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探析

时间:2022-10-19 07:47:10

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探析

【摘要】现今,我国基础教育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因此,探究“学困生”形成原因及转化策略很有必要。

【关键词】农村初中 数学“学困生” 形成原因 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095-01

“学困生”在农村各地各校各科都有,尤其是在初中年级阶段,更多的凸现在数学学科里。令不少教师感到困惑,“学困生”对学习产生逆反的情绪,是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一大障碍。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因此,探究“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转化策略很有必要。

1、数学“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1)在农村,家长忙于农活与生计,很少顾及孩子的成长教育,即使发现孩子已经偏离学习很远,也因缺乏正确的引导。而农村小学的教育资源又满足不了适龄儿童入学的需要,放“大帮牛”似的教学模式赶到小学六年级全部毕业,导致那些懵里懵懂、一晃而过就升入初中的学生成了“差生”。

(2)在学习过程中,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不能用数学语言表达概念、公式、定理。不会看课本,不能说明概念的体系,概念与概念之间联系不起来,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例如: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他们分不清哪个概念是探讨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形状关系,哪个图形是探讨图形本身的特殊形状;同时他们也不懂图形的对称方式。

(3)学生自学能力差: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回答教材中叙述的问题。说不清掌握了哪些,同时也提不出问题、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题,阅读程度慢且易受外界干扰,读书被动,无自觉性。

(4)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解题过程没有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避而不答。

(5)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不复习,不愿弄清所学的内容,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不能说明解题的依据,不能说出这些作业是哪些知识点的运用,不想寻根问底。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定理、公式,或死搬硬套,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作业或试卷。

总之,在他们的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而后放弃,自暴自弃,破罐破摔。正是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地影响了智力的发展,成了“学困生”

2、转化“学困生”的应对策略

(1)引导“学困生”排除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学困生”大多有自卑心理,教师要引导他们翻过这个“坎”,走出自悲的阴影。教师要拿起“放大镜”、“显微镜”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如班上一位“学困生”做不来题是完成不了作业,无奈中他不得不问我。我天天表扬他,鼓励他问题,逐渐地他在我的辅导下完成了作业,成绩慢慢有所提高。我每节课以夸奖的口吻提到他,他的事例带动了一批学困难的学生。我进而鼓励他们立爱国之志,成报国之才。

(2)为了提高数学教学重量,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培养差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学习。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的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造成了“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学时,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直观教学可以吸引“差生”的注意力。还应加强教学语言的艺术应用,让数学课生动、有趣。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随时观察全班学生学习情绪,更要特别注意观察“学困生”的学习情绪,发现他们思想开小差、不集中,教师就应当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注重情感教育。“学困生”的情感都较丰富,他们需要教师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当他们有所成绩时,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应该及时予以表扬。只要“他们”接受教师,那就会及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学生中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而且还要注意对“学困生”实行情感方面的教育。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

(4)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要注意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学困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教师要注意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对待“学困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大部分“差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往往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怕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甚至扔在一边不管,教师在解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应用,逐步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不要给他们现成答案,要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针对“学困生”学习意志不强,生活懒惰,上课迟到或逃学,自习课不来,上课思想经常不集中、开小差,作业不能及时完成,和抄袭别人的作业等情况,要加以纠正并严格的要求,督促他们认真学习,让其养成习惯。

(5)认真把好考试关,注意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培养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尝到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在考试前应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对“学困生”知识的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这样还可使有些“学困生”经过努力也有得较高分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就感,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从而达到转化“差生”目的。

实践证明数学“学困生”是可以转化的。只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针对“学困生”的具体情况,认真、细心地引导培养,告知他们学习的必要性,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只要量的积累,就有质的变化。“学困生”也是能读书成才的。

上一篇:高三复习课课堂探究 下一篇:浅谈中学语文学困生的转化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