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预防技术探讨

时间:2022-10-19 07:26:57

鱼病预防技术探讨

摘要 从控制和消灭病原方面阐述鱼病的综合预防技术,以供广大养鱼生产者参考。

关键词 鱼病;预防技术;消灭病原;控制病原

中图分类号 S9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268-02

鱼病的预防工作是搞好鱼类养殖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鱼类生活在水中,其活动人们不易觉察,一旦生病,及时和正确诊断较困难,治疗也比较麻烦。内服药、体外用药各有弊端。预防鱼病必须从控制和消灭病原着手。现总结控制和消灭病原的主要技术措施,以供参考。

1 彻底清塘

彻底清塘,包括清整池塘和药物清塘。清塘常用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茶粕、巴豆和鱼藤精等,其中以生石灰的效果最好,它不仅能杀灭塘内的病原、中间寄主、携带病原的动物和敌害,还有改良土壤、水质和施肥等作用。

1.1 清整池塘

池塘经过一段时间的养鱼后,由于大量投饵与施肥,池底沉积了大量的残饵、肥渣以及鱼类的粪便和其他有机碎屑,形成池底淤泥。加之池埂被雨水冲刷、风浪冲击所造成的部分倒塌与损坏,因此每年都要对鱼池进行适当的清整与维修。每年冬天,鱼种池经并塘或成鱼池出池以后,排干池水,挑去池底污泥,并曝晒,晚上冰冻约1周,可消灭病虫害;将池底污泥作农业肥料和修整堤埂滩脚,可清除池边滩脚上的杂草,清除产卵场所。

1.2 药物清塘

塘底是很多鱼类致病菌和寄生虫的温床,所以药物清塘是除野和消灭病原的重要措施之一。药物清塘一般有干池清塘和带水清塘2种。①干池清塘:将塘水放干或留水6~10 cm,用生石灰1 125~1 500 kg/hm2(视塘底污泥多少而增减),将生石灰放入之前在池底挖好的潭中乳化,不待其冷却立即均匀遍洒全池,次日早上用铁耙子耙动塘泥,充分混合石灰与塘泥。清塘后经7~8 d药力消失,即可注水放鱼。②带水清塘:平均水深1 m,用生石灰1 875~2 250 kg/hm2。将生石灰放入木桶、水缸、塑料桶中乳化后,立即全池泼洒。泼洒时要到边到位,尤其池塘四周不要忽视。此种防治方法省工,效果好,但生石灰用量大,成本高[1]。

2 鱼体消毒

从“以防为主”出发,切断传染途径,在苗种分塘换池,大水面放养前,都应该进行鱼体消毒。即将鱼放在较高浓度的药液里浸洗一定时间,以达到灭菌的目的。用作鱼体消毒的药物有食盐水、10 mg/kg漂白粉、8 mg/kg硫酸铜、20 mg/kg高锰酸钾以及敌百虫等。鱼体消毒是鱼体消毒时间的长短应根据鱼体大小、体质强弱、药物浓度、水温高低等情况而定。但应科学控制时间,以免时间过长,水中溶氧不足,导致鱼的浮头或死亡。

3 饲肥消毒

投放的饵料须清洁、新鲜。植物性饵料,如水草,可用6 mg/kg漂白粉溶液浸泡20~30 min,陆生植物可不必消毒;动物性饵料,如螺蛳,应采用活的或新鲜的,洗净即可;肥料,如粪肥,每500 kg加漂白粉120 g消毒。此外,将少量金霉素或土霉素残渣按饲料量的5%混在商品饲料中,可抑菌消毒[2]。

4 工具消毒

发病鱼池所用的工具,应与其他鱼池使用工具分开,若缺乏,应对用过的工具消毒。用10 mg/kg硫酸铜溶液浸洗网具20 min,待晒干再用;用5%漂白粉溶液消毒木制工具,在清水中洗净再用。

5 食场消毒

食场应设在迎风面、水不大流动的较浅处。在鱼病流行季节,每隔1~2周,在鱼类吃食以后,用漂白粉250 g消毒食场1次,先将漂白粉溶化在10~15 kg水中,再泼洒在食场水面。或用硫酸铜3 750 g/hm2加水溶化后泼洒在塘边和食场水面。在泼洒药物之前,通过投放饲料,使鱼聚集,效果更突出。在进行食场消毒时,所用的药物(包括中草药)及其用量,可根据各地养殖场历年来的鱼病流行情况、食场大小、食场处的水深及当时的水质和水温而决定[3-4]。

