术教师秉持着“什么实用教什么”的价值认知。信息技术教师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知识与操作,认为操作是学生马上能够学以致用的。有的教师就直接说:“我觉得什么有用,我就给他们讲什么。”“什么实用教什么”的认识是有些短视和不全面的,这过分强调了信息技术的工具价值,而缺乏对学生的发展价值等方面的关注。

我借鉴了国际上通用的课程价值取向量表,从学术理性、认知过程、社会重建、人文主义、科技发展和生态整合等六个取向方面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课程价值取向的问卷调查。信息技术教师对社会重建取向认可度最高,但并不排斥其他五种取向,接着是生态整合、认知过程、人文主义取向、科技发展取向、学术理性取向。社会重建取向最高,可见信息技术教师倾向于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个体进入社会的方法和工具。对学术理性取向认可度最低,是因为相对于数学、物理等学科,信息技术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指向操作性技能,并不太具有系统知识性,这显示教师并没有把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严谨的学术型学科。当然,影响教师课程价值取向的因素有很多,正如刘旭东教授所言:“实施主体对规定课程的价值认识或者理解,不是从文件课程中背诵而得来的,而是受到其对课程本质及其属性认识的影响,也受到其对自身需要的认识和理解的制约,还受到实施主体所处的时代条件和民族文化的影响等。”

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动力分析与趋势

王爱胜:刘博士,从您和您团队细致的调研中,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价值取向及其差异的确是存在的。信息技术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学范围太广,并且内容时时更新,似乎价值差异很难避免。而无论是从课标、教材还是教学管理,大家却都期待一种更稳定的课程体系出现。例如,目前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的重建与梳理,目的就是想寻找一些更加稳定的内容,在思维方式、生活技能、社会责任、创新意识等方面给出一些框架式、体系化、方向性的定义,更开放地采用不断更新的内容进行填充与补充。当然,这些想解决更多人、更深层的课程价值取向的方式也不都能得到认同。例如,相当多的学派会从自己的视角,要么突出创新行动(如创客)而忽视科学体系,要么突出考试评价(如教研)而忽视非标准化的包容,甚至有些也会突出思维能力(如编程大赛)而忽视实践应用等。这其中的原因,很多并非由经济、师资等客观原因造成的,而是由招生、比赛、特色学校、学派竞争甚至商家利益驱动有目标性地片面强调某一价值取向。这些问题的解决任重而道远,尤其是建设纯粹面向学生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还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在动态、变化、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社会变革里,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种生存常态。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信息技术课程不可能一成不变,即使在某一历史时刻看起来很完善,但是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不再完善。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正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繁琐操作训练式课程内容难以满足当前社会以及个人的发展要求,信息技术课程亟待发展变革。刘博士,您对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深层问题有很多的见解。所以,请您对促进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动力体系进行剖析。

刘向永:王老师,您所说的关于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话题,我的博士生导师董玉琦教授在2008年就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研究”,我本人有幸参与到董老师的课题研究中。董老师团队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在他的著作《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研究导论》中看到。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其实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但是能够研究发展机制从而预测发展趋势是我们努力在做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任何事物发展的原因都不外乎从事物的外部系统和内在体系两个方面来探寻。根据动力理论,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动力可以分为外源动力与内源动力。2016年5月,我在江苏省委党校学习期间认真研读了的重要讲话读本。其中,总书记曾用的一句话“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也”,就是说做事不衡量当时的时势就会失败。基于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而产生的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机会称为外源动力,主要表现为社会发展、技术发展以及学生发展等。当然,信息技术课程并不是被动地等着被改变,其自身也在主拥氐魇砸约笆视ΑN医来自信息技术课程自身实践与认识的深化称为内源动力。随着研究与实践的深入发展,人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以及理解更加深入,从而激发了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活力,促进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与变革。特别是国内许多实践者的成长和实践,推动了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步伐。例如,您在山东所做的实践,就凸显了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深度思考与超前实践。

王爱胜:刘博士,您从内外两个角度对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趋势及动力的分析,让我豁然开朗。困扰我们很多人的一系列问题,由此找到了根源,也明确了奋斗的方向。尤其是,我对您对学术界重提“计算机科学”的概念非常受益。毕竟信息技术是基于信息科技领域的课程,对比物理、化学、生物学科是基于科学技术的课程,我们明白了目前课程体系以及未来课程体系中应重视的方向就是科学技术。说到科学技术,第一个内涵就是科学,最基本的方向就在于科学要研究理论、原理、道理、方法,不论是计算思维、计算机原理,还是网络技术原理等都是基于底层的构造、运行的科学知识,由此打好基础并为将来进行原理的应用、创造等更高层次的发展提供保障。第二个内涵是技术,我们在上一轮课程建设中虽然也注意到科学,但更多比例的技术占据了主流,而技术又不是从技术的价值、规律、应用、创造的多维结合立体发展的,而主要是面对应用操作训练或任务完成,层次非常浅,这就导致课程发展的动力不足,甚至带来了阻力。可见,我们能否抛开越来越盲化且操作的技术应用,走向科学引领、原理打底、技术创新的新路上去,就要看我们新一轮改革的力度了。刘博士,信息技术课程发展自然需要关注国际最新动态,您一直在跟踪研究英国等国家和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能给我们介绍一下相关国家的最新动态及启示吗?

刘向永:我想可以主要从国际经验和本土行动两个路径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研究。学习外国经验并非盲目照搬外国的经验和模式,而必须结合国情。我长期跟踪关注英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动态,英国从ICT 到Computing的课程变革对我国具有较强的启示意义。英国信息技术课程变革是从民间批判反思开始的,经历学术组织研究之后,再到官方政策改变。虽然不能确信英国变革之路就是正确的,但英国的中小学Computing课程变革给我们来很大的启发,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研究者也应及早解决课程价值取向技能化、过分强调实用性的问题。因为,信息技术实用技能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在学校中就可以学到,当任何学科教师都可以来教信息技术课程的时候,信息技术课程的必要性就会受到强烈的质疑,这样的话,信息技术课程就非常有可能从正式课程中消失。因此,从英国的信息技术课程变革的经验来看,在学术与实用价值取向的平衡上,我们应该未雨绸缪,超越单纯的技能化实用取向,重新思考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在哪里。

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王爱胜:新一轮课标修订稿正喷薄欲出,当它的光芒照耀信息技术课程的前沿阵地之时,我们是否会胜券在握?通过阅读新的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刘博士对它的理念定位、课程体系、内容结构、评价机制等有些怎样的认识?

刘向永:因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稿还没有最后正式公布,我只研读过标准草稿。不仅仅是直接相关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研员和教师也高度关注本次课标修订所折射出来的课程理念。关于课程标准修订的具体内容,大家可以关注我最近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任友群教授的专访(《面向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发表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7年第12期)。任教授从课标修订的背景、过程、主要内容以及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给我们介绍了本次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修订情况。正如任教授在访谈中所言,本次课程标准修订是按照数字土著一代在信息社会中成长的需要,引导全体高中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理解人、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成为合格的信息社会公民。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本次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将计算思维作为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符合国际发展趋势和国内实际需求的。突出计算思维就是要偏重有关计算机科学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方法,特别是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提升。另外,突出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与大概念也是突出特征之一,放弃过于偏重零散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强调整体性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是符合当前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的。

上一篇:林进春先胜陈柳钢 下一篇:黄竹风先胜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