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高考生:懂得选择方能飞得更高

时间:2022-10-19 09:19:54

职教高考生:懂得选择方能飞得更高

摘要:在目前既要保证职业高考教学质量又要全面推进学生个人的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笔者总结日常的德育工作方法,从中深入剖析原因,摸索策略良方,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培养理性思维,让职高考生懂得选择,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的人生之旅飞得更高。

关键词:职高考生;懂得选择;提高质量;推进素质

一、成长缩影再现

学生A:X老师,我明年想去征兵试试。我是真不知道以后读书出来了能去干嘛……我家也没什么背景,也没能力帮我打基础……以后只能靠我自己。当兵回来,还是可以去考大学的。

学生B:X老师,我一些初中毕业跟家里人做生意的同学现在都开着车了,所以我也想跟父母去做生意了,反正毕业出来极有可能还是跟父母做生意;但都说不经历高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所以也想至少参加好高考,这也是我妈对我的一个期望……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在这 “紧张有序”的高考备战中,私底下学生向自以为替学生“保驾护航”的我袒露心声,又让我感受到隐藏其中的压力和看到学生严重的逃避思想厌学情绪,这不得不让我思考一个问题:“能不能在既定高考方针下,走出一条既完成高考任务,又能少花时间提高考生学习积极性和效率性的教育之路?

二、内因症结剖析

经抽样调查我校职高三年级学生的思想动态,小结后发现,学生总体有这几类明显的思想症状:

A、学生的想法不定时和不稳定。

学生“想要”做的很多,而且常常是提出了一个要求以后不久又会有另一个新的想法。如学生B同时提出好几个“我想要”,并且不知道该先想要哪个。

B、学生缺乏“时间有限”的观念

常常说“我再下一盘象棋再去老师那订正作业”,常常拖到考试前一周才开始紧张复习。

C、学生依赖教师做选择

问教师“这节自修课我们要做什么”,当教师出差学生就又会迷茫,因这节课可以聊天或者只好发呆。

D、学生能合理地选择

个别学生能优先做好“应该要”做的事情,然后做一二件“想要”做的事情,即使教师不在,学生也能较好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与学习。

原来,学生的一些看似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往往都是因为不懂得如何做出选择:什么是“想要做的”,什么是“应该做的”。那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教育管理者该如何引导好职教高考生的这一思想状态呢?

三、策略良方摸索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应该要”通常是指理性思考后的选择,“想要”则更多的是情感的选择。孩子要做好选择,就要懂得理性地思考,并做好自我控制。所以教育工作者从德育的角度来尝试摸索下出路:

1、明白“投资成本”的含义。

学生很多想要的东西,常常只看到“收益”,而看不到“成本”,导致学生不定时变更要求。“成本”是一个经济学术语,简单来说就是购买一样东西以其他东西作为代价。比如考生说“我想要去当兵了”,那就问问学生“你当兵两年会付出什么”来引导孩子明白,青春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当兵两年,前面十几年寒窗的投资就打水漂。如果此刻教师只要“有意义”就“不惜成本”满足学生,即使高三学生也只从“我为什么想做这件事情”来说明“意义”,这就很容易导致考生认为“我想要做的”就是“我应该做的”。

2、理解“时间有限”的紧迫。

学生说“打一会篮球马上就去晚自修。”这是严重缺乏“时间是一个有限成本”的典型表现。教师要引导孩子用“时间成本”去分辨什么事情是“想要做的”,什么事情是“应该做的”。比如花一个小时打篮球,就没有了一个小时巩固梳理知识的时间,让高三学生更有时间的紧迫感,从而“有时间限度”地去做“想要做的”事。但是,教师也绝不能忽略学生“想要”的事情,比如规定学生不参加已经做生意同学的聚会,这会让学生产生厌恶甚至敌对的情绪。要注意在保证“应该要”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学生“想要的”事情。

3、发现“被需求”的价值。

人在找缺点上,总比发现优点来的容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般也如此,尤其面对职教学生。但职高生也有他的长处,只是教师经常忽视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并做出更有效的选择。例如:不懂微课制作的教师要请电脑水平较好的学生协助,教师就要能蹲下身来隆重邀请学生的帮助,这比指责他事情做的不好的效果好得多。因为学生在被隆重邀请的方式下会感到很有优越感,从而决定成为一个该对别人有用的人。这种“被需求”的动力,“被需求”的价值,让他知道该去怎么选择――无论是学业还是今后的事业上。

4、培养“从小自己选”的独立。

教师习惯性发号施令“去做这个”、“不能做那个”,这看似帮助学生选择,实亦阻断学生独立思辨“为什么要这样做”的能力,让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或者赞同这样的选择。所以,教师应该给学生多讲解后果而非结果。比如学生晨跑穿拖鞋,告诉学生“不穿运动鞋,你可能会崴到脚或者摔跤”,而不是告诉孩子“你必须穿运动鞋晨跑,不然你会崴脚”。这样,让学生自己独立选择,并学会承担后果。然而,教师经常会“无意中剥夺”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有些教师虽采用“说后果”的教育方法,但当学生做出不符合教师期望的选择时,教师就会面露愠色甚至责备学生,导致学生丧失独立思辨做出自己选择的能力。

职高考生中“我想要”“我应该要”的这种迷惘和痛苦严重危及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但如今却刚好有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职业教育必须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一半本科教育转型职业教育”这种种“革命性”的政策护航,无疑更刺激职高考生:懂得选择,方能让自己的人生飞得更高。所以,作为一名职教教育工作者,应如卡耐基所坚持的帮助考生:放下多余负担,理性迎接阳光!

参考文献:

[1] 戴尔・卡耐基.如何停止忧虑开创人生[J].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4)

[2] 汪凤炎.教育心理学新编[J]. 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7)

魏丽,女,汉,(1982-9-)籍贯:绍兴,学历:本科,职称:中一,研究方向:职高考生心理引导

上一篇:实施情感教学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 下一篇:数学教学中德育教学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