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技术技能劳动力供需矛盾

时间:2022-10-19 05:52:23

中国工业技术技能劳动力供需矛盾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工业部门的劳动力需求总量总体上处于减少状态,而技术技能劳动力、尤其是高技术技能劳动力的需求量则快速增加。然而,工业部门就业人员中,技术技能人员的数量较少且水平较低,劳动力市场提供的技术技能劳动力的数量又低于工业部门的实际需求,由此出现了技术技能劳动力供不应求的矛盾。

一、中国工业技术技能劳动力供需矛盾的产生原因

(一)工业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量快速增加

在过去10余年里,工业部门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工业部门的发展模式出现了本质性的转变,即从过去的数量增长模式向质量增长模式转变。在劳动力方面的表现,就是不再单纯依靠增加劳动力数量来促进发展,而是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来促进发展。这一转变带来的结果就是:工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不断减少,而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简单劳动力的需求量减少,高技术技能劳动力的需求量快速增长。其次,工业部门技术升级加速。另外,随着机械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企业为了保证设备正常运作,及时消除机器的隐患和故障,延长设备的使用时间,需要设备维修工不仅能做简单的修理,还要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能根据生产要求对设备进行改进。第三,世界制造业基地向中国转移。

因为上述因素的影响,工业部门在进入21世纪以来对技术技能劳动力、尤其是高技术技能劳动力的需求量快速增加,而工业部门原有劳动力的知识构造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并且短期内也不可能从社会上获得大量的满足条件的劳动力,所以,就产生了技术技能劳动力的供需矛盾。这一矛盾是伴随工业发展模式从数量导向转为质量导向而必然产生的现象。由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时间,所以近几年内供需矛盾还将存在,但会朝着缓解的方向转化。

(二)职业教育培训制度滞后于工业发展

在我国,技工学校、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初中级技术工人,高等院校培养初级技术人员,这些学校的毕业生是工业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的后备军。但从统计数据看,技工学校的毕业生数量从1995年以来几乎没有增加,这说明,以培养技术工人为主的职业教育在过去10余年里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因为初中级技术工人的来源没有增加甚至减少,所以当工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时,市场上就没有足够数量的劳动力可供选择。另外,虽然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人数大幅度增加,但是,由于没有紧密地根据工业发展的需要来进行专业设置,所以造成一些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而另一方面企业急需的专业技术岗位却无人能胜任。并且,高等院校文科类专业毕业生的大量增加、理科类专业相对少的现象,更加剧了技术技能劳动力的供求矛盾。

另外,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制度也不完善。在现行制度下,标准出台较慢,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的时间差过大,这就造成有些急需工种、特殊工种没有鉴定标准和培训教材。同时,现有的鉴定制度在专业、内容等方面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存在考试鉴定与工种范围不相适应、鉴定考试缺乏材和配套题库等问题。

(三)企业自身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上投入不足、方法不力

工业部门对技术技能劳动力的需求,虽然可以通过雇用国家职业教育系统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而部分得到满足,但这只是总体需求的一部分,从技术等级看也只是初中级。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大量的技术技能劳动者、尤其是高技术技能劳动者还需要企业自己来培养。但是,从总体上看,多数企业的人才培养制度才刚刚具有了形式或外表,高质量的培训还很少。

企业培训投入为什么如此之少?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企业不重视培训,不愿意自己培养人才,而依赖从社会招聘人才。其次,企业自行培训有资金、师资、教材等方面的困难。在中小型企业、私营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中更普遍存在。第三,人才流动大。由于技术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术技能人才短缺,其工资不断上涨,技术技能人才自发“跳槽”或被“挖走”的现象比较普遍,使得一些企业不愿意在培养人才方面投资。

除了培训投入低以外,企业培训的方式、方法也存在着问题。大多数企业在培训中注重采取脱产培训的方法,而对在岗培训重视不够。实际上,专业技术操作岗位的技能培训是有其内在规律的。在实际操作环境中学习,最能较快地提高技能水平,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达国家企业根据生产需要组织岗位轮换,现场管理者对员工技能水平进行跟踪、评价、反馈,对提高员工的综合技能水平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培训方式与方法上,我国企业有待改进的地方还很多,应该积极吸取国外经验,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为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四)以当技术工人为志愿的青年较少

