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教材处理策略

时间:2022-10-19 07:31:28

浅谈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教材处理策略

思想政治课新教材是一种充满了变数和弹性的课程资源,它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材料,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对教材进行提炼、转换和加工处理策略,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取舍教材内容,灵活安排教学进度,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具体做到:

1.趣味化处理

兴趣是成才的先导,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趣味化处理,这实质是上“乐”学,老师创造一种意境,让学生从愉快中获得知识,“趣”可以活跃课堂,又激发学生的兴趣。

2.情境化处理

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学习,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学习时所面对的一系列刺激都可视为“情境”。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

对教材进行情境化处理,要求教师:(1)搜集与教材相关联的课程资源,使之作为教学情境的一部分和教学的支持条件;(2)获取并提供替代经验,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味知识产生的过程;(3)精心安排“刺激物”,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4)运用模拟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充分发挥其想像力和创造力。

3.生活化处理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瞄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情景,实现教材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的对接,实现与学生经验世界的对接,促进学生运用来自现实生活的个性化经验去理解新经验,从而更好地达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一旦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学生就有可能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就有可能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和价值,就有可能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4.问题化处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供疑难,让学生思考,是教学的重要方法。教材内容的问题化,实际上是将“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形式,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发现学习。其关键是真正挑起学习认识上的矛盾,形成“认知冲突”,使处于“问题情境”中的学生产生强烈的追本求源的欲望,并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通过思考和探索活动,自主地建构知识、发展能力。

对教材的问题化处理应从以下三个环节入手:(1)将教材中定论性知识按其逻辑构成关系分设为若干问题,使之形成问题“链接”;(2)引导学生尽力凭借自身努力(尝试、探索、调查、实验、合作等)进行问题求解;(3)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刻的问题。

5.教材的结构化处理

对教材内容的学习,要尽可能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由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对教材内容的结构化处理,依赖教师对教材编写体系的熟悉把握,依赖教师驾御教材的高超技巧,教师做到:(1)引导学生读目录、绘结构;(2)加强教材的纵横联系,强化知识迁移、综合能力,学会“拆墙建桥”、分解组合;(3)指导学生构建知识系统框架,做到点线面结合,形成有机的知识框架。

总之,教学需要课程资源,课程资源要为教学服务。整合课程资源对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教师在新课程改革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观念,充分挖掘思想政治课的优势,积极开发、有机整合多种课程资源,采用恰当的教材处理策略,以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从而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不竭的动力。

上一篇:一题一议 11期 下一篇:例谈地理“中、高档”试题解答的瓶颈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