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影响探究

时间:2022-10-19 08:07:48

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影响探究

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农业人口数量巨大,人多地少的矛盾长期存在,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剩余劳动力问题日益显著。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与转移理论谈起,根据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特点分析劳动力流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河南省人口状况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

河南省总面积约16.7万平方公里,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有山脉环绕,间有陷落盆地,中部和东部为辽阔的黄淮海冲积大平原。山区丘岭面积占44.3%,平原占55.7%。有耕地1.1亿亩。根据河南省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常住人口9 402万人,居全国第三,省统计局称,加上流出人口,河南仍是人口第一大省。全省农业人口为7 200多万,占常住人口的76.8%,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省。

河南省耕地面积十分有限,经济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使耕地面积面临进一步减少的压力。道路修筑、住房、厂房建设、商业用地占用大量耕地,人多地少的矛盾长期存在。剩余劳动力问题逐渐显示出来。另外,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也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河南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个人或家庭成为理性决策的经济人,为了个体利益最大化,农民可以自由选择是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参加本地非农生产还是外出打工,从而为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可能。

二、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特点

1.农村劳动力剩余存在着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河南省有些地区虽然人多地少,但由于经济较发达,非农产业发展快,资金较雄厚,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因而劳动力转移途径多,农村劳动力剩余反而少。相反,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资金短缺,交通不便,市场狭窄,劳动力素质低,农村就业机会少,农业集约化水平低,农业劳动力需求量和转移量都少,劳动力剩余反而大。

2.农村剩余劳动力带有隐蔽性。由于土地对劳动力的吸纳具有一定的弹性,劳动力的剩余状况在生产过程中表现得不太明显。尽管从理论上分析其中有一部分劳动力投入的边际产量为零,但实际上很难区分究竟哪些劳动力是剩余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存在,表现为在有限的土地上集中过多的劳动力从事效率很低的劳动。劳动力剩余的程度最终通过低下的劳动生产率和低收入表现出来。

3.农村剩余劳动力季节性突出。河南省农业生产仍处于以人畜力和手工操作为主的阶段,农忙季节需要大量劳动力,农闲季节却剩余大量劳动力。农忙季节约占全年的1/3,农业劳动力的工时利用率很高,但其余全年2/3的时间为农闲季节,农业劳动力的工时利用却很低。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的积极影响

1.缓解农民就业矛盾,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使长期闲置的剩余劳动力资源发挥作用,农民的收入明显增加。据不完全统计,河南部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比在家务农人员家庭的收入增长3倍左右,若是有技术、素质高的外出务工人员收入会更高。50%以上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已经彻底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2.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部分务工青年积累了资金,在外面学到了先进的技术,掌握了技术,熟悉了市场,成为返乡后办企业搞开发的示范户、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目前全省已有多名此类人员利用务工时所积累的资金和掌握的技术,在政府鼓励下回乡创业,兴办规模种养业和加工企业等经济实体,由“打工者”变成了老板,成为家乡建设的生力军。

四、劳动力转移后产生的消极影响

1.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留下了老弱病残,农业生产活动滞后

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在春秋大忙季节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大批劳动力的向外转移,致使在春季蔬菜生产、苹果套袋、夏季麦子收割及秋播秋种生产时劳动力短缺,造成收割播种不能及时,甚至错过好的时节,农作物一旦错过最佳的收获和播种时机就会减产。

2.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造成家庭角色缺失,留守儿童缺乏教育

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外出,老人的赡养、孩子的教育成为薄弱环节。大家把农村现有的人员戏称为“386199”部队。大量外出的劳动力正处于30~50岁的人生黄金年龄段,这部分人绝大多数扮演着“上有老、下有小”的重要角色,是家庭的核心和支柱,他们长年在外打工,造成家庭角色缺失,少数老人不能得到很好的照顾,孩子的教育无法得到足够的重视,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甚至因疏于管理误入歧途,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对策思路

1.大力发展以小型企业为特征的非正规经济,增加就业机会

河南大约有3 000多万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剩余劳动力还会逐渐增多,如何消化这些劳动力,是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面临的严峻问题。关注和促进非正规经济的发展,是合理有序地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途径。虽然非正规经济表现为大量的经济活动和大量的不充分就业,还非常偏向于使用非技能的劳动力,但人们依然越来越认识到以小型企业为特征的非正规经济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非正规经济正日益成为就业容纳量特别大的领域,由于农村转移劳动力受其自身知识结构、技术水平、文化程度的限制,非正规经济是适合他们当前就业的主渠道。

2.实现农业生产结构内部转型,促进剩余劳动力农业内部转移

所谓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就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型,由粮食生产为主的形态向经济园林形态和以粮食为原料的附加值更高的畜牧业形态转换。需要把原来作为粮食生产补充的蔬菜、水果、林、牧、鱼、家禽业专业化、集约化进行。随着中央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号角的吹响,工业化进展加快,市场分工细化,农村劳动力纷纷向原来的副业方向转移,形成许多专业化商品生产者。除了经济作物生产转移劳动力以外,粮食规模化种植也可以吸收一部分剩余劳动力,通过租赁经营权,采用机械化手段种植、立体化种植,提高农作物的复种指数,雇用少许帮手。如果再进一步抓好农副产品的深度加工,实现农村集约化经营,则可吸纳更多的劳动力。

3.开拓农村劳动力海外输出渠道,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空间

除了向城市转移,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其实可以有多种思路,其中一种就是海外劳务输出。尽管我国开展劳务输出的时间不长,但是发展较快。河南省的海外劳务输出主要通过对外劳务合作包括外派劳务和境外就业以及对外工程承包等形式实现。其中对外劳务合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每年在3000—5000人之间,90年代之后规模逐步扩大,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迅速。到2010年8月全省拥有国家批准的对外劳务合作企业55家,外派劳务基地42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25个,外派劳务培训中心39个(数据来源河南省商务厅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处),该数据包括本省直接派出人员和通过外省派出的河南省劳务人员。海外劳务输出,不仅可以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还可以学到先进的管理理念,增强市场意识,开拓海外市场,促进对外交流。

参考文献:

[1] 张燕.比较利益视角下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问题[J].知识经济,2011,(19).

[2] 李朝晖.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刘易斯模型验证综述[J].人口与经济,2011, (6).

[3] 李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流动与农村社会结构变迁[J].兰州学刊,2011,(10).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劳动力流动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122400410016)及河南省政府招标项目“农民工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2012B50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云霞(1971-),女,河南商丘市人,副教授,硕士,从事农村和农业经济学研究。

(商丘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上一篇:继电保护状态检修技术措施分析 下一篇:智能电能表防窃电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