6 流行季节前的药物预防

6.1 体外鱼病的药物预防

用药物全池遍洒(此法须准确测量池水体积,计算用药量)预防效果较好。可用1 mg/kg漂白粉,或0.3 mg/kg优氯净,或0.2 mg/kg强氯精,或0.7 mg/kg硫酸铜、硫酸亚铁(5∶2)合剂,或90%晶体敌百虫0.2~0.5 mg/kg以及20 mg/kg生石灰等。选用的药物种类、浓度与治疗相同。或用药物在食场周围形成消毒区,利用鱼来食场摄食,使鱼反复通过数次,达到预防目的。防治细菌性鱼病,可将漂白粉放在竹制的篓内进行消毒,应根据食场大小、水深、水质确定每天挂篓的只数及每篓内药量。通常每个食场(台)挂篓3~6只,每只内装药100~150 g,每天更换1次,连续悬挂5~7 d。挂篓的高低须视鱼的吃食习性而定,如青鱼喜在池底吃食,篓应挂在底层;草鱼喜在水上层吃食,篓应挂在近表层。防治寄生虫性鱼病,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方法是用较密的布袋装硫酸铜100 g、硫酸亚铁40 g;挂袋只数视食场大小和水深而定,每个食场(台)一般挂袋3~5只,每天更换1次,连用3~5 d。第1次挂篓或挂袋,应在池边静止观察约1 h,看鱼是否来食场吃食,若不来吃食,表明药物太浓,应适当减少挂篓或挂袋的数量[5-6]。

用药物预防体外鱼病,应注意合理掌握食场周围的药物浓度,忌在下雨和大风的天气使用药物。食场周围的药物浓度应保持不短于2~3 h,同时须经多次反复。盛药的容器应具有不使药物溶解过快的特点。放药前,应停止投饵1~2 d,用药过程中,给鱼其最喜吃的饵料,且减少投饵量。对于鱼平时无到一定地点摄食的习惯,应先培养成习惯后再用药[7]。

6.2 体内鱼病的药物预防

即将药拌在饵料中制成药饵投喂。用药的种类、药量及次数,与治疗一样,随各种疾病而不同。饵料需碾成粉末,且其浮沉性,应相似于鱼的习性(如草鱼——米糠,青鱼——菜饼)。若黏性不够,须加黏合剂,以免遇水后不久即散失,但注意不宜过黏。常用黏合剂有榆树粉、山芋粉等,一边每0.5 kg米糠需加榆树粉150 g,每0.5 kg菜饼需加100 g。药饵的大小、药量计算应根据病鱼的体重计算;如小鱼患病,可不算入大鱼的体重但在投喂药饵的周围置以栅栏,其间隙仅允许小鱼进出,投饵量应比平时少20%~30%。

7 消灭中间寄主

有些病原以鱼为中间寄主,而以陆生动物——鸟类为终末寄主,通过枪击、拆毁鸟巢消灭终末寄主也可消灭病原。对于中间寄主,如椎实螺,应彻底清塘,或在养殖期间,于傍晚放入草把,通过草把吸附椎实螺,次日早晨取出草把,将椎实螺压死。

8 光合细菌在预防疾病上的积极作用

药物预防鱼体疾病固然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经常使用药物必然会产生一些副作用,有些药物在鱼体内留有残毒,而且药物防治鱼病有时间限制,不能长期发挥作用,近年来光合细菌已被应用在预防鱼病方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8]。

光合细菌可利用光能,并吸收水体中有机物迅速繁殖,从而可加强水中及池底有机物的循环,加速了水中有害有机物的分解,增加了水中的营养盐。因此,在养殖水体中使用光合细菌不仅能净化水质,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增加溶氧,为养殖鱼类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降低鱼病发生的机会。尤其是在水质条件恶化、水源供应不足、换水不便的池塘,效果更为显著。而且由于增加了水中浮游生物量,也可提高养殖产量。同时,光合细菌细胞内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可直接被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利用。

此外,强化疾病检疫,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做好对养殖动物输入和输出的疾病检疫工作。

9 参考文献

[1] 徐杰林,姚世传,汪启华,等.淡水养鱼基础知识[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

[2] 黄琰琪,唐士良,张剑英,等.鱼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3] 朱前刚.春季常见鱼病防治[J].渔业致富指南,2013(2):83.

[4] 王文彬.防治鱼病的常用给药方法[J].新农村,2013(1):34-35.

[5] 鱼病用药疗效不佳的原因及对策[J].农家科技,2013(1):40.

[6] 栾艳斌.鱼病的传播与预防[J].农民致富之友,2012(17):83.

[7] 董伟.预防鱼病消毒是关键[J].渔业致富指南,2012(20):53-55.

[8] 冯晓萍,石钰嵘.浅析鱼类死亡的原因及对策[J].渔业致富指南,2012(20):55-56.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功效 下一篇:小学识字、写字教学如何创新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