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三自”校本文化 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时间:2022-10-19 07:53:55

建构“三自”校本文化 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办学校就是办文化”,笔者认为应建构属于自己的学校文化,培养自觉、自信、自强的文化基因,以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文化自觉——学校发展的奠基石

所谓文化自觉就是对学校文化的自我知觉、觉悟与觉醒。换言之,就是对学校意义价值的理性认识。教育的目的在于“推动与发展”,其根在于科学系统的学校文化建设,在于走一条文化自觉之路,即有赖于科学先进而又符合学校实际的办学理念。由此,确立了“为每位学生的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入生命的活力,用真心、诚心、爱心,构建精神家园,以朴实、真实、务实,营造书香校园,把“以书载道,练字养性”作为办学策略,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良好习惯,让学生终身受益;摒弃急功近利,从孩子终身发展需求的责任感出发,制订科学的近期与远期发展规划,完善与更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向师生不断展现学校发展的美好愿景,激励师生拼搏进取的意识,增强凝聚力,努力提升学校的“精、气、神、韵”。走清醒而又理性的文化自觉之路,学校的发展便有了稳固的奠基石。

文化自信——学校发展的推进器

文化自觉支撑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支撑学校发展。文化自信,即形成相信自我的稳定文化心理。我们坚信“信心比黄金重要”,克服自轻自卑,把自信的基点确立在秉承优秀传统文化又立足于当代的先进文化上,挖掘学校发展历史中的闪光点,如“发展与创新”教育,写字教学及雏鹰争章活动等优势,结合当前的教改课改,努力打造课程文化、课堂文化,搭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不断在校园中制造激情,激发自信,发现优长,以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1.课程文化 搭建成长舞台

课程文化的视野认为,课程不只是在三尺讲台,也不只是课表上的语文、数学、音乐、体育。应从学生发展需要的视角考虑,把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赋予其教育价值,成为有意义的课程资源。

让环境成为隐形的课程。走进校门,两侧墙壁书法艺术长廊让人眼前一亮;漫步操场,浏览文化长廊墙及师生书法作品橱窗让人驻足凝视;穿梭楼道,名人名言和各具特色的书法展示让人流连忘返……浓厚的环境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滋润着师生的文化自信。

让活动成为流动的课程。学校每年的“读书、科技、书法、健体、才艺”等活动及各项主题教育(或社会实践)活动也可成为课程内容。这些课程为师生搭建了成长的舞台,使之尽情张扬个性,凸显各自特长,感受参与的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自信心也随之增强。

2.课堂文化 变革教学方式

传统的课堂文化营造的学习氛围沉闷、压抑,学生学得被动,教师教得费力,导致教学质量和效率低下,已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我们探究的“三自·乐学”课堂教学模式,强调以激趣导学、以情导行,通过教师的引领,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活跃学生的“思,培养学生的“智”,发展学生的“能”,倡导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展示,其步骤为“激趣导入—愉悦探究—激情展示—开心测评—静心反思”,而“愉悦探究”又包含“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质疑释疑、梳理要点”四个环节。该模式突出了“以生为本,快乐学习,发展为上”的课堂文化理念,已得到校内外及县教研室的认可,正在推广与完善之中。课堂文化的重构,使教师摒弃了“填鸭式”“满堂灌”,注重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文化自强——学校发展的加油站

基于文化自信,不断追求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就是文化自强。

1.教师文化 促进专业成长

教师文化是教师参与其中,一同营造,共同发展的文化,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我们立足于文化自信,着眼于教师专业成长,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身实际订立本人中、长期专业发展的规划,引导教师在读书中学习丰富自己,在反思教学实践中提升自己,在教学相长中发展自己,在借鉴他人中完善自己,从而不断实现教师自身价值。我们还构建了“四位一体”的校本教研文化,即读书与独立思考相结合学习文化,以自我思考为主要方式的研修文化,以创智慧课堂为载体的创新文化,以教研组为平台的协作文化。此外,积极开展技能竞赛和课题实验研究,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素养。

2.班级文化 筑好发展基石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生在校生活的“家”,班级文化是在教师引领下由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班级精神、文化环境和行为方式,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更是学生秀出自我、展示自强的舞台。班级文化环境建设从装点教室开始,让板报展示、习作赏析、种养制作、书法绘画等成为展现学生自主发展的平台;让墙壁、图书角、卫生角、活动角等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物化反映;各班都有体现班级特色的文化主题词,“自觉、自信、自主、自强”和“以人为本,发展为上”是他们的共同愿景。

上一篇:浅谈师范生就业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小学英语课堂中语境的有效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