扩大技术工人队伍,首先要有一批志愿成为技术工人的年轻人。然而,在我国,志愿成为技术工人的青年的数量较少。劳动力市场上求人倍率最大的岗位中,专业技术操作类的岗位占到一半以上,但对这些就职几率大的岗位,相当多的求职者却并不看好。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岗位的工资偏低,不能维持劳动者的有尊严的生活。技术工人的经济地位偏低,导致其职业声望、社会地位不高,这被认为是以当技术工人为志愿的青年人少的一个主要原因。

另外,行政、学术界、媒体等对技术工人这一阶层不够重视,对技术工人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研究很少,宣传不够。

进入21世纪以来的高校、高中扩招政策,对年轻人的职业选择也带来了重要影响。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大学学历的风气,认为只有能力不强的人才进职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的文凭的社会认可度较低,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入学者减少。

(五)劳动力市场机制未能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功能

由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教育发展状况不同的原因,技术技能劳动力的供需矛盾程度,在不同地区之间、不同企业之间有所不同。由于户籍管理制度的原因,不少地区限制外地户口劳动力就业,制约了劳动力的正常流动。我国如果不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允许劳动力跨地区、跨企业的自由流动,就很难通过市场来优化劳动力的配置。

二、提高工业劳动力素质的应对措施

(一)建立由国家引导、企业与教育机构共同实施、多方分担投入的人才培养制度

要尽快建立由国家引导、企业与教育机构共同实施、多方分担投入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它包括以下内容:

1、设置相关的管理机构,制定培训条例以及相关法令,以作为企业、教育机构实施培训的基本要求,确保培训

水平。培训条例包括培训方向、培训对象、培训组织、培训时间、培训考核、培训信息提供以及相关部门协调等内容。

2、提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向。政府有关部门要在充分调查、研究技术发展趋势和企业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每年的培训方向和包括具体工种、人数等内容在内的培训项目。同时,培训方向及工种的设置还需要考虑与现行的国家、行业职业资格制度以及相关能力评价制度相衔接。

3、积极提供协调服务。有关部门要把培训项目的信息通过各种媒体、培训就业中心以及教育机构,传播到全社会,吸引企业、教育机构以及个人参与。同时,应设置协调机构负责受理企业、教育机构的培训申请,并提供协调服务。

4、建立投入分担机制。即教育机构承担理论教育部分的费用,企业承担培训费用,受训者向教育机构缴纳学费,并在企业参与实际操作。同时,政府应给以适度扶持。政府可以利用财政、失业保险基金等对企业、教育机构提供一些补助。

5、加强监管确保培训质量。例如,规定受训者的操作训练时间不少于培训总时间的50%;受训者培训结束时须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或由企业与教育机构联合实施的能力考试。

(二)支援企业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制度

首先,制定《职业培训法》等法律,进一步明确企业责任与义务。鉴于企业技能培训在促进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也建议国家尽快制定《促进就业法》,并从法律上明确规定,对企业参与国家技能培训项目(如劳动预备制培训、再就业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等)行为进行奖励,提供培训补助与技术援助。

其次,改革现行的企业培训投入制度。建立国家培训费用管理制度,并把培训经费真正用于培训,可以考虑把企业的培训经费收集上来,通过国家机构或国家授权机构来统一使用,或对参与国家培训项目提供补助、对自主培训的企业返还一定培训费。为此,有关部门需要通过研究制定出企业培训经费的收取、管理、使用办法。

第三,引导企业完善技能培训制度,提高技能培训的质量。在鼓励企业制定兼顾国家标准和企业特点的技术等级制度的同时,国家要制定企业技能培训的基本标准,对按国家标准实施培训的企业提供技术援助和培训补助。

第四,政府组织和提供培训项目,吸引企业参加培训。政府应采取多种手段吸引企业参加技能培训。如政府为中小企业组织培训,或把培训项目通过招标形式向全社会公开,由中标单位按照规定实施培训项目,吸引企业参加培训。

(三)营造适宜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环境

包括:扩大职业教育招生人数,提高职业教育机构的教学装备水平;逐步废除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各种制度,建立全国性的劳动力市场;增强政府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公共服务功能;加强对技术技能劳动者的宣传力度,造就学习技术、尊重技术的良好社会氛围。

上一篇:青县农合作组织经验与启示 下一篇: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特点及趋势